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的审美意蕴

2015-07-02 01:41许兴海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堂厅堂古民居

高 源,许兴海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论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的审美意蕴

高 源,许兴海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从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的形制结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层面入手,综合探讨了其装饰的审美意蕴及价值功能。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是承载多重价值的独特审美对象,其形成和发展是古徽州社会风情、经济状况、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理念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审美

“中堂”书画作为我国明代晚期以来室内书画陈设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是指悬挂于厅堂正中的巨幅立轴字画[1]。样式规整、内涵丰富,融汇了社会、经济、文化与建筑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堂”样式的产生由来已久,明中期以前的厅堂主要依靠柱子和梁架承重,墙不起承重作用,有的甚至在厅堂两侧安着可拆装的长窗代替墙,墙面上也很少悬挂大型书画等装饰物[2],厅堂中展示书画的主要载体是屏风。明中期,由于民居厅堂设计的改变,使得整个厅堂形制增高,显得更为宽敞明亮。原先用于分隔厅堂内空间的屏风便显得相对矮小,于是就在厅堂中配以上通顶下着地的背屏,将字画裱糊在上面,时间久了就更换新的,或者直接在背屏上挂上立轴字画,调换更加方便,这可能就是“中堂”字画的滥觞[2]。到明中后期,随着吴门书画和苏州士人文化的兴盛,在厅堂中悬挂巨幅字画装饰已成时尚,“中堂”装饰样式也趋于繁盛。至清代早期,“中堂”已发展为在厅堂正中悬挂巨幅立轴字画,左右两侧对称挂以堂联的固定结构模式,这也是中国书画在厅堂最重要的展示形式。

在古老的徽州境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徽州古民居“中堂”样式即为一个典型,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中堂”装饰作为纯粹的徽州文化载体,其形成和发展正是古徽州社会风情、经济状况、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表达着徽州人独特的文化情结和素朴的精神追求,它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1 秩序规范、庄重严谨的形制结构

在徽州,每至一处老宅便会发现其厅堂设计极为讲究:厅堂正中悬挂巨幅立轴字画,以此为纵轴,两侧对称挂以堂联,这种组合是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最典型的结构模式。徽州古民居“中堂”样式布局深受礼制宗法的影响,形制规整有序、结构紧凑,空间格局庄重,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具有深厚精神意蕴的特定空间氛围。徽州古民居“中堂”样式的形制结构不是孤立单一的,与其建筑群体的整体形制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形成内外协调的统一整体。徽州古民居每家均以高墙围护,外墙很少开窗或无窗。马头墙高低错落,俨如碉堡。这不仅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也是生存条件所限,徽州人稠地狭,为节约土地多选择楼居的方式,以求得向上的居住空间。而楼居使得厅堂形制高耸,厅堂空间更加宽敞便于大幅立轴字画的展示,这是“中堂”装饰文化兴盛的重要因素。从其平面布局上看,“回”字型与“凹”字型是徽州民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其它各种各样的建筑格局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变化的。不管是“回”字型还是“凹”字型房屋,进深开间虽然有些不同[4],但外部格局都呈方形,都以厅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再配以四周封闭的高墙,形同“一颗印章”。厅堂作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是家人活动、会客的主要场所,厅堂的装饰布局也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取向、文化品位、价值观念。其中,规整对称的“中堂”装饰井然有序地置于厅堂的正中轴线上,正对天井,处于进门最显眼的位置。“中堂”字画下方是条案,案上一般东置瓷瓶,西置镜子,中间放钟,取意终(钟)生(声)平(瓶)静(镜);瓷瓶内放置文房四宝中的纸和笔;条案前摆放八仙桌、太师椅;廊柱、四壁悬挂楹联警句(图1)。如此古雅肃静的“中堂”装饰样式在空间布局上与整个古民居建筑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中规中矩、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图1

2 复归质朴、平淡自然的审美追求

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折射出徽州人深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符号[5]。它作为徽州古民居厅堂装饰的重要内容,其形制结构、题材内容、审美观念诸方面,无不表现出徽州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体现出徽州浓厚的文化氛围。秩序井然的“中堂”装饰与古民居整体相协调,共同营造居室环境。透过“中堂”装饰,宅主人迥异的门第、身份、精神追求都展示无疑,因此人们选择“中堂”装饰是极为讲究的。徽州人遵从儒家礼法,“甘恬退、重土著、勤稼穑、敦愿让、崇节俭”[6],其“中堂”装饰无论精雕细镂还是粗犷大气,都不以五彩勾绘,而是整体以黑白灰层次变化的色调为主,体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感;推崇素朴自然符合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徽州人低调务实性格的表达。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周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都阐述了“复归于朴”的审美理想;追求“复归于朴”的境界才能使人回归本质,从浮躁不安归于平和,抹灭一切冲突,达到社会的和谐。众所周知,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就来自徽州,其主张重质轻文,重伦常政治,轻审美愉悦,这对徽州社会文化影响颇深,因此,“中堂”装饰的色调不仅反应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平民百姓住宅的约束,也和徽州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徽商贾而好儒的观念、百姓以耕读为本的思想紧密联系[7]。“中堂”装饰的题材与内容大多为构图庄重的山水花鸟、福禄寿喜等,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意蕴深邃,反映出宅主人的儒雅、含蓄与积极入世情怀。其中无论是山的气势、水的流动、花叶的穿插、动物的神态都生动自然,彰显出徽州人复归质朴的审美追求。

3 崇儒重教、寓教于美的审美意蕴

“中堂”装饰的形成反映了徽州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也与他们崇儒重教的思想共识密不可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其约束。自晋代以来,北方战乱,大量中原望族南迁徽州,带来儒教礼仪和耕读礼俗,为当时社会注入先进的文化。至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徽州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徽州人的日常行为也被纳入儒教礼仪的规范。早年徽州人外出经商,积聚财富后返乡,除了置地建宅、光宗耀祖外,竞相扩建学堂,加大教育投资,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受封建社会“贵儒贱商”的影响,“贾而好儒、富而思学”的徽商始终认为“唯有读书高”,在他们眼里,“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循环是经久不变之道[8]。因此,无论官宦、商人都比较重视厅堂空间中的“中堂”装饰。“亦贾亦儒”的徽州人将忠孝礼义、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和处世哲学、崇俭尚学的训诫浓缩成书画,悬挂于厅堂之中(图2)。一方面可在亲朋拜访、接来送往中凸显自己已经摆脱商人的世俗之气,展现儒雅、脱俗的情趣;另外可对子孙后辈进行教育、熏陶,使崇儒重教的思想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中堂”的文字楹联,它直观地表达了儒家的道德观、价值观,其内容有告诫人们生存哲学、处世根本的,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有劝导人们修身养性、忍辱负重的,如“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告诫子孙积德行善,为人之道的,如“勤俭温恭获寿者相,和平忠厚载福之基”,又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遗旧言不崇华”等,均书法精美,教化感人。古徽州人在“中堂”设计上匠心独具,寓教与美的意蕴含蓄而深远,使子孙后辈触景生情,于潜移默化中教化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

图2

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作为徽州古民居厅堂装饰的重要内容,其鲜明的形制特征、永久的艺术魅力,体现出厚重的徽州文化底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徽州建筑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之一。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沉淀,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绵长的情感、意蕴和文脉。随着对传统建筑的改造,“中堂”装饰样式也一度受到影响,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其所蕴含的理念对现代潮流下的建筑装饰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对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样式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继承传统,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全面的展示。

[1]张朋川.明清书画“中堂”样式的缘起[J].文物,2006(3):18-20

[2]许兴海,刘洋.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成因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75-76

[3]李志,韩春宇,周秀芝.论中堂画在居室环境中的文化特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312-314

[4]宋左.徽州民居的审美价值[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40-45

[5]朱大发.从徽雕看徽文化的敛与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3):14-16

[6]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24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8]李建萍,余燕燕.徽州古民居厅堂联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11):74-76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8.024

2015-03-2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研究”(AHSKQ2014D121)。

高源(198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J524.2

A

1673-2006(2015)08-0084-03

猜你喜欢
中堂厅堂古民居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秋夜(1)
登堂入室
中堂的讲究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一整夜
河北大学旭宇艺术馆部分珍藏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