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发展

2015-05-30 23:59陈静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陈静

【摘    要】从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出发,从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爭论三方面,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深入推进体育教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特征及发展

作者: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学校  辽宁营口  115000

任何研究都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体育教学研究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这些概括、抽象的理论怎样才能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关键问题。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践的产物,对于发展教学思想,完善教学理论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所以,要想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模式研究入手。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体育教学继承了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把教学过程作为主要特征,被称为“三段式”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经原苏联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后传入我国,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又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过程结构的特点来命名的,虽然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偏颇,但仔细分析,对教学过程的“三段式”划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教学模式直观性的集中表现,所以根据这一主要特征来把握传统教学模式的总体特征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中“三段”是泛指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开始阶段”(或称准备部分)、“中间阶段”(或称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阶段”(或称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一般以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练习为主,有时也穿插专门性练习。基本部分以教师的技术教学为主,学生在严格的纪律要求下,认真听讲、模仿和练习。结束部分多以放松整理运动为主,主要目的是调整学生的运动负荷,总结教学情况。这种模式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示范,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练习感知、理解、领会最后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再通过教师考核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偏重技术的传授和熟练掌握;在教学组织上,强调集体化、统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式、注入式,是以技术学习和技能熟练为主,以身体锻炼为辅的教学,体现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新视野》一书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技能掌握优先,注重生理规律;技术教学细致,确保技术正确;教师严控教学,学生比较被动;纪律要求严格,过程一丝不苟。”不难看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的规律为主线进行设计的,运动技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界开始了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的一些教学理论及其模式不断地引进,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陆续概括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其中有的是外国教学模式的“中国化”,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升华和系统化,还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较具代表性的有以教学组织形式命名的“小群体”教学模式,以学习方法命名的“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命名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和极具有民族特色的“和乐体育”教学模式等。

“小群体”教学模式遵循现代教学论中“合作与竞争”的思想,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的群体,通过合作与竞争,充分发挥小群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

中学体育“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一改以往体育教学中注重“教法”的思想,将教学重点转向了“学法”的研究,着重探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方法学习更有效的问题。

“快乐体育”思想主要产生于日本和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以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将实现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强调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和愉快发展作为主要目的。

“和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继承和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提出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乐体育”中的“和”源于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和乐体育”中的“乐”源于孔子“乐学”的思想。“和乐体育”教学模式将教学环境、教学任务与方法、内容与形式、密度与强度、“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作为主要目的,强调教学之“和”,并通过外部教学条件的“和”为学生的“乐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关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争论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能够使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符合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因此它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长盛不衰。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被认为是机械地接受学习,受到一些新锐教学研究者的反对。反方认为,现代体育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提倡“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强调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从而引发了对“接受学习是否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一定就是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争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认为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而发现学习也不都是有意义的。并在他的教学模式中提出,衡量一种学习是机械学习还是有意义言语学习有两条标准,即“实质性联系”和“非人为性联系”。实质性联系是指非字面的内在联系,即“内化”;非人为性的联系是指具有客观、合理的基础的新旧知识的结合。“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如果有学习的内化发生,则接受学习就不再是机械学习,而是有意义学习;反之,如果学习者没有“内化”学习的内容,而发现学习也并不全是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理解自己在做什么,能理解则为有意义学习,否则为机械学习。总之,奥苏伯尔认为“授─受”式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他明确表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前者应该是最基本的形式,因为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而这正是发现学习所达不到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按照教学过程规律、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甚至师生关系进行分类的不同趋势,这种分类及命名的标准尚未统一的状态为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命名需要进一步梳理;其次,一味地否定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极端的,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教学模式。所以体育教学模式适用范围需要进一步规范;第三,笔者认为,之所以陷入多种多样、分类混乱、模式无限的误区,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建立模式的标准和依据的问题,存在着将体育教学模式等同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用特定的教学目标来代表教学模式等问题。所以,需要解决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4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5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模式
剖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高校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分析
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理论探索
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
从体育教学模式谈体育课的教学规范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休闲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