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让你的课堂熠熠生辉

2015-05-30 23:59吴改弟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倒数倍数小数

吴改弟

“点拨”作为“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当学生存在疑惑和问题时,教师课堂点拨不到位,点拨不深,把握不住度,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点拨,那的确是一门艺术。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课堂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课堂的魅力。那么,怎样的点拨才能使你的课堂熠熠生辉呢?

一、“堵塞处”点拨

学生在新知出现的时候,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让我们来看一个教学实例。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在1——600这600个自然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看到这道题,大部分学生表情木然,无从下手,一少部分学生按照一般的解法做题:因为2的倍数共有300个,3的倍数共有200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即6的倍数)共有100个,所以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600-(300+200-100)=200(个)。但这种解法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主要是思维上出现了种种障碍。授课教师巡视中发现以上问题,做了适时点拨:现在请大家把1——12这12个自然数依次写出,先划去2的倍数,再划去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有趣的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终于明白:原来从1开始,每3个连续的自然数作为1组,每组中有且只有1个数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1、2、3;4、5、6;7、8、9;10、11、12;……),列出算式:600÷3×1=200(个)。然后教师把1——600改为1——900,让学生算一下在这9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学生能很快的运用刚才的方法得出结果:900÷3×1=300。接着教师把题再推广一下,让学生思考,对于3的倍数、5的倍数……是否也能用分组的方法呢?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一下,开拓他们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可以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得到规律。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并且是“自己”“悟”出了一些道理,这样的教学轻松愉快,是符合创新教育宗旨的。由此看来,教师的“点拨”作用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这也正是“点拨”的艺术之处!

二、重难点处点拨

重难点是指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针对重难点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巧妙地点拨,诱导学生探究解决矛盾的办法,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我执教《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抓住以下两个重难点进行学习。

【难点一:面积计算时“÷2”最易丢失】

为杜绝这个问题的发生,我主要是“抓根源,强化推理过程”。

在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基本上还是采取“利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常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拼一拼”“分一分”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为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来推理,为了照顾困难学生,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拼一拼的方法来推理。为使三角形面积计算时“÷2”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教学时特别强调了推理的过程:

第一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角形的底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反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

第三步根据发现得出结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强化推理的过程,就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认识,从而根深蒂固的一遇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就会想到“÷2”的依据。

同时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还编成了儿歌:

三角形面积很容易,

公式记熟就可以。

同样是用底乘高,

只是“÷2”别忘记。

愿望是美好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错误,所以,在强化方法的基礎上,加强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的分辨训练也要时常进行。

【难点二: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中“缠夹不清”的关系】

有这样几种情况是很多学生不容易弄明白的:

(1)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等积等高时,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等积等底时,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在研究这几种情况时,有的学生是通过画图,有的是通过剪图形,还有的通过理论想象,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对两个公式的推导来得到。无论何种方法,有的学生总是不甚了解,于是我们就得出了如下结论,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二者关系。

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2;

等积等高时,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

等积等底时,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2

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2

当学生了解了二者的关系,在运用中进行强化,慢慢的就会真正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也算是另类的学习策略吧!

三、“偏差处”点拨

当学生学习新知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及时捕捉有效信息,适时点拨,把课堂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在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处点拨,及时纠正学生偏差,拨暗为明、拨难为易,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请看我校马老师执教“倒数”教学片段:

(教师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什么是倒数?

生:倒数就是倒过来地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些道理!谁来举个例子?

生:七分之二倒过来是二分之七。

师:那就可以说,七分之二是二分之七的……

生(齐答):倒数!

师:大家还能举出什么样的例子?

生:五分之三的倒数是三分之五,四分之九的倒数是九分之四……

生: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一下,就可以找出它的倒数。

师:有道理,那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

生:我觉得没有,因为它们不是分数,没有分子、分母可以倒。

师:不是分数就没有倒数吗?

(学生一阵沉默思考)

生:把小数化为分数就可以找到它们的倒数。

师:把小数化为分数就可以找到它们的倒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不少学生佩服地直点头,老师又趁机点拨)你能用这种方法找到0.8和0.15的倒数吗?(学生很快掌握了求小数倒数的方法)

师:那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

(一片“有”的回答,不同的是,有的学生神色坚定,有的学生面带迟疑)

师(幽默地):如果有,那又该如何倒呢?总不至于把8上下倒一下,还是8;18上下倒一下,也還是18吧?

生:我觉得不是,8就是一分之八,18就是一分之十八,分子分母倒一下位置,就是八分之一和十八分之一,所以,8的倒数是八分之一,18的倒数是十八分之一。

(多数学生点头称“是”)

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还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你们觉得合适吗?

(同学们都笑着摇头)

师:怎么来定义倒数才合适呢?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回头看刚才讨论的几组倒数都有哪些共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倒数的概念)

在上述教学中,“倒数――就是倒过来地数”,学生这样顾名思义,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倒数”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这样认识尽管是模糊、不全面、不准确的,但这是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是弥足珍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地点拨下,学生已有知识被激活、重组、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模糊的经验得以清晰,紊乱的经验得以有序,错误的经验得以纠正。

如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正确建构“倒数”的含义呢?教学伊始,面对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倒数就是倒过来地数”,教师并未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逐步抛出两个问题:“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让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已有认识得不准确、不全面,进而产生寻找正确概念的渴望。在学生充分认识到“知己不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刚才讨论的这几组倒数”,寻找其中的共同之处,为学生正确概括“倒数”的概念提供有效的帮助。因为有了前面充分反问、反省的过程,学生正确概念的获得呼之欲出。

四、“混淆处”点拨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被一些易混淆知识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教师要及时提出有利于解惑的问题进行点拨,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如学生在求比值与化简比时,把比写成分数形式,此时,比值与比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界线,容易将概念张冠李戴,出现混淆而产生错误,出现诸如“21/3”表示化简比的结果。这时,要组织学生从定义、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讨论它们的区别。明确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而简化的结果仍是一个比。可见,当学生对易混的概念产生模糊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疏理,适时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概率的本质特征。

点拨确实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教师的点拨应该象一根导火索,只要找准原因,抓住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点燃它,必然会迸射出绚烂夺目的思维之光。

作者: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猜你喜欢
倒数倍数小数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惊喜倒数日历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