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城市既有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16-10-18 05:31刘伯英LIUBoying
世界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业用地首钢工业区

刘伯英/LIU Boying

转型
——城市既有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刘伯英/LIU Boying

城市既有工业资源包括工业用地、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在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升级发展的历史时刻,工业用地更新要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促进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工业区、厂区不同层面,对工业用地、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挖掘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空间潜力和景观特色,探索工业资源改造再利用设计的创新方法。

转型,既有工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 引子

在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倡导的“现代建筑学派”引领下,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作《雅典宪章》。核心内容是解决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需求,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成区连片的工业区出现在各个城市之中。同时,按照工业生产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规律,方便生产组织、交通运输、能源供给,进一步强化了工业区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规划有独立的工业区,如成都的东郊工业区、沈阳的铁西区;北京作为首都,建国后建成了十大工业区,涉及纺织、电子、化工、冶金、机械等众多产业门类。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被其他功能区包围,变成城市中心区。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使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交通、能源等方面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传统工业企业产品、设备、工艺逐渐老化,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浪潮和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企业寻找突破发展的内因,以及城市对传统产业排斥的外因,成为工业企业搬迁的合力。

1980年代开始的工业企业搬迁浪潮,一波接一波,留下的土地需要“被填充”(infilled),受到土地财政和地产开发的青睐。而留下的厂房仓库、设施设备,我们该如何对待?是视之为“废物”清除干净?还是视之为“资源”加以利用?在城市经济和建设转型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我们能否转变思路 (图1)?

1始建于1955年11月的武汉湖北青山热电厂,是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2007年9月12日高度100m的一号烟囱被爆破拆除(图片来源:http://www.cepee. 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385)

2 从落败到转机——不再重蹈“推倒重来”的覆辙

“拆”是城市更新最敏感的字眼,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办法,在传统居住区的更新中已经有太多惨痛的教训。由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双手建设,我们小时候在里面玩耍,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工厂还要走这条路吗?

2.1成都的落败

成都东郊工业区是成都工业的发源地,1953年成都热电厂始建;1954年苏联援建的156项目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新兴仪器厂、锦江电机厂和红光电子管厂4个大型电子企业开始建设;1956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援建成都量具刃具厂,按照苏联为“哈量”绘制的图纸,在成都“克隆”了一幢俄式建筑,建设了西南第一座现代化的精密机具厂;1958年成都无缝钢管厂破土动工,1962年从匈牙利引进主轧管设备;1958年又从沈阳迁来的“三线之子”——成都飞机发动机厂(420厂)。这些工业遗存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工业建设成就,遗产价值毋庸置疑。2001年,成都做出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腾笼换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再现了那段从辉煌到心酸的历史。

2004年,我们参加成都无缝钢管厂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查阅了国外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大量案例,在竞赛中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概念。通过现状调查提出保留典型厂房和铁路专用线;针对规模达到1050m×370m的巨型厂房,设计再利用为学校、商业、娱乐、体育等综合功能。采用局部架空的方式,让城市主要道路——东大街从厂房的屋架和连廊下穿过,强化城市“东大门”的意象(图2、3)。

规划部门将我们的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但非常遗憾,最终没能抵挡住地产开发的压力,巨大的厂房在短短两周内被拆得片瓦无存!这种做法在整个东郊工业区继续蔓延,大量具有重要遗产价值的工厂搬迁后被拆除,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热情,一开始就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2.2北京的转机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北京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后,大量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原来的工业用地上建设。清河毛纺厂的“五彩城”,京棉三厂的“远洋天地”;北京的CBD也是在第一机床厂、第二印染厂、雪花冰箱厂、北京吉普车厂等43家工业企业搬迁后腾退的土地上建设起来的。工业用地更新为北京城市功能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战略储备”的作用。

1994年,由北京手表二厂多层厂房改造的双安商场开业,拉开了北京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序幕。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开创了利用闲置厂房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的“二厂时期”;2002年,罗伯特·伯纳欧(Robert Bernell)租下798回民食堂作书店,黄锐带领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租下锯齿形厂房作为工作室和画廊,从此798成为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典范(图4)。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2005年前后北京工业企业搬迁达到高潮。同年,上海创意产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田子坊和M50初见成效,组织召开了“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受上海经验的启发,2016年1月,我们起草了报告书《利用北京工业资源,发展北京创意产业》,由当时的北京工业促进局上报北京市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确立了利用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方向,大量既有工业资源避免了被继续拆除的厄运。

3 现状调查研究——从推土机下抢救工业遗产

2成都无缝钢管厂概念规划鸟瞰

3成都无缝钢管厂厂房改造方案

(2,3图片来源:安地公司设计竞赛成果)

4北京798艺术区(摄影:刘伯英)

5首钢现状资源调研评审会,吴良镛、周干峙、孟兆祯、王建国、常青等学者专家参会(摄影:刘伯英)

6首钢工业区鸟瞰(摄影:周之毅)

工业企业停产搬迁,土地被政府收储,在土地整理一级开发之后进入“招拍挂”二级市场,这是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做法。在政府收储和一级开发时,一般要求企业提供净地,导致既有的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必须全部拆除。这是工业遗产不能得到保护、既有工业资源难以得到利用的重要原因。

3.1首钢工业区

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2005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明确首钢实施搬迁改造。2006年,在首钢完全停产之前,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就开始启动。虽然没有土地收储,但如何处置规模巨大的既有建构筑物,仍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我们承担《首钢工业区现状资源调查》 研究工作,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查阅了厂史厂志,以及能够找到的与首钢相关的所有历史资料;对首钢200多处工业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立案建档;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构成,通过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技术、社会情感和经济利用的价值分析,制定了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包括高炉、冷却塔、煤气柜、焦炉、料仓和大型厂房,以及历史价值特别突出的炉基、厂史博物馆和碉堡等。借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划定了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区”。通过现状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认定工业资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确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去”和“留”、留下之后的“保”和“用”; 保护名录、保护级别和保护范围,纳入控规管理,作为工业用地更新的前提。这套方法充分考虑了工业遗产的特点,兼顾了各个管理部门的职权,灵活有效,具有现实操作性(图5、6)。

3.2北京焦化厂

北京焦化厂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大的煤化工专营企业之一。是为解决“两大一海”燃气问题、为北京的环境而生;又为北京的环境而停产搬迁;是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2007年北京两会期间,宛素春和韩永等50余位两会代表针对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6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焦化厂的“去留”受到社会极大关注。

7北京焦化厂工业遗产保护分布图

8北京焦化厂工艺流程与规划结构图

(7,8图片来源:联合体方案征集成果)

9北京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现状图(图片来源:安地公司课题

研究成果)

与首钢不同,焦化厂停产搬迁后被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在规划编制和交地之前,首先进行了现状资源调查研究。通过调取文献档案、建筑和设备图纸,学习《炼焦工艺学》《焦炉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炼焦、煤气生产的工艺流程,以及焦炉内部的结构,工业遗存的科学技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采访企业领导和老职工,倾听他们的“口述历史”,感受真挚的社会情感,使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

在调查研究制定的焦化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和划定的“工业遗产保护区”的基础上,2008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办《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征集》,我们规划在工业遗存分布较少的区域进行高强度开发,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在土地收益上的平衡;彻底打消因为工业遗产保护,使土地出让收益蒙受损失的疑虑。同时还解决了7号线地铁车辆段的用地问题,实现了区域功能的协调发展。规划根据工业遗存分布和工艺流程特点,采用“煤之路”“焦之路”“气之路”和“化产之路”的规划结构,形成4条绿化景观带,最大程度保留既有工业设施,实现了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和结构保护的双赢(图7、8)。

2007年12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北京自来水厂近现代建筑群、798近现代建筑群、北京焦化厂1号、2号焦炉及1号煤塔、首钢厂史展览馆及碉堡等6处工业遗产名列其中,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法规体系。从此,北京的工业资源不仅要留下来,还要保护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

如果说文化创意产业挽救了北京的工业厂房,那么2010年世博会就是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的救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双创”背景下的创客空间,存量资源的盘活,“城市复兴”理论和实践的兴起,进一步触发了工业遗产保护和既有工业资源改造利用的思想转变,大好时机终于降临。

4 从企业到城市——不同规模和层次的系统研究

4.1北京:以城市为单位的既有工业资源调查和整体规划利用

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城市更新势不可挡。然而,是不是城市和经济发展了,所谓进入后工业时代了,城市就不需要工业了?就一定要将工业统统从城市中心区赶出去?被污染的工业用地就像城市的块块“疮疤”,如何“医治”?被企业大院割裂的城市肌理,如何重新“编织”?这些问题不能回避。虽然在不同层级的城市,或者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问题表现不同,但作为有生命的城市,新陈代谢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是采取外科手术式的“切除”或“移植”?还是康复疗法式的“针灸”和“理疗”,恢复城市的机能?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使既有的工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北京是较早思考这个问题的城市。

10北京重点工业资源调查表(图片来源:安地公司课题研究成果)

11石家庄东北工业区企业分布图

12石家庄东北工业区概念规划鸟瞰

(11,12图片来源:联合体设计成果)

2007-2008年我们承担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中心城(01-18片区)工业用地整体规划利用研究》的课题,对3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职工就业、建构筑物情况,以及搬迁意愿进行了调查;对北京01-18片区的工业用地总量、分类、产权情况进行摸底。课题还研究了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城市的工业用地比例、经济发展转型和工业用地更新方式,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提出:北京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中需要保证适当比例,不能过度减少,腾退的工业用地多数进行住宅开发的做法必须改变。工业用地整体规划利用要考虑城市发展新的功能需要,为城市升级留有空间。北京成为全国首例以城市为单位,对既有工业用地和建构筑物资源调查,进行整体规划利用研究的城市,为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资源改造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图9、10)。

2009年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起草并由北京市工业促进局颁布了《北京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在注重工业建筑再利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要做好工业遗产发现、认定和保护的工作,为2014年8月国家文物局颁布《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摸索了经验。

4.2石家庄:以工业区为单位的既有工业资源调查和整体规划利用

石家庄东北工业区占地15km2,包括棉纺、医药、化工、机械、钢铁等35家工业企业。2008年3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颁布《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部工业企业将分期分批搬迁。对于占地规模巨大,产业门类丰富的工业区,如何在众多的工业遗存中发现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在工业用地更新、城市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解决工业企业土地出让收益的公平性?这是政府和搬迁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

清华联合团队在规划中采用“城市功能十字”和“遗产展示十字”的双十字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紧密结合。保留工业区运输的铁路专用线,作为连接原来各个厂区、现在城市功能区的通道,同时也作为今后工业遗产特色旅游的线路。通过政府主导的土地储备制度和平台公司,统筹工业企业搬迁后土地出让收益的平衡,排除“局部利益”之争对整体更新战略的影响(图11、12)。

4.3首钢:以企业为单位的规划设计和建构筑物改造

4.3.1首钢工业遗址保护区城市设计

2009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了《首钢工业区改造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清华联合团队在规划中利用厂区内部原有铁路运输线路,形成贯穿南北的景观通廊,将工业遗产集中区域以及各个功能区块全部串联起来,形成首钢工业区规划结构的骨架(图13)。

2010年《首钢工业遗址保护区城市设计》启动,清华安地团队与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合作,完成了从业态策划、概念规划到景观设计、工业建构筑物改造再利用建筑设计的全部内容。4座高炉全部保留,其中3号高炉改造成“钢铁博物馆”;焦炉前是绿化广场,推焦车成为活动舞台;冷却塔、氧气罐、煤气柜、烟囱这些昔日工业的象征,成为首钢独特的城市景观。长安街西延,群明湖、石景山和永定河的自然景观得到充分展现。首钢工业区封闭了几十年的“企业大院”,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这面纱下面,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也有令人震撼的工业景观,还有被长期工业生产污染了的土地——亟待医治的“城市疮疤”(图14-17)。

根据北京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和需求,市政府确定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聚焦高端数字智能、创新金融与高端服务、高端文化创意等综合服务的职能,探索了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多轮驱动”的新途径。铁色记忆中国三大男高音“唱响首钢”实景音乐会、灯光节、工业旅游,首钢为启动园区建设持续“暖场”“升温”。

4.3.2首钢西十筒仓改造

项目位于首钢的最北部,占地面积10.5hm2,地块内有保留完好的16个钢筋混凝土筒仓、两个大型料仓,以及转运站、除尘塔、皮带通廊等。筒仓直径22m,壁厚0.45~0.70m,是钢筋混凝土圆柱形筒状结构,地上高度30m,地下高度5m,筒仓顶部和地下各有一条皮带通廊,是首钢工业区工业景观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2012年西十筒仓改造工程启动,2013年3月一期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项目”,包括3号高炉上料系统的6个筒仓,1号高炉上料系统的料仓,及其附属设施;改造后地上建筑面积25,830m2,以办公功能为主,兼顾工业遗产展示和配套。

13首钢工业区规划总平面图

14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区鸟瞰图

15首钢焦炉广场

16高炉改造的博物馆内景

17烧结厂房改造为生态办公楼(13-17图片来源:联合体设计成果)

出于设计多样化与国际化的考虑,首钢通过招标确定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规划,牵头进行建筑设计,并完成5、6号筒仓、配电室和料仓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初步设计;英国伦敦思锐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1、2号筒仓,比利时戈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3、4号筒仓和皮带通廊的方案设计;首钢设计院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改造设计采用结构加固加层、筒壁开洞、加装楼电梯等方法,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和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最终成为北京-张家口冬奥组委的办公地。这是工业遗产保护和既有工业资源改造再利用的又一次探索(图18、19)。

5 工业遗产保护——不同于其他改造的建筑设计

重庆钢铁厂的前身是汉阳铁厂,1890 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在清末洋务运动中投资最多,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被誉为“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1938年抗战期间迁至重庆,见证了抗战的重大史事。现存“钢迁会旧址”包括:民国厂房、轧钢车间、主席桥和烟囱,作为近现代轧钢工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主电室由于与轧钢车间比邻,考虑到真实性和完整性,一并保留加以利用。

18筒仓改造

19料仓改造(18,19摄影:周之毅)

20钢迁会旧址文物保护设计,外观

21钢迁会旧址文物保护设计,室内(20,21图片来源: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技术方案,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设计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可逆和具有活力4个原则,严格控制对文物本体的不必要扰动,保持文物建筑外立面原有沧桑感。因功能需要而新设置的部分,与原有建筑在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区分清楚。通过文物建筑修缮,植入适宜功能,产生新的活力(图20、21)。

6 结语

二战之后欧洲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重建到城市更新,再到城市复兴的转变。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退化没有引起土地的闲置,而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空间,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但这种局面正在悄然改变,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新常态,正在转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

既有工业资源包括工业用地、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工业用地的更新需要站在城市复兴的高度,采取更加综合、系统的方法。中国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刚刚起步,需要在城市、工业区、厂区不同层面,统筹工业资源保护和再生;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全过程中贯彻遗产保护意识,把工业遗产保护落实到法定规划和遗产保护体系当中。通过观念创新和设计创新,实现城市既有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希望工业企业搬迁后“不分青红皂白”被清除一空;我们也反对将所有工业资源一股脑儿都当做遗产,动不得,僵化地对待保护。我们提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理性和科学地对待工业资源。他们过去曾经“闪亮登场”,今天也能够实现“华丽转身”和“完美谢幕”。

[1] 雅典宪章[M]. 施植明 译. 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1996.

[2] 王建国.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卡罗尔·贝伦斯. 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和决策者实用指南[M]. 吴小菁 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宋颖.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6] 東京大学cSUR-SSD研究会编著. 世界のSSD100―都市持続再生のツボ[M]. 日本:彰国社,2008.

[7] Andrew Tallo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Renewal (IIV)[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Transi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Urban Industrial Resource

The existing urban industrial resources include industrial land,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At the historical moment when transition of urban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upgrade take place, the regener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overall city development,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city, industrial zone and factory site.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ver industrial land,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is needed to obtain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valu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s meaningful to discover the special potential and landscape features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and also the innovative method of industrial resource reuse design.

transition, existing industrial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2016-03-03

猜你喜欢
工业用地首钢工业区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工业用地供应市场化和地区经济增长
——以杭州为例的实证研究
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发展理念下常州市工业用地的形势与任务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浙江:湿地内禁设开发区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