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本民族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2016-10-26 03:50白雨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认同感蒙古族高中生

白雨阳

(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 100000)

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本民族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白雨阳

(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 100000)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意义深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大城市中的蒙古族高中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北京市12所中学中的蒙古族高中生为例,调查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生活的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继承的程度,探究影响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认同感和继承程度的因素,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对导致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对自身民族认同和继承程度不一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并结合探究所得因素,从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这一小群体出发,由小至大,为大城市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提出建议。希望研究能够反作用于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高中生们,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社会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注,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交流的繁荣气氛。帮助塑造新一代的民族观和文化观,为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高中生;蒙古族;民族文化;民族认同

引言

(一)背景

笔者是一名蒙古族人,老家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截止到2010年,通辽市共有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38万,占全中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甚至是全中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通辽市原名“哲里木盟”,坐落在蒙古族地域文化发祥地之一——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科尔沁曾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在蒙语中“科尔沁”意为“弓箭手”和“造弓箭者”。

而本课题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笔者回到这片土地时的一次见闻。

那是一次巧合,我在通辽市宾馆的门口与通辽市的人大代表擦肩而过。

代表从外貌看是一个标准的蒙古大汉,虽然外表震撼,但更触动笔者的是走过他身边时,他口中的语言。他说的是蒙语,语速快,音节急促,眉飞色舞地表达着什么,奈何笔者无法听懂,只得以微笑相应。

这强烈地刺激了笔者。

先让我们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那位人大代表,我见到一位同族少年,用本族的母语和他亲切问候,当我等着收到回应时,那人却甩下一个微笑便匆匆离去,我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说的若是“你好”之类还能勉强解释,若说的是那些不能以一个微笑来回答的语句呢?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微笑是否会让我对眼前这位的民族身份感到怀疑?

再站在笔者的角度,我深知他说的是蒙语、他的态度是友好的,但笔者却不能用同样的语言与他交流,这种语言上的隔阂感,甚至可以说是对自己民族的隔阂感,笔者至今都能清晰地回忆起来。

笔者老家虽在内蒙古,但基本是在北京长大。自己都已经感受到自身民族特性的淡化。笔者在学校中遇到过不少和自己相近的这种远离故乡、在非蒙古族环境中成长的蒙古族学生,他们的感受与笔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对自己故乡的文化都有一种陌生的隔阂感。所以,笔者从自身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民族为例,将本文研究对象选定为居住在北京接受教育的蒙古族高中生。

虽然我已不能用母语来诉说,但我仍深爱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二)概念界定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相关概念作简单的界定。

1.民族认同

不同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民族认同的内涵作出了解释。原生论的观点是民族认同是人发展的根基,是人类群体的原始纽带,具有维系人类群体最基本的力量。一个民族的血缘、传统和语言就如同个人的身体、名字一样与这个人有着天然的关系。而工具论则强调民族认同的场景性、不稳定性和群体成员的理性选择,认为民族认同与一个民族成员所处的环境、需求有关,当民族认同可以被看作一种工具来获得利益时,民族认同就会增强。当外部因素推动民族认同的力量变得比较小的时候,一个民族也会被其他民族同化,乃至消失。[1]

民族认同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认同感是对整个国家的认同,结合我国国情,可以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感是对单一民族的认同感。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民族认同,是个体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结合本项研究,可以认为是北京的蒙古族高中生对蒙古族的认同感。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一种文化产生认同,并对其予以认同趋同的过程。郑晓云教授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因为民族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文化则是伴随人类的始末,文化认同也可以跨越民族,所以文化认同的范畴和意义比民族认同更为宽广。[2]虽然认同感是复杂的,但是对于自己身份归属的确认主要是以确立自己的文化特质开始的。

笔者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有了强烈的认同感才会选择去传承,不然没有认同的继承是无意义的。但正是因为有了强烈认同才会去继承,所以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的体现,通过调查文化继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化认同。

3.民族

本文的“民族”概念,是指经过学术分类、界定与政治认可的民族,如中华民族和我国的各个民族。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

4.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一切的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征,是人类在其社会力量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可称为物态层。该层由物化的知识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该层主要涉及语言、服饰、民居、歌舞等方面。

第二层可称为制度层,它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国家、宗教、艺术、科技、教育等。

第三层可称为行为层,主要指民风和民俗形态,常见之于日常的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第四层可称为心态层,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和仪式活动中,是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这一层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结合本项研究,本文中提到的民族文化主要针对第一层、第三层与第四层。即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对于蒙古族语言、民居、歌舞、民风民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文化的继承和认同。

(三)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一个积极、理想的民族融合过程,应是两个民族在各保留其自身的文化精髓,在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前提之下进行文化的借鉴,以实现双方共赢;并且要避免出现类似鲜卑族在语言和生产关系上全盘照搬的情况。

对于本课题研究的蒙古族高中生而言,他们是文化融合的第一线,又是承载民族希望的新一代,所以他们在民族融合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一个境地,这是笔者想通过本研究探明的。

蒙古族高中生在北京市作为主流文化中的边缘群体是如何看待自身民族文化的,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对待自身传统文化的,这些问题也都是本课题希望寻找到的答案。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继承现状、认同感现状、适应城市程度

1.对民族民俗方面的继承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8.4%的学生能够读写比较简单的蒙语,分别有49.5%与42.9%的学生正确作答了民俗判断题与选择题。判断题和选择题所涉及的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的节日之一以及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问题难度相对较低,但正确率却不尽如人意。总地说,实验对象对本民族文化继承的水平不容乐观。

2.对民族的认同感

从数据中得知,81%的研究对象对自己是一名蒙古族人感到自豪,其认为“自己有义务为我所在的民族进行宣传”、以身为“大汗子孙”而感到骄傲,这些想法也是强烈民族认同与归属感的表现,可见,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较强。而不对自己是蒙古族人感到自豪的理由也偏向于感到“民族特色不强”,是文化冲击之下的合理现象,是情理之中的。

(二)影响研究对象对本民族文化继承程度的因素

1.假设一(在北京等大城市生活居住的时间对民族文化继承有影响)的验证

图1

数据分析得出,大城市居住时间与民族文化继承水平的相关系数高达0.9394。可见在城市中生活时间的长短与研究对象民族文化继承水平关系是密切的,影响是巨大的。即在北京生活时间越短,研究对象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程度越高,并且差异很大。

这不难理解,在少数民族环境中生活的时间越长,受本民族文化熏陶的时间也就越长。且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对象的影响也远大于城市。此外,幼年和童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幼年与童年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度过的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掌握的水平更好。

因此假设一被验证正确,在北京等大城市居住的时间对民族文化继承有影响,且是负相关。

2.假设二(与同龄同民族的朋友相处对民族文化继承有影响)的验证

图3

笔者认为,在相对陌生的大城市环境下,同族朋友会使蒙古族高中生接受陌生环境的难度降低,增加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机会。且同族朋友能给一位蒙古族高中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为其提供一个在陌生环境中的精神支柱,使其民族特性更稳定,愿意去讨论并传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由0.8675的相关系数可判断假设二是正确的,与同龄同民族的朋友相处对民族文化继承有影响,有亲密同龄朋友的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水平较高,没有的则相反。同龄朋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假设三(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研究对象的民族文化继承有影响)的验证

图3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是每一代人在耳濡目染之中所习得的,“文化水平”是指教育中的学历,民族文化与接受了多高的学术教育并无关联,所以这一代传给下一代时,学术教育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由0.0005的相关系数看出,假设三是错误的,父母文化水平对北京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文化继承的影响极微。

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尽管在继承方面家长教育程度对在京蒙古族高中生的影响甚微,但在认同方面,家长对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与在京蒙古族高中生对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呈正相关关系。

4.假设四(学生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继承的程度相近)的验证

总分 平均分网络 390 17.7书籍 200 15.4家人 820 20.5同族 570 31.6影视作品 270 19.2

从不同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平均分来看,最高分31分,最低分15分,平均分约为20.9分,波动较缓。可以说不同的信息渠道对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获取本民族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

并且,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观察到,研究对象除了从同族和家人方面获取民族知识外,影视作品是蒙古族高中生获得民族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其次分别是网络与书籍。

故笔者认为,可以迎合高中生偏爱的信息渠道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以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假设四基本正确,学生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继承的程度相近。

二、基于研究对象现状对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文化教育提出的建议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充足的民族文化学习机会和环境

学校由学生与教育方两部分组成,互为支持互相影响,在教育中二者不可或缺,现对教育方方面做出如下建议:

1.在学校中定期举办蒙古族特色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生在学校除课堂之外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活动因为其趣味性和参与性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若能抓住学生活动进行蒙古族文化教育,效果应会很好。

现在在各学校中,“三七女生节”“2.14情人节”等没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活动风行起来,缺少教育意义,学生只是疯玩。而各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节日,比如蒙古族的祭火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的火把节等等。若能在这些节日时将特色的民族活动引入校园,必将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类活动,笔者认为甚至可以让该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讲解或表演。既能向其他民族同学普及民族知识,也可提升这名少数民族同学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鼓励蒙古族学生的自我展示

笔者建议学校教育方组织蒙古族学生,甚至是蒙古族教职工一同开展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开展更丰富、创新性更强的活动,积极进行民族风采的展示。

力图通过蒙古族学生(教职工)的自我展示,在达到满足民族文化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抓住学生兴趣点,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蒙古族民族文化精髓,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交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在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

活动若脱离了引导,那么只是一场游戏而已,正确的引导能够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深化活动对学生的作用。

教育方应重视蒙古族活动的宣传,增强其教育意义,在活动前后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引导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勇于展示,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愿意去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继承水平。

学校可通过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造校园中乐于了解各民族文化、乐于分享各民族文化、乐于展示各民族文化的文化氛围。

4.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蒙古族文化的渠道

社会有关部门或团体可以开设民族文化网站、举办线上的民族文化活动,开展网上民族文化竞赛以及其他既方便学生参与,又不失趣味性的活动。

学生每学期都会收到一份教委推荐的书单,市教委可在书籍有教育意义、有积极价值观、没有民族偏见的基础上在书单中增加有关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籍,以拓宽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渠道,增加学生对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要自主自愿地发扬(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精髓

1.主动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

笔者呼吁各学校中的蒙古族学生能够在传承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可以通过民俗讲解、民族特色表演等形式向其他学生普及民族知识。这样既能提升自身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也能丰富其他学生的民族知识,拉近同学关系,丰富学校活动,提高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

2.主动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

笔者呼吁各学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开展围绕蒙古族文化的活动。

笔者所在的北京育英学校每年都有“国际风情文化节”,介绍各国文化,参加活动的同学身着各国特色服饰,叫卖各国特色食品和工艺品,讲解员向游客讲解国家特色文化,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笔者认为,将“国际风情”换成“民族风情”,举办类似这样的节日来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可取的。

3.加入(组建)同乡会、联谊会、社团、文化小组

笔者呼吁学校中的蒙古族学生加入同乡会或类似性质的组织,参与蒙古族联谊会。也可以在校园中组建蒙古族文化社团或蒙古族文化小组。促进蒙古族学生提高民族认同感、学习蒙古族文化,也可以丰富其他民族学生的民族知识。

[1]余海波.校园少数民族学生和谐民族认同的构建及对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3):24.

[2]张艳红,佐斌.民族认同感的概念、测量及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12(2).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

G631

A

猜你喜欢
认同感蒙古族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