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以平遥为中心的考察

2016-01-11 09:26裴欣
关键词:明清商业

【历史文化研究】

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 ——以平遥为中心的考察

裴欣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摘要: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商业繁荣,城镇发展,城镇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城镇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业成为影响城镇内部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以寓意商业的市楼取代钟鼓楼置于城市中心地区,作为晋中地区城镇特有的内部空间标志,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本文拟从城镇形态内部空间格局的一个构成要素——市楼切入,探讨明清时期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地方城镇形态、经济意义及其社会影响。

关键词:明清;商业;市楼;城镇形态

收稿日期:2014-11-08

作者简介:裴欣(1987—),女,山西平陆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城镇地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9;K928.6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35-04

文献标志码:A

晋中地区的城镇普遍建城较早,历史悠久,其选址布局和形态特征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晋中各州、县城廓建设均有定制蓝图,整体布局讲究朝向分明、街巷规整,一般以东、西、南、北四街为主轴,各条小巷有规律地成方形依次延伸。”[1]由于这些城镇地处交通要道,内部商铺林立,商业发达,城市形态受商业影响较大,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中小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布局的特征。以晋中地区的平遥城镇布局形态为例,可以窥见一些不同之处。

一、市楼概述

市,“买卖之所也”,[2]也称“阛阓”。市由官府组织建立,一般是方形,四垣开门供商贾和平民出入;市内中心位置有市楼。所谓“市楼”就是为了“俯察百隧”,[3]97监督街市商贩而建的多层楼阁。“市楼皆重屋”,[3]93因其楼亭上插旗,故也称旗亭,是市的管理机构。由此可知,市楼的位置一般应该在市的中心,即商业贸易集市的中心。市楼出现在平遥古城的中心,可见平遥商业之繁荣。

宋以前,在大多数城市中,作为独立的集中商业区,市占据城市某一地段,定时开启进行贸易,与人们的生活聚居区完全隔离;反之,生活区内一般不允许有商业性质的市和店铺存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大为活跃,城市中旧的市制逐渐被打破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各式各样的大小商业店铺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在一些生活集中区、主要街道和交通冲要处,往往又形成大的集中商业区。市楼作为市场的管理机构从城市中消失了。那时候,上自国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县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镇,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钟楼或鼓楼,兼具报时、预警和观瞻等功能。钟鼓楼建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明清时期的平遥城中,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的中心,与传统城市格局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钟鼓楼之设,“所以贮钟鼓刻漏之具,令士民藉以晓晨昏时作息”。[4]260然而在晋中城镇中,钟鼓楼不复存在,市楼取代钟鼓楼,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市楼成为以商业为中心的城镇中特有的标志建筑物,在以商业贸易著称的城市,其脱离市的束缚,取代了钟楼、鼓楼的地位,位于城市中心,成为当地繁华兴盛的象征。

二、平遥市楼的分布特点

市楼为平遥城内最高的建筑,是城市空间的中心和标志象征。古人赞曰:“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5]以市楼所在的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主要建筑物形成了上下有序、寺庙对称、左祖右社、文武相遥的独特格局。“市楼金井”是《平遥县志》所记载当地著名的“平遥十二景”之一。市楼的建设,是平遥商人显赫社会地位的见证,也是明清平遥城内商业兴盛的重要标志和产物。

平遥古城格局按照传统的筑城制度营造,有“龟城”之称。城池以市楼为中心,主要由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以及七十二条小巷组成一个巨大的八卦图案。商业主要设置在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构成了平遥古城内的“干”字形商业布局形态。“干”字形主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反映了当时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兴盛的情况。这些街道上遍布着七百多家的商业店铺,大到业务遍布全国的金融票号,小到日用百货,将平遥推上了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平遥县城内市场众多,“衙巷二市,十字街一市,市楼街二市,西街二市,大西街二市,小西街二市,南门街二市”,[6]仅在衙门街、西大街和南大街就有13处市场,商业市场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平遥城的中心位置为市楼(金井楼),不同于我国宋以后北方多数中小城市的布局形式。钟鼓楼初建以报时、报警为主要职能,也包括它在城市中所起到的中轴线作用和礼制威仪作用,使其通常处于城市中央,横跨干道,位于府衙(衙署)近旁。平遥城的中心位置以市楼代替钟鼓楼,是与传统城市布局比较的一个显著不同。平遥城的市楼位置在晋中地区的城镇中是特殊现象还是普遍状况,以及市楼出现在城市中心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市楼居中而立,“下视烟火万家纷纭市集”,[7]150体现了人们求富的信念和经商的能力,是晋中地区城镇独有的分布特点。从市楼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商风之盛。晋中地区城镇的区域特征从市楼这一城镇内部空间要素中可以明显体现出来,城镇形态随着商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三、商业影响下的平遥市楼发展变迁

明清平遥城中心以市楼代替钟鼓楼,成为晋中地区商业城镇的一个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晋中地区的城镇位于山西中部,远离都城,多为历史悠久的县城,城镇布局虽受礼制制度影响,却也不必严格遵守。平遥城位于山西南北交通要道之上,地理位置重要,但并不是政治和军事重镇,传统城镇布局中的象征国家文治武功的钟、鼓楼建设相对而言不如其他地区规模宏大。相反,由于当地商业经济繁荣,对于人们意义重大的市楼就取代了钟鼓楼,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区,成为城市的象征。

以象征商业市场繁荣的市楼置于城市的中心地区,相比钟鼓楼建筑更为壮观,不仅兼有钟鼓楼报时、规范管理城市的作用,更成为城内独有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出商业城市的区域特殊性。平遥商业发达,票号遍及全国,商业的繁荣兴盛自然而然体现在城内的各个地方,市楼成为商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简而言之,平遥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体系,整个城市服务于商业的发展,城内中心地区高耸的市楼不仅是商业繁荣的象征,兼有管理市场商业发展的职责。晋中地区各城镇都遍布商业繁荣的市场,市楼成为以平遥为代表的晋中地区城镇的象征,体现了区域商风之盛。同时,将市楼作为城市中心,使晋中地区经商之风更盛,以振市气,有利于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市楼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例如晋中的风俗观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方官员的号召,商人士绅的支持,晋中自然环境等等。其中,商业成为市楼不断修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晋中地区城镇形态演变的主要区域特点。

平遥市楼的重要性从明清以来平遥人尤其是平遥商人对市楼的多次重修和维护中可以窥见一斑。明清时期,晋商崛起,晋中地区商业兴盛,晋中经商之风盛行,市楼也成为平遥城的重要象征。“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8]明清时期平遥市楼多次重修(表一所见),可见平遥对商业的重视程度。

平遥市楼又称金井楼,“东南脚有井,水色如金,故名”。[7]151平遥市楼始建年代无考,据清人赵谦德云:“先是康熙二十七年,邑宰黄公葺之”,“数十年来,楼且浸颓坏”,虽然“楼之将倾”,但“以土瘠民贫,讼狱盈繁,方为民谋富教而无暇及此”。[8]直到第二年“政通人和”,“邑人乃以斯楼之役请邑人乃以斯楼之役请公,逆施棒金,择邑之老成者并成焉”,[8]历时六个月竣工,计花费四百余两,用工两千余人。这是目前可见关于平遥市楼修建的最早记载,却并非其始建年代。平遥市楼的始建年代和建设的具体情况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记载,关于康熙年间可见的修建情况记载,也没有其它补充性的相关记载。

表一 清代平遥市楼修缮情况统计表 [9]

平遥商业繁荣,商人多次出资重修市楼。平遥商人们认为市楼兴盛则商业繁荣,市楼衰败则商业疲惫。“淹没此楼者关系犹小,其暗澹吾市者关系实钜。”,[8]并企图通过整修市楼来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平遥商业的发展,“窃以我邑市楼适岿然于通衢,摇诸五都之市,日中为市之宗旨,当相吻合。顷者,中外大同,商战益烈,路政修明之后,我邑当为商务之中心点,行见团体固结,研究专精,商务日见良改,商业日见扩充,将吾市之利,当于此楼之崇并峙而不朽,即游历斯邦者,亦且怿然高望叹赏焉。”[8]市楼不仅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与商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新修,更加华丽壮观。

乾隆年间平遥市楼重新修建,费时六个月,规模较小,花费银两较少,“为费仅四百余两,为工止二千余人”,[5]当地官员首倡出资捐修,资金的主要捐输群体是平遥城内的商人和商铺,统计共有一百五十多个,捐资银两较多的有3两6钱,较少的也有6分,各个商家出资不是很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时期平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至于嘉庆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尤宜式廓其规,辉煌其像,刮摩丹漆,以为垂久孔固之计”,[10]市楼也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进行了大规模修葺。这次的修建规模相较于乾隆时期更为壮大,劳力和花费金额比乾隆时期都有大幅度增加,“约力作不减万有余,工费金无虑五千两有奇”,这次五千两有奇的费用均为平遥“远近士商”集体捐资,可见嘉庆时期平遥商业市场更为繁荣。这次捐资较多,市楼整修完成之后还有结余,“因有余资,复将楼底石道重砌加长,而南北四个十字路为车骑辐辏之经,每逢夏秋雨冲,运转维艰,同心协议,悉砌以石,工费约四百余金。”[10]城市公共设施也得到改善。此次整修规模之大,花费之多,捐输商铺之众,远甚于乾隆年间,从另一侧面可见平遥城商业市场的迅速发展。

道光十七年(1837),平遥城人口迅速增加,来往商旅众多,“熙熙者来,攘攘者往,群趋鹜集于市者,奚啻恒河沙数。”[11]在商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市楼又随之重新修建,虽然嘉庆时期大规模整修仅过去二十余年,但同社商人仍然“谋复新之”。城内商铺踊跃捐资,市楼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葺,“乃瓦,乃墁,既黝,既垩,葺之,颜之,不数月金焜耀碧辉煌也,费无虑千金有奇,合市捐输者七百余金,旧羡五百余金。”[11]此次共有220多家商铺捐输,比嘉庆时期商铺数量有所增加,所捐银两占捐银总额的99%以上,商铺成为市楼修建的主要资金来源。众多商铺之中,金融票号捐资数额较大,日昇昌记、蔚泰厚记、蔚盛长记三个票号各捐纹银60两,与乾隆时期最高3两6钱的捐资数额相比有了巨大的提高。这一时期,平遥市楼整修的资金大部分来源来于城内众多商铺的倡议捐输,地方官员和百姓出资较少,也从侧面反映出平遥商业的繁荣和商人们对市楼的重视。

同治年间平遥市楼再度整修,“凡通都大邑,无不熙来攘往,人所同也。而兑此汇彼,即各省各区无不代输转受,我所独也,非邑有市楼而何能至此?邑有市楼居一城之中,而何能有此?”[12]由此可知,人们将金融票号的发达、商业的兴盛归功于城镇中心地区屹立的市楼,市楼兼具保佑商业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所以,此次市楼的重修得到远近商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金融票号商人们“此亦输将恐后,彼亦踊跃争先”。票号捐款情况如表二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同治年间正值平遥金融票号业辉煌鼎盛之时,城内12家票号全部捐银,且任何一家票号的捐银数额都远远高于城内其他行业商铺。

平遥市楼的每次重修都采用集资修建的形式,从市楼碑刻资料记载来看, 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集资重修活动。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楼也不断重新修葺,市楼更成为商业繁荣的象征和平遥城的独特标志性景观。平遥崇尚经商之风,商人们对于市楼的修建十分积极,一经提议捐修市楼便踊跃捐输,捐修市楼成为平遥城的重大事情。嘉庆、道光以前,平遥商业经济初步发展,大部分商铺捐银数额都比较小,地方官员出资银两较多,高于商铺,是捐修的首倡和主持者;道光以后,随着票号的出现和平遥金融商业的发展,商人成为市楼捐修的主要参与者,商界捐输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市楼成为平遥商业繁荣发展的象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平遥市楼出现在城市中心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平遥商业经济的兴盛。由此也可以看出商业对城镇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

表二 同治九年(1870)平遥市楼重修票号捐输统计表 [12]

晋中地区,除平遥城之外,徐沟、介休、榆次等县城亦是如此。介休县城的中心位置不是“择中而立”的衙署、钟鼓楼,而是市楼;文庙、武庙、城隍庙偏居于古城中心以外。政权退而次之,唯商会马首是从。徐沟县城中心也为市楼,经商之风盛行,城市内部空间的权利要素居于商业之下。明清晋中地区各城镇内部空间形态大抵如此,商业成为晋中地区城镇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结语

城镇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13]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礼法等。不同地区的城镇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晋中地区商风之盛的区域特点影响着当地城镇形态的发展演变。

明清时期晋中地区晋商活跃,商业繁盛,市楼位置更能体现当地城镇的特色。市楼之建,“临厘市,跨通衢”,[4]265处于城镇中心位置,周围大街商铺林立,成为商业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商人不断捐资重修,既反映了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了商人在公共活动中的作用。从平遥市楼的位置和多次重修记载可知,商业成为影响晋中地区城镇内部空间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市楼代替钟鼓楼,建筑于城镇的中心位置,成为晋中地区城镇形态的显著特征。这表明商业已成为影响城镇形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晋中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晋中地区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357.

[2]许慎.说文解字:第五篇·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9.

[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2[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郭晋修,管粤秀.乾隆太谷县志:卷6[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乾隆二十三年.《重修金井楼记》.现存于平遥市楼处.

[6]王绥修,康乃心.康熙重修平遥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65.

[7]恩端修,武达材,王舒蕚.光绪平遥县志:卷11[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8]宣统三年.《重修平遥县市楼碑记》.现存于平遥市楼处.

[9]乾隆二十三年《市楼重修碑记》、嘉庆十八年《重修市楼碑记》、道光十七年《重修市楼碑记》、同治八年至九年《整修平遥县市楼碑记》、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重修平遥县市楼碑记》等.

[10]嘉庆十八年.《重修市楼碑志》.该碑现存于平遥市楼处.

[11]道光十七年.《重修市楼碑记》.该碑现存于平遥市楼处.

[12]同治九年.《整修平遥县市楼碑记》.该碑现存于平遥市楼处.

[13]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7):59-64.

[责任编辑石晓博]

Market Administrative Agency in the Middle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in Mingand Qing Dynasties:With the Center of Pingyao

PEI Xin

(InstituteofHistorical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yDevelopmentintheNorthwestChina,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iddle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had seen great prosperity of the local commerce and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the downtown, which resulted in a transformation of its city pattern. With a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city, commerce had come to be a significant element that influenced the city’s inner spatial structure. As for the cities in the middle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the symbol of the inner space had been remade by replacing the 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with a market administrative agency inside the central city, which then presented a typically local character. With a focus on city patter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market administrative agency, in pursuit of a clearer discussion of the city pattern, financi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middle Shanxi province under it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merce; market administrative agency; city pattern

猜你喜欢
明清商业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