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生活

2015-05-30 20:56聂晶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联系观察体验

聂晶

【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由文到物,观察生活”、“ 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观察;再现;体验;联系

作者:扬州市汶河小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我们的教材,開始也是由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识字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不难看出,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1.由文到物,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广玉兰》一文,学生对广玉兰的了解可谓参差不齐,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街道上观察广玉兰,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让了解它的学生作介绍,从而知道广玉兰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外表,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三亚落日》一文就可以请去过三亚的学生带照片来学校,在网上搜索三亚落日的图片和美文,给学生欣赏,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落日之美。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或给学生观看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电影片段,这样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安塞腰鼓》一文,学生对于课文描述的场景、心灵的震撼光靠朗读是不能完全体会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坡上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表演,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地域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

3.走进社会,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借水来教育弟子,水有什么特点呢?联系这一问题,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先去观水,把自己观水时的感受记录下来,了解水的特点,在上课时再结合君子的品质一讲,学生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又如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如何理解巴金爷爷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可以让学生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都有过哪些美好的享受呢?有人说吃大餐,有人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人说放松心灵的旅游……那什么是奉献呢?不要空洞的说,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再结合巴金爷爷的生活实际谈,从而理解巴金爷爷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二.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校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个钱包主动交给老师,“麦田计划”进校园全校学生主动捐献学习用品,开展“跳蚤市场”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写。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孩子获得了很多知识。家庭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是孩子学习语文的好机会。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再如给别人指路、劝阻不良的现象等行为,将课本中学的口语交际运用于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讲解,单一的语言训练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链接》冯鹤琴《校长阅刊》2007年第06期

[2.]《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2011、12、31

猜你喜欢
联系观察体验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