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

2015-05-30 20:56彭华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社会学教育

彭华

【摘    要】武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从社会学视域下来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从社会学的视域来对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学视域下,如何实施当代武术文化教育,

【关键词】社会学;武术文化;教育

作者: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武术文化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探索,从价值观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武术,研究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这些研究都带有强烈的民族性。武术文化教育关系着武术的未来,然而当前我国的武术文化教育却面临着很多尴尬的局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社会学视域下如何进行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

1.当前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到的尴尬局面

1.1  以西方价值取向作为导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文化的失落,急需要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慰藉,这也促使了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开始传播和发展。然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是以西方价值取向作为导向的,是用西方价值取向来改造东方文化的产物,容易造成传统文化复归的盲目性。在武术文化中,人们片面追求武术文化的符号,却不能对其中的精神和意蕴进行挖掘。

1.2  武术文化空洞繁杂

尽管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这些传统文化却非常复杂,甚至没有一个具有凝聚意义的象征。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反映与积淀,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武术文化价值以及武术文化的解释仍然体现出的空洞与繁杂,使武术文化难以真正的贴近大众,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1.3  功利色彩严重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仅仅将武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满足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例如强身健体、对外交流,甚至是中西方文化之争的工具。往往是社会需要什么,就赋予武术怎样的内涵和作用,没有真正挖掘武术的内在价值[1]。甚至一些人将武术作为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

2.如何在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

2.1  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推行文化渗透教育

对于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必须先完善其教育体制。武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众能够认同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成为一种社会传统,也就是走文化渗透路线。以美国国内教育为例,渗透教育实际上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各个文化主题的交汇和重合,由浅入深的进行文化教育。将一种文化渗透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进行改变[2]。

为了使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应该参考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不断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运用多种实证方法,例如访谈法、问卷法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进行武术文化的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渗透,使武术文化的渗透减少盲目性,更加具体化。

2.2  对相关内容进行规范

要做好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将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的武术文化精髓总结出来。按照生命历程理论的规定,面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时,要对武术文化进行不同的诠释。例如面对中小学生,就要强调武术的趣味性,进行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解释。而在高等武术教育中,就要注意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3]。值得注意的是,过于抽象化的定位并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因此不要对武术文化进行过于苍白和空洞的解释,而是要对其进行具体化的诠释,避免戴高帽子的做法,这样反而妨碍了武术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使公众产生距离感。

其次,要对武术文化的仪式进行相应的规范。在文化中仪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仪式能够使人们对自己参加的活动产生认同感,参与者通过仪式来参与文化活动,从而完成文化的传播。例如奥运会上的点燃火炬就是一种仪式,在每一届奥运会上都要举行传递并点燃火炬的仪式,象征着传递和平。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事物,在文化教育中不能仅靠单纯的动作技巧和语言来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诠释和承载,其必须具备一定的规范性的仪式。传承武术文化不仅需要训练技术,还需要通过仪式来对武术文化进行巩固和传承,从仪式中体现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2.3  走生活化、娱乐化的路线

要更好地普及武术文化,发展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所谓合适的传播形式也就是最有成效、最能够为人所接受的形式。教育与文化艺术相辅相成,要发展武术文化不能单纯的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讲授而忽视其人文基础。武术的游戏精神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是一种搏击技术,也可以成为艺术表演甚至礼仪表演,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缺乏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我们经常用西方体育的形式来对武术进行改造,对武术的游戏精神颇有微词,造成改良后的武术文化失去了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形式。

当前武术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并不重视武术的游戏精神,而要振興民族体育就必须促进武术向生活化转移,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游戏、娱乐功能,使之成为娱乐身心的一种工具,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享受。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更加喜爱武术,对武术更加关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向人们传递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起到“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武术的振兴之路上,必然要体现出生活化、现代化的意识。

2.4  重新定位高等教育武术人才的培养目的

要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就必须兴办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体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曾经有过体现,体育教育往往会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产生影响,起到收放筋骨、畅通血气、涵养心术、调畅精神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培养目标缺乏鲜明的个性,具有模糊的层次性,培养目标太大,往往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将明确的高等教育武术人才培养目的制定出来,使高校成为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目的方面,既要有术,也要有道,不仅要有武术技巧的传授,更要有武术文化的底蕴的传承。要培养人才的文化保护能力,使之能够对社会进行反馈,了解应该保护怎样的武术文化,怎样去保护武术文化。与此同时还应该在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文化遗产教育,使之能够对武术这一文化遗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承担起传承、传播和保护武术文化的重任。

3.结语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对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发扬武术文化教育,复兴和传播武术文化,绝不能仅仅依靠怀旧情怀与民族情绪,而是要用社会学的视域去看待武术文化这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要走向全社会,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力的代表,并通过武术文化教育而成为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J].博击(武术科学).2011(05)

[2]桑全喜.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3)

[3]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11(08)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社会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