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考辨

2016-01-11 09:26李海明

【历史文化研究】

“泾渭分明”考辨

李海明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摘要:“泾渭分明”是一个我们日常都会用到的一个成语,它源于大自然的一个景观。但是对于泾河和渭河到底在泾渭分明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从古至今始终争论不休。史念海先生以动态的眼光作了纵深化的考辨,指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按着时代的顺序因时而异。后有学者却认为“泾浊渭清”是两河的历史原貌。在史念海先生文章基础上,兼采其他观点力图完善泾渭分明的历史变迁。并认为杜甫诗作中的“泾浊渭清”是片段的,一时一地的而非历史常态。

关键词:泾渭分明;清浊变迁;历史原貌;杜甫诗作;片段性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

作者简介:李海明(1988— ),女,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30-05

文献标志码:A

“泾渭分明”是一个我们日常都会用到的一个成语,它源于泾渭两河一清一浊、同流一河却又不相互融合的奇观,并久负盛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和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张村相汇时,由于含沙量的不同导致清浊同流却又不相混。泾渭分明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人品的好坏、一个事物的界限是否清楚或者是非是否分明,也用来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那么泾河和渭河到底在泾渭分明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关于泾渭孰清孰浊自古就有争论,最早提到泾渭二水清浊不同的是《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燕尔新婚,不我屑以。”[1]对于这一点古人给出的解释例如:《毛诗》解曰:“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初学记》引《三秦记》认为:“(泾水)与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 2]从而证明自古以来泾渭二水就是一清一浊,同流却不合污。

汉代郑玄所作《〈毛诗传〉笺》说:“泾水以有渭,故见渭浊。”即认为泾水是清的,它是由渭水流入而变浊的。《毛诗正义》:“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3]这些看法都确认泾水原本就是浊的,但它未与渭水合流并进行对比之前并不明显,合流之后就较之渭水更显得“浊”一些。

对“以”字的不同解读就造成了上述争议。关于“以”字,向熹在《诗经词典》中记载了“以”字的20个解释。其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筛选而得的只有两个:①动词“使、让、令”;“给予、与”,即泾水使渭水浑浊了,也就是泾浊渭清;②连词“因为、因、由于”,即渭水造成了泾水的浑浊,也就是泾清渭浊。[4]

无论是诗歌还是古人的考察,都可能反映了那一时期两条河流清浊的真实情况,然而这极为可能不是整个过程的真实,而只是一个片段的真实。从现实的角度考量河道水流情况是很随机的,因为河道水流现象的流量和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当时的情况,又与雨强、雨量、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等有关联,而这些因素又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文学家、经学家及历史学家、就算目睹了“泾清渭浊”或者“浊泾渭清”,恐怕也都是一时一地的现象。

广义而言,河流的清浊判断是根据河流含沙量而定的。事实上,仅凭目测并不科学,一般来说,含沙量在1千克/立方米以下时人会感觉河水较清,但一旦含沙量大于了30千克/立方米,人眼就很难再分辨河流的清浊了。清代学者俞正燮认为泾河“入夏则浊,春秋冬皆清”,而渭河“四时皆浊,无清时也”,由此得出“泾清渭浊”。关于这一点仍值得商榷,泾渭两河都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只有在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径流量的含沙量较同期另外一条河流为小时,才能认为哪条河流更为“清”。[5]118-122

所以泾渭分明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不尽相同了。按时间划分,最早提出“泾清渭浊”的是东汉的郑玄,其后是南朝宋范晔。清代中叶通过考察,发现两河清浊各异,取泾河水一担,其中含泥三升,取渭河水一担,其中含渣一斗。宋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诗泾以渭浊申笺义》认为泾清渭浊,《汉语大词典》和《词源》也都认为“泾清渭浊”。相反,西晋的潘岳在《西征赋》中首先提出“清渭浊泾”,其后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义》和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则都认为“泾浊渭清”。

一、史念海先生与《论泾渭清浊的变迁》

目前学术界关于泾渭分明的讨论很多,史念海先生的《论泾渭清浊的变迁》一经发表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他以动态的眼光做了纵深化的考辨,指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因时而异的变迁,按着时代的顺序,有以下一些变化:

(一)春秋时期——泾清渭浊

春秋时期,周的都城迁到了洛阳,秦也不断向东部迁移并定居在渭河以北,由于王朝政治重心的变迁,导致这一地区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渭河两岸由于大规模的毁林种田,使水土更容易流失。相反的,此时的泾河由于仍然生活着原始游牧的戎人,水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河水较之渭河更为清澈。

与先生观点相同的还有《诗经全注》的作者褚斌杰。他为《诗经》做注时对“泾以渭浊”的解释是“泾、渭:二水名,源出甘肃,在陕西高陵县合流。泾水清,渭水浊。弃妇自比泾水,以渭水比新人。句意是自从新人来家后,搅混了水,以致使大夫以我为浊,嫌弃了我。”[6]这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泾清渭浊。

然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的王敬昌和李宇却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在《泾渭清浊辨析》中通过对泾渭两流域历史时期的自然植被、人类生产活动以及水利工程兴废史的追踪比较后认为,在2 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泾河的含沙量应该始终是大于渭河的。“泾浊渭清”应该是两河的历史原貌。[5]118-122

他们对《诗经》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做了新的解释,认为 “湜湜其沚”的主语是指泾水。他们认为:“沚”在《说文》中引作“止”,指水静止。两河相汇,如果要出现静水就要有沙洲浅滩来降低流速,而他们认为“沚”,“渚”也,就是枯水期显露,而丰水期淹没的沙洲,在流速降低的同时,就会出现落淤的情况。因此“湜湜其沚”是指泾河中沙洲及滩面上的水流看起来相对清澈的样子。[5]118-122他们从句意的理解出发,认为泾河虽然比渭河浑浊,但是并非全浊,也有清澈的地方,但这并不能说明泾河整条河就比渭河清澈。关于这一点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单凭这一点就认为泾河只有在沙洲处才比渭河清澈,进而认为“泾以渭浊”表明泾水浊于渭水,我觉得似乎有些武断。

他们认为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西周至春秋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特别是破坏远赶不上自然的侵蚀。史念海先生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讲到在当时渭河上游仍为大片森林所覆盖,而泾河上游的植被为草原和灌丛草原。[7]关于这一点,他们是同意的,但是在对森林和草原的利用上产生了分歧。王敬昌和李宇认为对于渭河来说,其上游森林覆盖度较高,林上形成很好的密闭空间,林下植被败叶和腐殖质土层又能很好地涵养水源,故而渭河被侵蚀的程度小于泾河,不同的是泾河的上游多覆盖草原,水土保持能力较弱,因此土壤的侵蚀量比渭河大,故而当时泾河的含沙量是大于渭河的,所以“泾以渭浊”也就是当时泾河要比渭河浊的真实写照。[5]118-122

关于这一点,史先生也做了论述,虽然森林的蓄水保土作用大于草原,但是也不可否认人类对森林的改造所造成的影响。根据先生的研究,西周时期渭河的下游就已经是农业地区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农业的发展,毁林开荒也越来越严重,覆盖在渭河两岸茂密的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程度不断加重。波及范围虽然仅仅在渭河的下游地区,但已然可以左右河流的清澈程度了。

相对的泾河流域还生活着生活方式相对原始的戎人,农业不发达,这一地区的草原保存较好,土壤侵蚀远不如农业区。当时游牧地区向下游扩展至现在的彬县、旬邑、灵台等处,[8]因此还应该是“泾清渭浊”。

这次王敬昌和李宇与史先生的意见是统一的。史先生认为:秦汉王朝出于对匈奴作战的军事考虑,将大量农业人口迁移至泾河。除了大量开垦土地外,迁来的农业人口为了定居,只能从六盘山区伐木建房,于是森林被大面积开垦,这些都加速了水土流失,使泾河成为“泥河”,泾河支流马莲河在秦汉时就被称为“泥水”便是明证。《汉书·沟洫志》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9]而这一时期渭河流域迁入的人口不多,这里的居民主要用木板造房,加之渭河上游是森林地区,植被得到了保护,渭水由浊变清。西汉时,引渭灌溉的成国渠未见有淤地肥田的记载,就是明证。

(三)南北朝时期——泾清渭浊

从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导致泾河流域从事农业的人口锐减,郡县设置也常被废。农业区甚至逐渐恢复为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与此同时,渭河上游地区还在进一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而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再次上演泾清渭浊。王敬昌和李宇在文章中对这个时段也有所论及,只是观点与前不同,他们认为对东汉至宋元1 000多年来泾河清浊的变化,可以根据泾河谷口河段河床下切的深度进行推断。[5]118-122秦至西汉,泾河流域人口增殖,农业发达,水土流失严重。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渭河上游同泾河上游一样居住着更多的游牧人口,农业区开始恢复为草原区,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但由于渭河上游原来的植被状况要好于泾河流域,所以渭河至泾河交汇口以上的中游河段的含沙量原则上不应比泾河高。[5]118-122

(四)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泾浊渭清

南北朝末年,东、西魏的统治者在泾河上游设置大量郡县,劝课农桑以供军需,从而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水土流失。唐代时期渭河流域由于吐蕃的袭扰,农业人口锐减,渭河上游是又是森林区,很好地保持了水土,渭河转清。杜甫诗“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10]109便是泾浊渭清的真实写照。同样还是根据泾河谷口河段河床下切的深度来衡量。东汉魏晋隋唐,泾河下切深度较小,则与前期泾河上游许多地区人口数量大为减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和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恢复有关。到了唐代渭河的含沙量仍然是比较小的,据文献记载,唐代曾多次修建引渭入漕工程,漕渠的主要功能是揖舟运输和灌溉。[5]118-122这些都证明渭河此时含沙量不会太大。

(五)隋唐以后——泾清渭浊

根据史书的记载,从北宋初年到清代末年,渭河上游的大暴雨次数远远多于泾河,故而泾清渭浊。唐中叶至宋,由于人为毁林,渭河上游森林大为减少。相反的,此时的泾河流域毁林情况较少,从而又恢复了泾清渭浊。但是王敬昌、李宇认为在北宋初期,宋朝的势力范围还未扩展到渭河上游,这一地区农业发展不及畜牧业。直到北宋中期,北宋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加强了当地的农业开发力度。宋后,饱经战乱的渭河上游地区人口锐减,农业区极有可能再度恢复为牧区,生态环境的好转自然会使得水土更好的地区得到保持。但是泾河流域,从宋初至元末,农业始终是经济重心。元代在泾河流域大规模的屯田垦殖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消极的影响是加剧了水土流失。故而,宋元时期的泾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要大于渭河上游地区。换而言之,宋元时期渭河上游的土地开垦和对环境破坏的范围程度要远小于泾河流域。[5]118-122

关于清代的考察,主要是在“咬文嚼字”难以解释这一问题后,清朝乾隆皇帝就派遣大臣进行实地考察。他曾下旨让时任平凉知府胡记漠到泾河源进行考察。胡记漠到老龙潭,但见泾河源清澈见底,于是写了一首七绝诗:“鼎峙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见冰壶。汪洋千顷无沉滓,不到高陵不受诬。”这位胡公,从泾河源到泾河尾,求实考察,从而得出在高陵县泾渭分明的结论。此后乾隆又命令陕西巡抚秦承恩亲自到这一水域进行考察,他自然不敢怠慢,亲自由陕溯甘踏勘了二水的源流情况。不久,在呈给皇帝的奏章中说道:“臣溯至长武、陇州等处,确切视察,查得泾水一道,约宽一二十丈不等,入陕后,并支流一十有四,现桃汛初过,水势渐澄,其流与江汉诸川相似。渭水一道,约宽七八十丈不等,入陕后,并支流三十有三,现桃汛虽过,水势仍浑,其色与黄河水不甚相远。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泚,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难得的是在目见之后,秦承恩又进行了科学的测量,他说:“泾水系石子底,渭水系沙底,于二水急流处,各取水澄之,泾水一石澄滓三升许,渭水一石,澄滓斗许。”这一考察的结果是“泾清渭浊”。但是他的求实精神促使他上书皇帝,想到河流的源头甘肃去查明再报,但是乾隆皇帝认为:“其流既清,断无其源反浊之理,不必往查矣。”[11]

其一,在妥协中相安无事。办理接收事宜比较稳妥的当属教育部。4月24日,蔡元培总长开始派人接收学部事务,“欲将学部旧司官一体解散,从新组织,以示振作”。蔡总长善于统筹兼顾,注重双方平衡,其用人导向是“除酌留学部旧人外,尚在各处网络知名人士”。5月初,蔡元培为化解坊间蜚语,特地就用人情况发表演讲,大意是“外间所谓全用南来之人,实系误会等语”。总之,在教育部的组建及人员接收过程中,新旧人员参用大体得当,且方法措施比较稳妥,没有发生大的风潮。

我认为王敬昌、李宇从泾河谷口河段的下切深度的变化出发,补充了史念海先生这些时段论述的一些空白。在秦汉至唐宋这一大的时段,泾河下切速率偶有变小,但基本都未停止,即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与含沙量的增加是成正相关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很有价值。

(六)建国后——泾清渭浊

建国以来,陕甘宁三省区加强了两河生态建设,两河的含沙量都有所减少。但由于渭河进入黄河之前横穿了整个陕西中部盆地,所以看起来要比泾河浑浊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陕西专辑”中单之薇通过对泾河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1)由于经年累月的下切,泾河的河床早就不再是它所流经的黄土高原的黄土而是石头;(2)泾河大部分河段除偶见浑浊外,水质基本清澈;(3)根据当地居民的描述,泾河除了在雨季或大强度降水导致河水浑浊外,大部分时间水质清澈;(4)关于渭河,无论是老乡的回忆还是实地的选点考察都表明,渭河之前是浑浊的,现在的颜色发黑。[12]141

最后单之薇又对泾渭清浊做出了大胆的猜想:(1)两河的上游水质都是清澈的;(2)渭河中下游总是浑浊的;(3)泾河除部分流经泥沙沉积的盆地的河段,在没有大强度降水时中下游是清澈的,一到雨季不可避免的整条河都是浑浊的。[12]148但我们考察时却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枯水期,泾河看起来则比渭河浑浊,这也可能正如单之薇的考察一样,现在的渭河并非清澈,而是黑而已。

二、杜甫诗中的泾渭分明

史念海先生所言杜甫诗中“单说清渭的就有七处,说浊泾的也有两处。”[8]111根据我的统计,唐代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三首》其二中“浊泾清渭何当分”[13]以及《秦州见敕目薛三据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中“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10]332这两首诗明确提出了“浊泾清渭”。根据我所看到的《杜诗今注》共收录1 425首,其中提到渭水共15次,泾水共6次,这当中清渭记载7次,浊泾记载2次。(见附表1)杜甫久居关中,其诗又有“诗史”之称,故而诗中所记情况当属实,并可与白居易的“旧居清渭曲”[13]的诗句相互印证。此二例可证唐朝时渭水为清。

表1 杜甫诗中关于泾渭及其清浊情况记录统计表

注:本表主要参考了① [清]仇兆鳌注,于鲁平补注: 《杜甫诗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②王士菁:《杜甫今注》,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我认为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中提到的“浊泾清渭”是有一定条件的。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上《秋雨叹三首》中有这样一条“卢注:《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11]108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秋。这个秋天,绵延了60多天的大雨导致庄稼歉收、房屋损毁、粮食供应不足、民不聊生。那么明显雨季就被拉长了,泾河从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奔腾而下而下,在汛期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从而使得河水浑浊。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结论只适用于某个时段,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年或全河段。

诗歌往往带有比兴的作用,所以有时难免会使得记载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虽然杜甫的诗有“史诗”之美誉,但是也很难完全据实反映。诗人虽然明确提出“泾浊渭清”,但是却不能完全肯定诗人一定亲自去看过泾河和渭河的真实情况,但是诗人此时身处长安,就大大增加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可以想见至少在当时,“泾浊渭清”应该是被广泛接受的。这也就要求在以后的研究上,对材料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并要多方对比。

三、余论

多年的研究表明,河流在历史上的状况与其流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因此,纵然在古代对河流含沙量的检测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别是植被覆盖情况和人类各种水利设施的细致总结,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河流清浊变迁的轨迹。

[参考文献]

[1]袁梅.诗经译注[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73.

[2]王文仲.泾渭清浊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8,(3):26-27.

[3]王先谦.诗经三家义集疏[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73.

[4]凌朝栋.泾浊乎,渭清乎,泾渭何所指?——对《诗经·邶风·谷风》的诗句歧解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6-169.

[5]王敬昌,李宇.泾渭清浊辨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7.

[7]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63.

[8]史念海.论泾渭清浊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6-118.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685.

[10]仇兆鳌注,于鲁平补注.杜甫诗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1]清官修.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一三四七,清内府抄本[M].中华书局影印:28.

[12]中国国家地理—陕西专辑:上[J].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2005,(6):141-148.

[13]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5.

[责任编辑石晓博]

Study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ver Jing and River Wei”

LI Hai-ming

(InstituteforHistorical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NorthWestChina,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ver Jing and River Wei” is a daily idiom, and it stems from a view of nature. But what entirely different role they played in the idiom has been debated since ancient times. Mr. Shi Nianhai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tinction is not immutable, changing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ut Wang Jingchang and Li Yu thought that “Jing River turbid and Wei River clear” is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hem. This paper adopts all the points to prove their historical shift: “Jing River turbid and Wei River clear” is a fragment, rather than historical norm.

Key words:Jing River; Wei River;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lear and the turbid; historical appearance; Du Fu’s po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