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空间整合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之策略探讨

2016-10-18 05:31严龙华YANLonghua
世界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街三坊七巷中轴线

严龙华/YAN Longhua

城市发展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空间整合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之策略探讨

严龙华/YAN Longhua

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城市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保持城市固有特色的前提下如何发展是当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传统发展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脊梁,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城市文化个性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保护城市传统发展轴的同时,如何围绕发展轴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性地再塑城市文化特色,对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结合近10年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创作实践,阐述传统发展轴保护与城市空间整合的实践策略。

传统发展轴,整体创新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1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与传统发展轴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江横陈、群山环抱,具有“环山、沃野、依江、吻海”之形胜,素有“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之美称。

福州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先后5次为国都、行都。从西晋建子城起即已确立了城市基本空间格局,并以城北越王山为屏,城南于山、乌山为阙,契合山水形胜,形成一条南北向城市中轴线。随着历史之城池沿此轴线由北往南不断拓展(图1),中轴线不曾移位,这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实属罕见,福州也由此形成“三山二塔一楼一轴”之古代城市总体空间格局。“福州城这种经不断追求而取得的整体完整性是城市设计、建筑、园林、规划建设综合的结果……将建筑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布局,堪称绝妙的城市设计创造。”[1]

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伴随着城市商贸与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演变成“一城三镇”跳跃式发展的格局:即古城区、台江区、仓前区及马尾镇(船政文化区)。而古城区与台江、仓前两区呈“哑铃状”城市形态(图2),由传统中轴线串起南北两片城区,形成独具特色的“一轴串两厢”的空间格局。

解放后,随着城市格局的拓展与扩张,历史城区的南北区域真正得以贯通,北起由屏山,经鼓屏路、八一七路、中亭街、解放大桥直至南端烟台山,传统发展轴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巩固。改革开放后,福州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但以中轴线作为福州城市脊梁的格局并未改变,中轴线也没有大幅延伸拓展。现今的城市发展轴,南北长约7000m,从北至南串接起包括镇海楼、屏山省府大院、冶山、鼓楼、东街口、南街、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两山两塔、茶亭街、横街文化宫、上下杭苍霞、解放大桥、仓前烟台山等众多城市历史与文化节点,成为构成城市空间发展的主体脉络与城市结构骨架的脊梁 (图3)。

2  围绕传统发展轴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空间整合策略

福州城市中轴线,跌宕起伏、纵贯古今,古迹精华、人文荟萃,凝聚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精髓,是城市历史年轮的时空隧道;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山水文化、中西合璧文化、西式文化、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是具有鲜明独特之个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大道,包含着这座名城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魅力。千年闽都,一脉相承,传承城市传统发展中轴这一主脉,对城市遗存至今的重要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保护,使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调,从而在当今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努力实现对城市传统、历史、文化、情感的尊重。

在福州2200多年的传统发展轴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古至今遗存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3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7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均分布于城市历史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历史文化街区不是城市的“文化孤岛”,它是城市鲜活的生活场所,是当代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华盛顿宪章》提出:“对历史城镇和其他历史城区的保护应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应列入各级城市与地区规划”[2]。

近年来,福州围绕着城市传统发展轴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展开了一系列保护整治工作。2006年起,第一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开始保护修复;2007年历史文化风貌区乌山、屏山与西湖先后进行保护整治;2012年始,又陆续对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与苍霞历史文化风貌区等进行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保护。经过近10年的实践,福州已从单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到片区风貌特区的塑造,拓展到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逐渐彰显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特色。

2.1“二山二水”城市溯源风貌特区

传统发展轴北端的鼓屏路,其沿线与周边区域所汇集的屏山(镇海楼、华林寺)、西湖、冶山及欧冶池等历史景观要素见证了福州2000多年的城市起源及发展历史,形成“二山二水城市溯源风貌特区”。近10年来,通过陆续对屏山、西湖、冶山等这些铭刻着福州城市起源印记的重要节点进行梳理整治与景观重塑,将千百年来遗存至今的远久城市记忆在当代得以继续传承与弘扬。

1福州城池演变图

2福州近代城址

3轴线总平图

4镇海楼

5欧冶池公园

镇海楼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点屏山之巅,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所在。2006年11月重建、2008年4月竣工的镇海楼以屏山及屏山公园为依托,由屏山公园、登山道、山门(单开间石牌坊)、大门(三开间的石牌坊)、七星罡、镇海楼组成完整有机整体,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3](图4)。镇海楼重建工程既是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弥补,更重要的是恢复了福州城市历史中轴线的基本格局的完整性。“会楼四面群山环绕、惟正北一隅势称缺,故以楼补之。”[4]镇海楼的重建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中轴线传统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3]。

冶山欧冶池公园位于历史发展轴北段古城核心区中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是传统中轴线上七大公园之一。冶山风貌区内现有欧冶池、中山堂、泉山石刻、都城隍庙、林则徐出生地等多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新发掘出的冶城遗址更是福州2200年文明史的标志与城市起源的重要佐证。我们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保护文化遗产,宣扬闽都文化,追寻福州城市之根。设计上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将阻隔公园与冶山路间的不协调办公建筑予以拆除,规划北入口作为汉冶城旧址公园的主入口;运用汉阙等汉文化元素加入条石基座、厚重墙廓、整石铺装等手法,塑造公园主入口的庄重形象,使之与福州古城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相符;近期拟对公园周边进行整治提升,打通冶山、欧冶池视廊通道,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计还将结合地铁建设与考古发掘在地铁出入口规划汉冶城遗址博物馆,体现了对中轴线现存遗产(文物、道路、古城)的就地保护,进而贯通并衔接起中轴线北段(屏山节点至鼓楼遗址)的历史文化脉络 (图5);并修缮欧冶池边现有的传统亭榭,修复驳岸,让欧冶池重现其烟波浩渺的历史风貌。

2.2“二山二塔二街区”传统风貌特区

近年来,在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基础上,进一步将位于传统发展轴线中段的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山乌塔、于山白塔整合为“二山二塔二街区”之传统风貌特区(图6)。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不仅确立了其核心保护区、建控区与风貌协调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与相邻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乌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关联性。近几年从三坊七巷本体保护整治开始,通过街区主轴(南后街)向南延伸建立其与澳门路西街区、乌山风貌区之紧密联系;同时,整治修复了乌山东麓之天皇岭山地传统街区,恢复了乌山、山地街区、乌塔三者的历史关系(图7);尤其是整治并复兴安泰河光禄坊段,使三坊七巷与林则徐纪念馆所在街区连为一体,强化了历史文化街区与乌山之间的联系。随着朱紫坊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并向东南延伸,其将与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融为一体。此外,拟修复于山定光寺及其西麓街区,恢复白塔与街区的历史关联,与乌山乌塔相呼应,恢复二山二塔对峙走廊。

安泰河的整治修复是“二山二塔二街区”传统风貌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安泰河原为唐罗城城壕,贯通中轴线两侧的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两个历史街区。首先将安泰河光禄坊段塑造为三坊七巷街区内最富活力的休闲餐饮河坊街,由青砖、粉墙马头墙、传统木构建筑组合的院落空间辅以钢构、玻璃等现代元素,通过沿河岸空间的有序进退,营构出一幅自然且富意趣的历史与现代相融的城市生活场景画卷,为三坊七巷增添了一处极具活力的地域性新人文景观(图8)。

2015年启动建设的于山北麓街区改造则是塑造“两山两塔两街区”风貌特区之格局的另一重要举措。于山与朱紫坊街区都是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于山北麓的观巷地块先期进行梳理改造,重塑于山北入口的节点形象,打通朱紫坊与于山之间的联系通廊。在鳌峰坊观巷教堂前设置通往于山的入口广场及门廊牌坊,拆除部分不协调建筑并以小尺度建筑植入以织补肌理(图9)。于山北坡入口的重新辟筑,使其便捷连接起于山风貌区与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该片区完整的观览游线。

2.3“二山二岛二街区”近现代风貌特区

与古城核心区“二山二塔二街区”相对应的是位于城市传统发展轴线南端的城南滨江地区,我们将其整合为“二山二岛二街区”近现代风貌特区,包括大庙山、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与苍霞、台江汛历史建筑群以及仓前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洲岛、江心岛(图10)。滨江历史地区,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民国时期。台江地区历来都是城市商贸经济中心。仓前区则是近代在福州进驻的各国领事馆所在地,分布有众多花园别墅、洋行、商贸建筑、教堂及教会学校等公共建筑,是近代福州的“准租界区”,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规划拟通过空间整合,强化山、水、岛、街区之间的关系,形成滨江地区南北两岸有机的风貌整体。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近现代风貌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1),2013年结合内河整治将位于该街区内的三捷河滨水街区作为优先启动项目。它较之三坊七巷安泰河更具开阔的河面、多样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沿岸休闲空间。我们将之设计定位为:既具有传统商贸文化特色又具时尚休闲特征的文化休闲河坊街,既是闽都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又是休闲、娱乐、购物的活力生活场所,以期能成为福州近现代风貌特区又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图12)。

6二山二塔二街区

7乌山乌塔街区关系

8光禄坊安泰河坊街

9于山北麓街区

10二山二岛二街区近现代风貌特区

11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处于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最南端,其发端于宋、元,形成繁荣于清末民国,记述了福州城市城进水退、不断南进的空间格局发展进程,是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和福州“三山两塔一轴”城市历史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也是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后外国殖民者在福州开发建设的集中片区,保护区内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西洋文化的融汇,是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街区内的道路与街巷景观基本上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有着独具地区特色的街巷景观,尤其是在仓前地区由多条上山石质台阶所构成的独特风貌景观街巷“天街”。

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的目标是:重塑历史文化轴南端城市景观意向,营造中西文化融汇的风情体验带,复兴滨江两岸多元活力的商业圈,塑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图13)。目前,该片区内的麦园路、马厂街等已先期整治完成,我们在设计中通过梳理特色空间脉络,修复特色历史街巷肌理,充分展示烟台山地区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让烟台山近现代文化商业街区重焕活力。在单体设计层面,我们注重保留及恢复该区域原有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风貌,新建建筑则在延续地块内原有的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式、英式风格、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基础上,植入当代元素,强化既有风格,使烟台山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既区别于三坊七巷、朱紫坊等福州古城传统建筑风貌,亦区别于上下杭及苍霞历史街区中西合璧的风貌,突显烟台山特有的中西融汇的建筑特色,打造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图14)。

3 以发展轴为中心,从历史街区保护走向历史城市整体结构整合

由于历史原因,福州有着不同于洛阳、苏州的名城保护模式。倘若采取在历史城区内沿中轴线一味充实壮大、不断拆旧建新的模式,历史结构与格局将不断遭到改变与破坏,城市也将逐渐失去文化个性。因此,历史城区大拆大建是不合宜的旧城改造模式。2012年开始,我们结合福建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依据《名城保护规划》,力求探索历史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也为重新梳理、整合历史城市空间结构创造了良好机遇。

3.1梳理发展轴周边历史街巷与历史水系,整饬历史城区道路与水系遗产

保护历史城市路网结构,是保护其历史城市整体结构形态与发展脉络的重要方面。“在重视文物建筑、各类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同时,相对而言,道路是被忽略的城市遗产。”[5]鉴于此,我们结合城市小街巷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梳理出历史城区的路网脉络,并逐条制订保护整治方案。目前,已完成了40余条传统小街巷保护整治建设(图15)。与此同时,历史城区内河与城市绿道整治建设也在展开(图16)。通过将历史路网、水网、绿网三网叠合,营构历史城区体验式慢道系统,以此串合起各文物点、各类历史地段、历史空间,并形成系统化的历史城区肌理与脉络(图17)。

3.2保护整治传统发展轴,重塑历史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在历史城区尤其是毗邻传统发展轴的核心区,我们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对旧屋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对无物业小区(如灵响社区、军门社区、中山社区等)进行社区化营造,同时对历史城区主要道路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与立面改造,以整体提升历史城区的历史文化氛围与人居环境品质,更重要的是以此确保在历史城区建筑不再长高、容量不再扩大。我们在已完成的历史中轴线及周边保护整治设计中进一步落实了各街区的建筑高度,并已启动历史中轴线核心区段的保护整治实施。以历史文化街区与风貌区保护整治为契机、老旧居住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历史街巷为肌理、历史中轴线为中枢,通过整体创新保护,重塑历史城市整体特色空间结构,并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重新整合成有机整体,融入当代城市空间中去(图18)。

4 中轴线核心段之三坊七巷南街地段更新项目中的文脉传承与创新表达

三坊七巷南街地段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东侧,北起塔巷、南至吉庇巷,全长420m。东侧紧邻八一七路(南街)40m道路红线,西侧紧贴历史文化街区,用地进深20~80m不等。

南街历史可追溯至唐末,千余年来一直是福州古城区最为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其处于福州历史中轴线之核心,而三坊七巷段更是中轴线的中枢地段。

4.1设计目标与思路

对南街地段三坊七巷侧更新项目,我们以适度的历史感与强烈地域性的设计进行表述,以“积极保护、整体创新”为理念,将创造地域性的福州新文化景观作为目标。

更新设计的重点着眼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功能整合,通过将南街地段与东街口商圈相融合,结合地铁1号线建设拓展地下商业空间,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综合街区,以营造富有活力的生活购物休闲场所,强化并提升福州城市传统核心商圈的辐射力。其次是尺度与肌理方面,既要与西侧紧邻的三坊七巷相协调,又能契合东侧40m宽的城市轴线尺度(图19)。

4.2第五立面(屋顶)肌理整合

更新地段的整体肌理汲取了三坊七巷的街区肌理特征以及传统宅邸“南北推进、厅井结合”的空间特色,以消解体量的方式与纵向展开的屋顶形态,使整体屋顶肌理能与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肌理相呼应。设计从街区的肌理逻辑关系入手,结合当代商业业态需求,新建建筑采用与毗邻的三坊七巷历史建筑或贴邻或隔巷布置或以庭院空间组合等方式进行布局,并以织补的方式植入所在地段。为避免出现新的巷道,新旧建筑之间以院落空间相组合,塑造出具有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区聚落肌理(图20)。

4.3建筑体量与尺度处理

更新地段呈南北狭长状展开,被三坊七巷之东西走向的4条巷道划分为4段。如何处理好更新建筑与既有巷道之间的尺度关系,是设计所必须响应的问题。鉴于三坊七巷街区内的建筑均为低层(高4~9m),故在建筑体量布置方面,将南街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接邻的内界面采用退台处理(1~2层),以减少对传统街区的压迫感并与之形成良好的过渡关系(图21)。在与三坊七巷相连的各个巷口,建筑则做适度退让,形成巷口扩大空间,并将紧邻各巷口的建筑控制在2层以内。而在沿街各段的中部建筑层数则适当提升至3~4层,既与三坊七巷历史保护区建筑群取得有机过渡,又能反映南街的街道尺度,在强化历史巷口的标识空间形成有序商业界面的同时,塑造出丰富而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图22)。

4.4空间景观营造

在保持南街总体线性商业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注重与原有传统巷道如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的关联,塑造有序而生动的节点空间(图23)。形态各异的庭院空间与巷道空间共融共生互为串合,形成独具魅力的街坊式休闲文化景观,创造具有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系列式城市园林客厅(图24)。同时,结合地铁1号线出入口设置,在光荣剧场节点、黄巷-塔巷段节点、吉庇路口段节点处采用下沉广场、下沉生态庭院等方式将自然生态导入地下空间,塑造立体化的文化街区商业空间形态(图25);整合沿线已有商业体的流线关系,形成整体丰富、业态互动、流线清晰的综合体式的街区商业空间形态,以充分挖掘南街地段整体商业价值。

12上下杭三捷河

13烟台山滨江岸鸟瞰

14烟台山天街

15小街巷整治效果

16内河整治效果

17福州街巷脉络图

18福州风貌特区关系

19南街总平面图

20南街地段设计肌理

21内界面退台处理

22沿南街巷口改造对比图

23总体平稳的天际线与三坊七巷巷口相结合

24庭院与巷道空间融合

25南街下沉商业空间

26南街安泰中心透视图

27南街庭院空间效果

4.5街区风貌特色塑造

沿街立面在延续民国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以营造具有福州地方意味的当代本土文化景观。而与三坊七巷紧邻的西侧立面则更多考虑与传统街区相呼应,使传统与当代建筑风貌相融合,并通过对三坊七巷与南街衔接各巷口的精心处理,采用框景、对比、退让等手段,既强化历史巷口的标识性,又反映出中轴线南街段的总体特色风貌(图23)。色彩方面则以黑白灰相结合,力图在契合三坊七巷街区的同时,体现出南街历史的印记与当代商业的特征。下沉广场内庭院立面则更多体现地域要素,使街区立面更具多元性,传统风貌与时尚要素得以良好衔接,形成历史与现代、地方与国际、文化与时尚并置的特色商业街区风貌。对地段内既有建筑的立面整治,我们同样秉持对中轴线总体街区风貌的尊重,结合各具体地段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在此次重新设计中给予不同的呼应。如1990年代建成的“安泰中心”立面整治项目,对其7幢主楼在尺度与体量上采取了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方式,以灰白色为主色调,使其与街区总体风貌相适应,并体现出其自身的商业特征(图26)。

南街三坊七巷地段的更新是福州城市发展轴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空间整合的一个缩影,设计通过对福州历史文化遗存的重新认识梳理与创新表达,力求既展示古城演进的历史轨迹,又体现其历史演进与层积的文化多样性;同时在如地面铺装、景观小品、夜景灯光、城市家具、标识系统等细节把控上全方位凸显名城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图27),以当代建筑语言重塑福州历史中轴线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境,并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时代诉求。

5 结语

以城市发展轴为核心对历史文化街区及重要历史节点进行保护,在强调其历史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同时,关注其能够积极地适应当代城市社会生活,融入到城市与社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创造自己一代的新文化,同时又爱惜历代的文化遗产,……既创造,又积累,这才对人类作出了大贡献。”[6]

福州城市历史发展轴是这座城市的中枢脊梁,是城市发展之命脉;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发展城市中轴线,不仅是保持城市历史记忆、强化城市个性,也是重塑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独有特性与强烈场所认同感的重要举措,让东方城市的传统美学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

[1] 吴良镛. 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设计传统——从一幅清代福州图所展示的中国城市设计艺术谈起. 中国名城,2007(2).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文物出版社,2007.

[3] 严龙华,罗景烈. 福州镇海楼重建设计. 古建园林技术,2010(1).

[4] 林枫. 榕城考古录. 官桂铨,官大梁标点. 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0.

[5] 陈薇. 历史城市保护方法三探:坚挺骨干才能玉树临风——以南京和杭州的道路遗产保护为例. 建筑师,2013(165).

[6] 陈志华.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Integrating Space with Inherit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in City Development Axis: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protecting Fuzhou as a Historic Cultural City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ies are inheritors and show-case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e of human's city life.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develop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famous c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erving their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xis is the backbone of a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y, and where reside the rich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s. It is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that nurtur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ity. Therefore, it is undoubtfully important to creatively re-grow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a city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axis, and meanwhile,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xi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xis and the the city space, taking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ng Fuzhou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y, in the last 10 years.

history axis, integrating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01-07

猜你喜欢
南街三坊七巷中轴线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装钱的褡裢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
银川市正源南街拓宽改造方案设计
北京中轴线掠影
魅力广州——灯光璀璨的广州新中轴线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