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原生活

2015-05-30 20:56梁志红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促进发展激发兴趣

梁志红

【摘    要】本文从“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主体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在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思维;促进发展

作者: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时代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又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购买方法,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二、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明、小红、小丽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合理分摊,小敏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了车,到了三分之二处,小红也下了车,最后小丽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18元钱,他们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本题一般解题方法是:按路程的多少来合理分配车费。路程的比是1∶2∶3,那么小明:18÷(1+2+3)=3(元);小红:18÷(1+2+3)×2=6(元);小丽:18÷(1+2+3)×3=9(元)。

我启发学生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学生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解答方法:共有三段路,每段6元,每段路所花的钱平均分配。第一段路三人都乘,每人應付2元;第二段路小红和小丽合乘,两人各付3元。每人应承担的车费如下:小敏:2(元);

小红:2+3=5(元);小丽:2+3+6=11(元)。

如果考虑出租车的起步价,车费的分配又有所不同。

解答本题时并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思维呈发散性,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新角度,就可以发现新的解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同样一件一百元的商品,甲商店采取八折出售,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券,你会到哪个商店去购买呢?”

还没等我将题目说完,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说两个商店的情况是一样的,有的说是甲商店优惠,还有的说是乙商店优惠,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有了明确的结果不就好办了吗?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各自进行计算,拿出具体的理由来。

在学生充分讨论验证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结果:甲商店的商品打八折出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80元就可以了;乙商店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的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100元,实际是打了八三折(100÷12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店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一定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使得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促进发展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开展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总结推广“隆化模式” 积极深化林场改革
校园剧社与校园戏剧的发展关系研究
优化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