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

2015-07-28 08:16张嘉川李常兰任素萍焦章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34期
关键词:尸体降温全程

韩 玮 张嘉川 唐 晖 张 敏 李常兰 任素萍 焦章平 于 群

1.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物证鉴定所,北京 100072;2.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北京 100192;3.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物证鉴定所,北京 100036;4.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北京 100850

尸冷是指机体死亡后,由于组织细胞产热过程逐渐减弱或停止,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尸体热量不断散失,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并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的过程[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红细胞ATP含量与保存时间具有直线相关性,可以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一种客观参数[2]。本研究在体外模拟尸体降温过程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的变化特点,以期探讨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健康捐血者12名,均为来自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的志愿者,男、女各6名,无血液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年龄25~40岁,严格依照无菌操作规程,2010年3月由执业护士用EDTA真空采血管各采集全血40 mL。

1.2 方法

1.2.1 血样保存 将全血摇匀后,即刻将各个血样以每份500 μL分装到EP管中,而后置于可调式恒温水浴箱保存,初始温度为37℃,此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1℃,10 h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0.5℃,24 h水浴温度降至20℃后不再调节,维持恒定。分别在 0、2、4、6、8、10、12、16、20、24、28、32、36、40、44、48 h 取血样(500 μL 装 EP 管 1 只)待检。

1.2.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将血样摇匀,然后将EP管放入Sysmex-Poch-100i血液分析仪(SYSMEX公司,日本)样品槽中,测定血红蛋白浓度(g/L)并记录。

1.2.3 红细胞ATP待检标本处理 取40 μL血样加入装有1000 μL等渗PBS缓冲液的EP管中,摇匀,置于干热器中100℃加热10 min,自然冷却后13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即为ATP待检标本。

1.2.4 ATP含量测定 采用改良后生物发光法[3],全部试剂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生产。

1.2.5 红细胞ATP含量计算 红细胞ATP含量(μmol/gHb)=26×样本ATP浓度值/血红蛋白浓度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取0~48 h(全程)、0~24 h(降温段)、24~48 h(恒温段)3个时间段对红细胞ATP含量([ATP])和保存时间(PM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回归方程进行残差(偏离时间)计算并就同一时间点进行成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ATP含量及保存温度随保存时间的变化

从表1、图1可以看出,红细胞ATP含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2.2 全程和分段计算平均偏离时间的比较

数据经SAS 9.2统计软件的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红细胞ATP含量与保存时间呈负相关(r均为负值),3个时间段(全程、降温段、恒温段)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各时间段决定系数(r2)差距较大,分别为 0.898、0.940和 0.982。

以各指标原始数据分别代入3个方程,计算残差(估计保存时间与实际保存时间之差),同一时间点上12个残差绝对值的均值为各时间点推测的平均偏离时间,全程和分段计算平均偏离时间的比较见表3。各时间点上全程计算的平均偏离时间均显著高于分段计算值(P<0.01),二者总体平均值分别为6.86 h和3.47 h。

表1 红细胞ATP含量及保存温度随保存时间的变化

图1 红细胞ATP含量及保存温度随保存时间的变化

表2 不同时间段红细胞ATP含量与保存时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死亡时间(PMI)的推断,一直以来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经典的利用尸体现象(如尸冷、尸斑、尸僵、超生反应等)、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尸食性昆虫的发展规律来推断,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等方法的应用,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4-8]。尸温、尸僵等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不乏报道[9-13],但是,在诸多研究报道中,均未见对尸体降温过程中代谢指标变化特点的观察和报道。

人体内任何物质代谢都要受到酶的影响,由于失去自身调控各种酶功能的能力,使各种酶解反应在尸体所处的环境温度下进行[14]。通常酶的作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速,一般地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1倍;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在此曲线顶点所代表的温度,反应速度最大,称为酶的最适温度。从动物组织提取的酶,其最适温度多在35~40℃之间,因此,随着尸体温度的下降,酶的作用速度必然随之下降。同时,虽然不同环境、个体因素下尸体降温速度不同,但大多情况下尸体降温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任何代谢类指标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尸体降温过程的影响。

表3 全程计算和分段计算平均偏离时间的比较(h)

据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由体内产热散热而保持动态稳定的,一般在37℃左右[15-16];因此,假设受害者死亡时的体温是37.0℃是完全合理的。尸体降温过程报道不一,肌肉组织和环境的温度对尸体温度影响很大。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和老年人的尸体冷却快,青壮年较慢。胖人的尸温比瘦子的尸温降低得慢;温暖室内的尸温比寒冷室外的尸温冷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积烧伤死者的尸体冷却速度快,而猝死、机械性窒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体冷却速度就要慢些;同时,尸体体温的变化与体温与室温的温差成正比;较平均的说法是尸体的温度大约每小时会下降1℃。笔者向资深法医病理学专家请教,获知春秋季室内环境下,较为平均的水平是尸体前10 h约1 h下降1℃,10 h后1 h约下降0.5℃,至尸温平衡总计约经过24 h。笔者据此设计了模拟降温方案。

结果表1、图1均显示降温段红细胞ATP下降速度明显高于恒温段,表2中降温段回归方程斜率(0.068)远高于恒温段(0.019)佐证了这一事实。表2还显示,全程或分段统计红细胞ATP含量变化均具有与死亡时间直线相关性,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全程计算的决定系数(r2)低于分段(降温段和恒温段)计算下的r2值,说明全程回归方程的参考价值亦低于分段计算的回归方程。表3显示,全程计算的平均偏离时间显著高于分段计算的平均偏离时间,进一步说明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有明显影响,应将尸体降温过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进行研究。王成祥等[17]报道,研制出脑温死亡时间测定仪,可对进一步研究尸体降温过程提供帮助。

本研究通过模拟尸体降温过程观测红细胞ATP含量的变化趋势,证实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有明显影响,说明在利用红细胞ATP含量(亦包括其它多种代谢性指标)这一参数推断PMI时,应注重掌握尸体降温过程中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并分别根据降温段(尸冷过程)和恒温段(尸温与环境温度平衡)的变化特点进行推断。同时,本文中模拟尸体降温过程仅是较平均化的一种模型,由于尸体降温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不同环境和个体因素下尸体降温过程必定是形式多样的,而这正是进一步实验应关注的。

[1]李元新,熊平.早期死亡经过时间的推断[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574-575.

[2]韩玮,程羲,唐晖,等.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早期死亡时间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增刊):29-31.

[3]毕蔚茹,韩玮,于洋.生物发光法测定红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的优化与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5):421.

[4]薛大忠,杜海滨,张慧,等.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2):56-58.

[5]Madea B,Rodig A.Time of death dependent criteria in vitreous humor-Accuracy of estimating the time since death[J].Forensic Sci Int,2006,164(2):87-92.

[6]HonjylK,Yonemitsu K,Tsunenari S.Estimation of early postmortem intervals by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rectal temperature and non-temperature based postmortem changes[J].J Clin Forensic Med,2005,12(5):249-253.

[7]Shu X,Liu Y,Ren L,et al.Correl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MI and DNA degradation of cell nucleus in human different tissue [J].J Huazhong Univ Sci Tecnolog Med Sci,2005,25(4):423-426.

[8]王慧君,郑清平,饶广勋,等.大鼠骨骼肌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1):10-13.

[9]王琼,郎博娟,孟祥志.尸温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30(3):13-15.

[10]浦兆明,王惠娟.尸体早期直肠温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3):319-321.

[11]马建忠.推断室内尸体死亡时间的模型参数辩识及其应用[J].生物学学报,1999,14(2):247-250.

[12]李斌,吴家文,廖志钢.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概况[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13(2):147-149.

[13]李梅,王欣,江继平,等.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长度的变化及其长度测定 [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1):5-9.

[14]杨天潼,李振伟,刘良,等.磁共振波谱技术推测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J].法医学杂志,2008,24(2):85-89.

[15]阎立强,高野,沈聪,等.对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8,11(3):55-57.

[16] 阿碧.死者“说”出死亡时间[J].检察风云,2005,12(20):32-34.

[17]王成祥,刘英姿,陈曙,等.脑温死亡时间测定仪的研制[J].刑事技术,2002,27(4):14-15.

猜你喜欢
尸体降温全程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动物降温有妙招
打败仗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生命的起源,也许只是一具尸体?
手工制鞋全程LOOK
读一读吧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活着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