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度、渐进式”下的旧城改造实践
——以太姥山镇核心区改造为例

2016-09-24 06:14
福建建筑 2016年8期
关键词:太姥山旧城渐进式

陈 炜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小尺度、渐进式”下的旧城改造实践

——以太姥山镇核心区改造为例

陈炜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350108)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尺度渐进式”是现阶段比较成功的旧城改造模式。文章以太姥山镇旧街区更新为例,从现状出发,选择小尺度、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从规划实践,更新策略上探索解决类似旧城区的更新方法。

旧城更新;小尺度渐进式;太姥山镇

1 小尺度渐进式旧城改造的涵义及特点

(1)涵义

小规模渐进式的旧城改造,是指一系列与城市改造相关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小规模建设活动。包括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适当规模的重建、补建、整治、保护和修缮及整体环境的整治和改善[1]。

(2)特点

“小尺度渐进式”是现阶段比较成功的旧城改造模式。早期城市规划对旧城区中规模较小的改造活动均采取“由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这种消极控制的态度也带来的很多的社会问题。后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下,许多城市尝试利用小尺度渐进式整治式的旧城有机更新方式,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这种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在资金筹措,建造施工和拆迁安置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且这针对强、关系清晰,契合现状居民的需求,有利于保护城市的文脉[2]。

2 小尺度渐进式改造的现实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小尺度渐进式的旧城改造方式其现实性日益凸显,下文以福鼎市太姥山镇旧城区为例进行说明。

太姥山镇地处闽东北沿海,福鼎市东南部,面积114.4km2,是福鼎市域次中心城镇,太姥山旅游服务中心。经过十几年经济的发展,太姥山镇镇区中心出现大量的村民自建房,用地范围建筑风格不协调,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建筑完成时期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建筑质量不高,整个区域缺少精品建筑;建筑整体缺乏规划设计,杂乱无章,缺乏秩序。现状有着由主巷道串联出各交通及生活性巷道空间,构成独具特色的街巷肌理。但部分路网凌乱、曲折狭窄,多断头路、存在消防隐患(图1、图2)。

图1 现状建筑分析

图2 现状肌理分析

2.1发展瓶颈——面临的问题

问题1: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街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过密开发和土地滥用,环境持续恶化。

问题2:旧街区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密度大,存在安全隐患,且缺乏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质量较差。

问题3:上位规划存在的问题:

上位规划对该地块的指标控制为容积率2.5,建筑密度35%,在指标的控制下,该地块的建设必定要面临大面积拆迁,整平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这样的做法见效明显、工作简单,但往往会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

2.2动力机制——是什么——认清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有效利用

2.2.1内部优势

(1)镇区居民及镇政府强烈奔小康的发展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

近些年,太姥山镇政府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太姥山作为太姥山镇发展的目标之一。在“美丽家园”系列计划的基础上,镇政府在城市管理、资源环境方面不断作出努力,通过镇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设置等,增强旅游城镇个性和特色,不断提高城镇品位。环境方面,建成辖区绿地率达4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20%,小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小镇逐步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生态旅游小城市稳步迈进。

(2)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太姥山镇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是福鼎市域次中心,太姥山旅游服务中心和我省20个小城镇建设中心镇之一是宁德市唯一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争创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的单位。

自2010年列入省级试点改革城镇以来,全镇上下围绕建设“滨海旅游生态城镇”奋斗目标,以“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文化立镇”为抓手,谋求跨越、积极作为、成效明显。201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5.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 652元。

2.2.2政策驱动——省政府开展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福建省人民政府此次选择一批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目的在于“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突出科学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分类指导、凸显城镇特色、创新体制机制”为指导思想,着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以积累经验,提供示范[3]。太姥山镇作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已顺利完成总体规划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3应对策略——怎么做——整合现有资源,承载外力

(1)旧城改造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走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的规模,依据改造的内同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城改造建设。

(2)要有准确的项目定位,挖掘文化特色,设置活动项目,提供功能载体。

在明确太姥文化主题定位的基础上,以活动策划作为重新组织街区功能的主要手段,主要结合太姥山的旅游结合太姥文化设置餐饮、住宿、观赏、购物等多方面内容。

(3)保存原有街区肌理,优化空间环境,营造体验氛围。

无论是文化特色的挖掘体现,还是活动项目的安排策划,最终都是要落实到空间环境之中,规划拟通过对传统街巷格局的梳理和对现有建筑的风貌整治来实现原有街区肌理的保存与优化。

2.4规划需考虑的问题

规划在应对现有街区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上,首先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统筹发展的方针,以改善镇区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其次,需要衔接太姥山镇总体规划以及太姥山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结合太姥山镇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地块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地块内部用地结构及布局进行整合与调整,科学制定适宜于太姥山镇发展的功能特征。因此规划在功能定位和产业策划上结合太姥山镇的文化特征,结合旅游的相关产业规划,把地块建设成为体现太姥山文化特色,服务旅游的文化街区。

再者,规划需充分利用现有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最后要合理解决农民拆迁安置的问题,为开发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3 小尺度渐进式改造的规划策略

3.1规划目标

(1)在太姥山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土地使用、道路布局上都从全面、综合、整体的角度出发与控规相衔接。

(2)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3)坚持务实的原则,强调改造的可操作性,为未来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依据。

(4)充分考虑本区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立足“切实际、可实施”的原则,把本区规划成为环境优美体现太姥山文化特色、服务旅游的文化街区。

3.2规划策略

针对太姥山镇旧街区社区整体形象混乱、原有街巷空间及建筑肌理遭受破坏,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特点,规划采用小尺度渐进式的改造策略:

首先是选择重点改造项目,引入相关的策划项目作为激活点。进而按现状产权关系、建筑的性质特点以一定街巷围合的建筑组群形成的地块空间来划分改造小地块,划分原则主要强调更新的经济型和可操作性,单次更新量较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降低了更新门槛。

3.3更新实践

3.3.1激活点的选择

A地块因地块所有权为统一单位,利于整体开发改造。且该地块先天已形成了贯穿老镇中心的一条街区,因此可作为街区更新的激活点设为一期建设用地,先开发该商业步行主街还有利于带来经济效益,进而辐射整个街区的发展。在明确太姥文化主题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太姥山的旅游化设置观赏、购物等多方面内容(图3、图4)。

图3 鸟瞰图

图4 规划结构

规划以激活点为核心,形成“一心、三轴、多点”的规划结构(图5): 一心为南北主街的中心广场,三轴为南北主轴及南北两条次轴, 多心为点状散布在每个功能区的中心绿地。

图5 地块导则

3.3.2街巷空间的恢复与延续

旧街区内现状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环境质量差、场所利用率低等问题,规划通过对现状建筑产权及闲散用地的梳理,划分小街区,并对每一个改造单元进行梳理。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拆除部分违章搭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腾出公共空间,并进而进行公共庭院空间质量的改善,通过改造地面铺装,整治周边建筑外观、增加公共休闲设施来营造吸引人的、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旧街区现状还存在好几条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巷道的两侧基本由院墙及门楼围合而成,极具特色。规划在划分小街区的时候,均以这些巷道为界,通过巷道沿街建筑的高度,组成有序的立面形式,增强街道景观来恢复和保持原有风貌。

规划还引入现代消防系统,提高街区安全性能。基地内的主要道路都不小于4m,以满足消防车通行。而整个道路肌理是尽量保留原有的街巷空间的肌理和尺度感,并在识别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提高。

3.3.3分地块导则的制定

针对每一个改造单元编制一套指导性导则,导则对每一个改造地块的控制指标、建筑材料、形式、街巷空间、节点空间均作出指导的指引,方案成果表达直观、易懂、为后续的改造更新提供直观、可行的指引(图5)。

3.3.4建立“自下而上”的规划体系和机制

旧街区更新应建立真正的市民参与机制,通过“全方位”的公众参与建立起多方组织单元的有效沟通,以此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太姥山镇旧街区改造的规划组织方式上,我们倡导的不仅仅是看看模型、听听介绍的名不符实的“公众参与”,而是 “全方位”村民参与,从参与对象、参与流程、参与内容和参与表达等方面对传统公众参与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居民多层次和多途径参与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确保原住民在规划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地位。

4 结语

本次实践从一个典型的镇区内部自身要求出发,选择小尺度、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小尺度的“修补”而非全盘推翻、重新建设,不仅使开发地段保持灵活性,还延续了旧城的生命力。该手段在维持社会空间结构及居民生活的发展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希望能为类似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汪夔万.运用节点改造方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重庆万帅旧城的实践[J].规划师,2010,26(04):42-46.

[2]杨波.浅议旧城改造模式——由武汉两个旧城区片改造模式比较而引发的思考[J].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2003.

[3]陈树荣,陈腾.“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理念下的山地小城镇规划研究——以福建省寿宁县南阳镇为例[J].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The urban renewal practice under"small-scale,incremental"——Taimu mountain town core area transformation for example

CHEN Wei

(Fuzhou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1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progressive "small scale" is to compare the success of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mode at this stage. Based on TaiMu mountain town of old neighborhoods updates, for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oose the small scale, progressive organic update model,From planning practice, exploring update strategy update solution to similar to the old town.

The old city update;Small scale gradual;taimu mountain town

陈炜(1981.12-),男,工程师。

E-mail:466416205@qq.com

2016-07-15

TU984

A

1004-6135(2016)08-0020-04

猜你喜欢
太姥山旧城渐进式
白蝶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太姥山地质遗迹资源以及人文历史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太姥山之夫妻峰
如何正确理解与认识风景名胜区规划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渐进式教学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