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节日默

2016-10-26 03:50崔彬彬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父亲节母亲节国人

崔彬彬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何以中国节日默

崔彬彬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节日对国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国人倾向于过西方节日而中国本土节日却遭遇冷遇。究其原因,国人对中国本土节日缺乏文化认知及文化认同,缺乏节日文化保护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节日文化实质,来辩证地看待节日。教育系统中,中国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也使人们忽略了本土节日文化。

西方节日;中国节日;原因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也与日俱增。在这过程中,国人受到西方节日的影响日益明显。西方节日大有超越中国节日的势头,而中国节日却日渐式微。究竟为何西方节日热而中国节日默?笔者以“中国节日,西方节日”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全文搜索,按主题相关度收取文章42篇,并研读了论文中对中西方节日进行描述时所使用的词汇及西方节日热的原因分析,以此分析中国节日默的成因。

表1 描述西方节日的词汇

表2 描述中国节日的词汇

表3 原因

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一、节日文化认知及认同产生偏差

表一显示,42篇论文中,论文作者或其所调研的人群对西方节日进行描述时所用的词汇均为积极的词汇。而表二对中国节日的描述多数为消极的词汇。这些词汇凸显了国人对西方节日的普遍认知是赞同,是肯定;而对中国节日的认知则为吃喝、世俗,是否定。

在伦理性一项中,认为伦理性是缺点的论文为4个,是优点的为3个。也就是说,人们对中国节日的理解及褒贬不一。人们在对中国节日特点进行描述时多数使用了“吃喝玩乐”这个词汇,但是却忘记了在人们过西方节日的时候只是吃喝玩乐的形式不同,送的礼物不同。有人认为中国节日世俗甚至庸俗,可是庆祝西方节日的时候也未能脱俗。

在这些描述中,所暴露的不仅仅是文化认知的问题,还有文化认同的问题。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把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1]。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西方节日的价值观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但是已经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却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从未停止过,节日文化也是渗透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是也不能天真地认为节日只是放松的方式。“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所在”[2]。

二、对西方节日有无意识的认同也有有意识的认同

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西方节日热的首要因素是商业,其次是媒体,也就是说人们庆祝西方节日是一种外在刺激导致的无意识的行为。那么,第三个因素,英语教育,则为一种促使有意识认同产生的因素。

周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受众的教育程度与西方洋节参与程度成正比,而与西方节日的缺席度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参与西方洋节或者消费西方洋节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就低”[3]。 从幼儿园开始的英语教育贯穿中国整个教育阶段。这期间,学生接触了多年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导致有意识认同的产生。

无意识的节日文化认同是商业和媒体催生的结果,这种认同也会在商家或者媒体宣传减弱时随之降低,但是有意识的文化认同却相对稳定。也就是说,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持有有意识文化认同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暴露出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即西方文化教育在我国英语教育体系内已经十分充足,但是整个教育阶段里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教育却处于缺失地位。如果这种失衡持续下去,那么结果就是人们不仅认同西方节日文化,逐渐地对中国节日文化的认知都会丧失。

三、缺乏文化保护意识

在提及中国节日默的原因时,26.2%的人认为是强势文化冲击了弱势文化。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因素。但是,在我们接触西方节日文化的同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如果我们及时地对人们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教育,那么,这种冲击无疑会减少太多。我们不提倡完全抵制西方节日文化,但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也不是可取之举。

虽然立法确保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但是法律是强制性的,而节日要靠人们潜意识的自觉的行动来维护来体现。当人们没有节日意识,立法能够保证的也只是假日形式的节日,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文化认同也没有文化传承。

在研读这42篇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中国节日文化的认知呈现以下特点。

(一)缺乏对节日本质的认识

清明节和万圣节,两者在中西方均为鬼节,但是人们认为清明节的上香烧纸是封建迷信;而每到万圣节,不仅商场超市里的节日货品随处可见,甚至幼儿园教师也教孩子们做南瓜灯。都是鬼节,只是形式不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迥异。究其实质都是相信鬼魂的存在。如果说封建迷信,那么这两者是不是一样呢?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形式不同。由于文化形成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其表现形式注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看形式下菜碟”。

(二)严重缺乏文化自信和对节日的辩证认知

中国人从古至今注重孝道及孝道的传承。但是时至今日却要依托西方节日来表达我们的孝道。在解释父亲节母亲节为何如此受欢迎时,有人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台来表达孝文化,也有学者感叹说“……乃至于一个极为重孝道的国家没能产生像西方国家一样的父亲节母亲节。”[4]对中国没有父亲节母亲节深感遗憾。而某些中国学者也是如此认为,所以建立了中华父亲节,中华母亲节也在积极筹备中。西方有什么节日,我们就必须有什么节日,以西方为标准,以此来取得别人的认同。这种节日文化上唯西方马首是瞻,就是没有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

四、结论

何以中国节日默?原因在于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偏向于用西方文化来衡量自己。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由于教育系统中的文化知识不均衡及媒体和商家的逐利目的,导致部分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认知产生了偏差,最终导致了西方节日热。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也是中国人缺乏文化保护意识及缺乏对节日文化辩证认知的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人们盲目的追寻西方节日的脚步,还要多方合力合作,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念,正确地对待节日这一文化形式。

[1]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2]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3.

[3]周艳.他者文化的本土认同—以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为例[D].苏州大学,2008:45.

[4]陈梦云.试论中国节日系统中的外来节日[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6(13):2,55.

G122

A

猜你喜欢
父亲节母亲节国人
过父亲节等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母亲节漫画一则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不一样的母亲节
被嫌弃的宋国人
母亲节
《父亲节》等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点亮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