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手工艺品之苗族泥哨

2016-10-26 03:50张翠翠古文全吴吴泽宏郭光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黄平手工艺品工艺品

张翠翠 古文全吴 健 李 英 吴泽宏 郭光平 梁 寅

(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民族手工艺品之苗族泥哨

张翠翠 古文全*吴 健 李 英 吴泽宏 郭光平 梁 寅

(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民族工艺技术属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能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课题以苗族泥哨为例讲述了泥哨的种类、特点、文化意义和工艺流程,以及保护民族手工艺品的建议措施和方法。

民族工艺品;非物质文化;苗族泥哨

一、贵州民族工艺文化的现状

贵州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1290万人,分布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在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贵州传统工艺美术、民族音乐、民族节庆与习俗等都具有原生态、珍贵性和稀缺性等特点,有着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但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外地文化的侵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贵州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甚至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消失,譬如,蜡染是贵州山区包括布依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工艺,很多人千百年来靠这项手工艺维持生计,然而年轻人趋同现代文明,不再喜欢穿这种土制的染布衣,也不学习、从事这种蜡染技术。又如,现存布依织锦图案尽管数量不少,但大多都是传统图案。这些缺乏创新、质量重、图案单一的传统手工艺品很难在市场竞争中适应[1]。

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品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过去,贵州各个民族生活在地理和经济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的开放程度低,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灿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最后被同化。又由于旅游产业的扭曲发展,不断改建旅游景点,使这些地方的外来文化气息逐渐成为主流,贵州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挑战,原先传统的着装和建筑逐渐消逝。现代化产业的入侵,经济利益的追求,民族民间工艺品由传统的人工制作转变为工业的批量化制造。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慢慢地失去了传统的艺术价值[2,3]。

二、贵州手工艺品-苗族泥哨

民族工艺技术属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能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例如苗族泥哨,起源于北宋时期,又叫做“泥叫叫”,是黄平县苗族老艺人吴国清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泥捏儿童玩具[4—6]。

图1 贵州黄平泥哨之十二生肖

每当春暖花开,在乡下的某些村庄里就会响起悦耳动听的泥哨声,泥哨在中国缤纷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也有一席之地,泥哨的种类繁多,题材也广泛,比如十二生肖(如图1所示)、飞鸟走兽(如图2所示)、蝶虫蛙鱼、家禽六畜(如图3所示)等等。

图2 贵州黄平泥哨之鸟禽

图3 贵州黄平泥哨之家禽

黄平苗族泥哨造型十分注重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具有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泥哨底部留有回气孔,能够吹奏音乐,如图4所示。

图4 黄平泥哨-十二生肖羊正面与背面

苗族泥哨的制作方法十分简易,取当地优质泥土,用水将泥活好,反复摔打后,即可捏制。捏制成型后,用制哨棒开哨,即可做成两个气孔,再抹少许菜油定性。阴干后,它可以不必放进窑里煅烧,而只需要盖上谷壳、锯木屑沤浇,24小时候取出即成,制作流程如图5所示。

苗族泥哨色彩一般以黑底点红绿为主,兼杂黄、白、蓝等色。近似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如图6所示。

在1982年,黄平苗族泥哨被赞为“很有民族特色,全国独一无二”。在2006年,泥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内各级博物馆、艺术馆也纷纷将泥哨作为珍品收藏。

图5 黄平苗族泥哨制作工艺流程

图6 黄平苗族泥哨上色

三、结语

目前我国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是在政府立法保护的前提下走市场化路线,要想更好地保护泥哨,首先要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可,这需要加大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可这类文化遗产,使人们产生归属感,这样就可以使人们自发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需要更专业的人士对民间工艺品进行鉴定,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使这类产品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要使民间工艺品进入市场,使产品在市场中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最后,利用现代先进手段,把快速优质的创新设计方法应用于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项目,使其在得到完整保护的同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1]张翠翠.民族工艺品逆向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贵阳:贵州大学,2014.

[2]李应军.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一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J].昆明大学学报,2008(2):23-27.

[3]陈昕.旅游艺术品的发展方向及其文化复兴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2(6):64-68.

[4]张翠翠,古文全,李英.基于逆向工程的黄平泥哨的数据采集[J].贵州科学,2015(4):35-40.

[5]张翠翠,古文全,吴健,李英,吴泽宏.基于3D打印民族工艺品的快速原型构造[J].价值工程,2016(11):98-100.

[6]张翠翠,黄海松,吕健.基于三角网格的民族工艺品曲面重构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31(6):1906-1908.

J53

A

张翠翠(198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中级工程师,工科硕士,研究方向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与示范;古文全(1969-),男,副高,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

贵州省科学院青年基金,黔科院J合字[2015]13号;贵州科学院省级科研专项资金;黔科院科专合字[2014]05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SY字[2014]3037号;贵阳国家高新区研发机构(GXYF2014-006);技术创新项目计划[2014]26号;贵阳国家高新区研发机构(GXYF2015-008)。

*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黄平手工艺品工艺品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贵州黄平重安镇:食用菌种植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艺术为技能统帅 工艺品孕成的根本要素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即开票手工艺品大赛评选结果出炉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COLLECT 2018——当代工艺品国际艺术博览会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