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①

2015-12-05 15:13宋小凤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师

宋小凤(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①

宋小凤
(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 要:在社会不断变革过程中,重要目的就是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于高校来讲改善受教育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就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基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发现,以人为本观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其不但能够加强学生自我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视角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从教育层面分析来看,“以人为本”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就是基于人的发展,对教育方式进行观察和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人的潜能以及主体人格充分的发挥出来,注重张扬个人性格特点,实现人格上的自由。“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实现人和自然以及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注重实现人主宰一切事件的能力。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实施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各项体育活动中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权等。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就需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以及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展示自身特点,不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取身体上的锻炼,同时也要精神愉悦。

1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1.1从应试体育观转变为素质体育观

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公平,但是同时也限制了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手段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十分重视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更为薄弱。在这种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出现给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严重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始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相对于中学体育来讲,具有更高主动性及灵活性,这些因素也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条件[1]。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对“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关于学生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基于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以及较高社会适应能力。

1.2从阶段体育观转变为终身体育观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阶段性,一般情况下在我国高校,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大学高年级学生来讲很难接触到体育,因此也就导致一部分学生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彻底放弃了体育锻炼[2]。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导致高年级大学生在长期不锻炼下,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身体素质一下子无法适应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甚至在社会高强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急速下降。在全面健身要求下,必须确定终身体育观,另外想要在社会压力下提高身心承载能力,也就需要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1.3从被动体育观转变为积极体育观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很难实现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主观要求,不管是在体育课堂上,还是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始终都是一种被动状态,不但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对于学生的自身需求也无法有效满足。在现代教育模式下,提高了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认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快乐体育,从内心深处享受到锻炼和运动的乐趣。新形势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贯彻和执行快乐学习,彻底改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营造积极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学习的乐趣,另外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迅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术和体育动作,在对课堂教学质量改善的前提下,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3]。

2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体育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良好结合

对于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来讲,其基本目标也就是实现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在之前已经有相关部门,制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但是在高校体育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中,并没有将思想品德模块融入其中,也就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差。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提出,则也要加强关于体育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以此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同等提高和训练[4]。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健身价值,因此下一步的重点也就是着重实现其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对学生的运动情感变化、心理素质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训练的重视,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良好结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教师则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之中普遍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学生在知识及训练活动中均具有一定被动,对于学生个性化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均具有相应的不利影响[5]。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密切关系,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空间,才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首先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现代人本主体教学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在一个民主科学的教学环境中,自然也就能够引导学生一心进行学习,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充分展示人文思想的作用。

2.3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宽松、和谐的环境启发学生兴趣

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推行,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长期呆板的教学及单一教学目标影响之下,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合作观念逐渐被淡化。人本主义观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出发,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愉快学习,从而改变之前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印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鼓励,采用提问及质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对知识掌握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另外还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研究

2.4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发展性评价的应用及重视

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评价结果的决定性和客观性不必太过于重视。对于学生来讲会因为遗传因素以及后天学习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情况不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所注重的并不是当时的学习结果,而是是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实现量化,那么不但不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初衷。同时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性发展均具有不利。如果想要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就必须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观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讲,则一定要积极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以上该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教育层面内涵,然后从应试体育观转变为素质体育观、从阶段体育观转变为终身体育观、从被动体育观转变为积极体育观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最后从体育的健身价值有效结合人文价值、教师的主导性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雷城如.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以人为本”教育观视角[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3):94-96.

[2]宾金生,胡俊.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8):117-118.

[3]刘培琳,李智琪.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21-22.

[4]于开峰,李岩.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J].天津教育,2010(4):23-24.

[5]赵伟芳,马春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案例丛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33.

作者简介:①宋小凤(1976,9—),女,汉,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健美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088-02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圆我教师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