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5-05-30 20:56高爽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尊重学生教学情境语文教学

高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就像灯塔一样,提供了教学指导,改变陈旧死板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取而代之的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兴趣;教学情境;尊重学生

作者:文安县第三中学  河北文安  065800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知识,部分是技能;部分是政治,部分是业务——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充满了无穷魅力.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又是智力的开发者、思想品德的培养者。作为这一复杂工作的承担者,如何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充满魅力,怎样才能让每节课都吸引住学生呢?如下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妙用导语

巧妙的导课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巧妙的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能吸引住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讲季羡林的著名的散文《幽径悲剧》时,我这样设置导语:“北京大学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北京的大学教授是大家理想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著名散文《幽径悲剧》。”导语一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一个简短的导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应求“新”、求“活”。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导语的角度和内容应适当的有所变化,不可千篇一律,避免牵强符会,生拉硬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紧扣课文实际,进行讲故事、猜谜语、放音乐、演实验、赏图案、播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我在教文言文《隆中对》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来了解他。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四、教师要有丰厚学识

在学生眼里,就是在成人眼里,语文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见闻广厚的。而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语文教师,确更该如此。

因为课堂上学生对他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往往会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课堂上教师能说出学生想说但说不出的话,他们常常会喜形于色,兴奋陶醉。一个语文教师若能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迷住学生,让他的语文课充满无穷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课余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攻读专业著作,而且要博览其他各方面书籍、知识。棋琴书画不能说样样精通,起码略懂一二;自然科学不说门门通,至少ABC要知道,这是教学的需要,是教师理解与处理语文教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即是要求语文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看更多更雜的书,即成为一个有所专攻的“杂家”。虽然这加重了负担,但这一切带来的是广博的知识和能力,继而能圆满完成教材中一些非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读物不少,若就文体特点讲透讲通确能完成教学任务,但相信那样单一的课堂教学必让学生和自己都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若能在教学中穿插与课文内容有关甚至无关的科普知识,必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时,也油然而增加了学生对语文教师知识广博的崇敬和喜爱,而且这样会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尊重学生教学情境语文教学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