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2017-02-01 02:28
心理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正确率测验代价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1 前言

在过去三十几年里,内隐记忆一直是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在无意识参与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所产生的影响,通常以启动效应来表示,即在不需要有意识提取过去信息的间接测验(如:真假词汇判断)中,被试对先前见过刺激的反应优于未见过刺激,如反应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大量研究证实,这种记忆与需要有意识提取过去信息的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是相互分离的,主要表现为相同的实验变量对两种记忆的行为表现产生了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其中干扰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变量。干扰的研究多采用双任务范式,即在记忆编码的过程中同时要求执行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其它任务,结果表明,编码时的干扰明显削弱了直接记忆测验如回忆和再认成绩,但不影响间接测验如词干补笔和词汇判断成绩中的启动效应,即外显记忆较易受到干扰的影响,相反,内隐记忆对编码干扰则具有较强的免疫性(Mulligan,1998;Clarys,Isingrini,&Haerty,2000)。

既然编码阶段设置的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是否可推论提取阶段的干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呢?编码与提取是记忆的两个重要加工阶段,编码是对信息最初的加工,产生记忆痕迹;提取是对过去编码信息的印迹激活。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分更多针对的是信息提取时的心理经验,因此直接在提取阶段设置干扰,探讨其是否会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本质区别。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提取干扰下外显记忆的行为表现变化,但得到了与编码干扰完全相反的结果,即提取干扰不会对外显记忆成绩产生明显的影响。Baddeley,Lewis,Eldridge和Thomson(1984)最早发现这一现象,他们通过 9个实验,发现在提取过程中同时进行其它干扰任务很少,或不会减少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测验中的记忆成绩。相对比,在编码过程中同时进行其它任务会明显降低随后的记忆成绩。这一现象随后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同时发现,与编码阶段的干扰任务相比,提取阶段的干扰任务反应时有着更为明显的延长,这种延长量从自由回忆到线索回忆到再认不断减少,可见,外显记忆对提取干扰的免疫性伴随着更大的干扰任务反应代价(Craik,Govoni,Naveh-Benjamin,&Anderson,1996;Anderson,Craik,&Naveh-Benjamin,1998;Naveh-Benjamin,Craik,Gavrilescu,&Anderson,2000b;Guez &Naveh-Benjamin,2013)。

而在对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关系的探讨上,目前研究并不多。孟迎芳和郭春彦(2007,2009)最早通过系列实验探查了编码或提取干扰是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行为表现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实验采用“学习−测验”范式,在编码阶段让被试进行深(愉快判断)或浅(颜色判断)的学习加工任务,然后进行词汇决策(间接测验)或再认判断(直接测验),同时在学习或提取阶段让被试进行一个简单的视觉十字探测干扰任务,即在词的四个方位上随机出现一个“十”,被试在测验的同时要监测“十”是否出现在目标方位上,并统计一定时间段内目标“十”字出现的次数。结果表明,在再认判断任务中,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编码干扰导致随后记忆成绩显著减少,而提取干扰对记忆成绩的影响较小。而与之相反,在词汇决策任务中,编码干扰对测验中获得的启动效应(即新旧词反应时差异)没有产生影响,但提取干扰显著破坏了启动效应。同时在 ERP结果上也发现了类似效应,即编码干扰破坏了外显测验中获得的P600新旧效应(以往研究中确认为外显记忆神经关联,Eimer,Gosling,Nicholas,&Kiss,2011),但提取干扰对P600新旧效应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相反,编码干扰对内隐测验中的 N400效应(以往研究中确认为内隐记忆神经关联,Boehm,Klostermann,&Paller,2006;Lucas,Taylor,Henson,&Paller,2012)没有产生影响,而提取干扰却显著破坏了这一效应。这些结果表明,与编码干扰类似,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与外显记忆对提取干扰的免疫性不同,内隐记忆容易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

然而,已有研究认为内隐记忆反映的是自动的加工过程,应该不会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并且这一假定也获得了少数实验证据的支持(Clarke &Butler,2008;Lozito &Mulligan,2010;Prull,Lawless,Marshall,&Sherman,2016)。Clarke和Butler(2008)采用“学习−测验”范式,在编码阶段让被试大声读词,然后进行词干补笔(间接测验)或线索回忆(直接测验),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同时进行一个听觉呈现的音节判断任务。结果表明,提取干扰导致线索回忆成绩明显下降,但没有减少词干补笔测验中的启动效应。Lozito和Mulligan(2010)采用类似的范式,也发现听觉呈现的干扰任务没有减少知觉识别测验、词干补笔测验以及类别范例产生测验等的启动效应。但线索回忆测验的成绩在提取干扰下明显减少,即提取干扰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减少了外显记忆。

为何同样的问题,却有着不一样的答案呢?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曾表明,提取干扰虽然不会减少再认测验的成绩,但却会轻微减少基于回忆的测验成绩,因为这些测验需要更多注意资源的参与(Lozito &Mulligan,2006)。因此上述研究的矛盾结果就集中在内隐记忆方面。提取干扰是否会破坏内隐记忆效应?如果会,这种破坏是如何实现的?这引起了我们对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关系的进一步探讨。由于前述研究在实验范式和记忆任务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无法直接比较。但综合来看,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干扰任务,在孟迎芳和郭春彦(2007,2009)研究中,干扰任务要求被试探查目标刺激,并统计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次数。我们认为,这类任务需要占用更多工作记忆资源,可能是破坏内隐记忆的原因之一。而其它实验中干扰任务较多为即时的反应任务,如奇偶判断,相比较而言,任务会更为简单,且不长时占用记忆资源,因而不会对启动效应产生影响。其次,两类研究采用的测量指标也存在着差异。Clarke和Butler(2008)和Lozito和Mulligan(2010)实验中均采用正确率作为测量指标,同时记忆提取时刺激呈现的时间也较长。但孟迎芳和郭春彦(2007,2009)实验主要关注新旧词反应时的差异及其在干扰下的变化,并且刺激呈现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正确率和反应时均是常用的行为指标,但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与正确率相比,反应时的敏感性更高,因此可能对提取干扰的反应更为敏感。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内隐记忆提取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本文中我们将修改孟迎芳等人的实验范式,采用即时反应的奇偶判断干扰任务,同时分析内隐记忆测验中新旧词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差异,及其在干扰下的变化,以确认提取干扰是否会破坏内隐记忆(实验 1)?如果会,实验 2将进一步探究这种干扰效应可能的产生机制。孟迎芳和郭春彦(2007)曾提出,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可能来源于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根据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内隐记忆反映的是一个知觉表征系统的操作,如果干扰刺激与词刺激同时视觉呈现可能产生对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从而减弱它所支持的启动效应。按照这一解释,如果干扰刺激与词刺激不同时呈现,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将减少,那么内隐记忆受到的影响应该会减少或消失。但如果干扰效应不只是源于知觉表征的竞争,任何双任务操作引起的对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都可能对内隐记忆提取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即使干扰刺激与词刺激不同时呈现,内隐记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实验2将通过设置双任务刺激呈现的顺序,即干扰刺激在记忆项目之前或之后呈现,以检验上述假设。而实验3将采用同样的实验设置,验证外显记忆对提取干扰的免疫性,为内隐与外显记忆的分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2 实验1 提取阶段的即时干扰是否会破坏内隐记忆?

实验1主要采用相对容易的即时反应干扰任务,确认提取干扰下是否会减少词汇判断(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即新旧词反应时及正确率上的差异)。同时以往研究表明,对干扰任务的反应时代价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记忆提取的加工机制(Craik et al.,1996;Lozito &Mulligan,2010)。例如在外显记忆研究中发现,虽然提取干扰不会减少记忆成绩,但这种相对免疫性伴随着干扰任务反应时的显著延长,且这种反应时代价从自由回忆到线索回忆到再认不断减少。由此提出,有意识的提取加工在某种意义上是强制性的,但它们的执行需要大量的资源,因此将这种代价转移至二级任务的判断反应上。基于此,我们也将分析二级任务的干扰代价,包括:(1)总体干扰代价(globe secondary task costs),即双任务下的反应时是否普遍长于单任务,以反映认知资源在双任务下的分配状况;(2)特殊干扰代价(specific secondary task costs),即双任务下新旧词对应的干扰任务反应时代价是否存在差异。由于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所有刺激的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干扰代价在新旧刺激之间的差异将反映干扰与内隐记忆提取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与前人研究类似(孟迎芳,郭春彦,2007,2009),本研究在学习阶段也设置了不同的加工水平。以往研究一般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较不容易受到学习阶段加工水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检验内隐和外显记忆功能性分离的主要变量之一(Alipour,Aerab-Sheybani,&Akhondy,2012;Mahdavian,&Kormi-Nouri,2008),因此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加工水平与提取干扰之间的关系。

2.1 方法

2.1.1 被试

共 35名大学生被试(男生 18人,女生 17人),平均年龄 18.8岁。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实验结束后付给被试一定报酬。3名被试因其平均反应时过长,超出了3个标准差而被删除,最终32名被试数据进入分析。

2.1.2 材料

记忆材料:低频双字词180个,选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词频为 2.3~12.2/百万,平均词频为 3.654/百万。将双字词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个词,各组在笔画数没有差异[

F

(1,5)=1.30,

p

>0.05]。同时请30名没有参与该实验的心理系学生对每组材料的效价(正性-负性)、具体性(具体-抽象)进行 7点量表评估,结果表明,各组在效价和具体性上也都不存在差异[

F

(1,5)=2.13,

p

>0.05;

F

(1,5)=1.67,

p

>0.05]。

将6组词随机分成两种条件:无干扰和提取干扰条件,每种条件下3组词,1组作为学习阶段的浅加工词,一半红色呈现,一半蓝色呈现;1组作为学习阶段的深加工词,均以白色呈现在黑色屏幕上;剩余1组作为测验阶段的新词,其中一半与浅加工旧词混合呈现,一半与深加工旧词混合呈现,测验阶段的双字词都以白色呈现。另外,通过将所有选取的低频双字词前后两个字拆开随机组合形成假词,去除音或义上可能存在的组合,选取其中60个假词,分成 4组,分别与无干扰和提取干扰条件下深、浅加工旧词混合呈现。此外每个学习阶段开始和结束都另外选取2个双字词作为填充词,不计入分析。所有双字词均为60号黑体呈现。

干扰材料:1~8的整数,均以白色60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呈现。

2.1.3 实验程序

采用Presentation 0.71软件编制实验程序。被试在隔音室内的实验椅上完成个别施测,显示器背景为黑色,距离被试80cm。

实验包括无干扰和提取干扰条件,其中无干扰条件包括以下5个阶段:

(1)学习阶段:分组呈现浅加工和深加工各 30个双字词。要求被试对浅加工词进行颜色判断,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对深加工词进行主观愉快判断,愉快按F键,不愉快按J键。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刺激间间隔(ISI)为1400~1800ms。两组的呈现顺序在被试间平衡。

(2)分心作业阶段:倒减7运算任务,即屏幕中央呈现一个3位数数字,要求被试进行1分钟的倒减7运算,并出声报告运算结果。

(3)单独的奇/偶判断任务:屏幕中央依次随机呈现 15个 1~8的整数,要求被试进行奇/偶判断,奇数按J键,偶数按L键。每个数字呈现800ms,ISI为1400~1800ms。该任务在无干扰条件下作为分心作业的一部分,防止被试在学习−测验间进行复述。

(4)词汇判断阶段:30个深或浅加工旧词分别与15个新词、30个假词混合随机呈现,要求被试进行真/假词判断,真词按S键,假词按F键。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 800ms,刺激间间隔(ISI)为1400~1800ms。深浅加工的呈现顺序与学习阶段一致,以保证两组旧词的学习-测验间隔时间相等。

(5)单独的奇/偶判断任务:同(3),两次的判断成绩将作为干扰任务的基线,与双任务中的干扰任务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总体干扰代价。

提取干扰条件与无干扰的区别只在第四阶段,即双字词与一个1~8的随机整数同时上下呈现,数字呈现于词的上方,二者之间间隔 2cm(见图1),要求被试用左手按 S/F键对双字词进行词汇判断,右手按J/L键对数字进行奇/偶判断。实验前告知被试两个任务同等重要,在刺激出现后对两个任务都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按键反应。提取干扰与无干扰条件顺序在被试间平衡,每种条件之间休息 5分钟。正式实验前让被试练习,练习的项目不计入统计分析。

图1 提取干扰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流程图

2.1.4 数据分析

词汇判断任务中主要分析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及正确判断的反应时,二级任务主要分析反应时上的干扰代价,包括总体干扰代价:以双任务下的奇偶判断反应时与基线之间的差异来表示;特殊干扰代价:以双任务下新旧词对应的奇偶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来表示。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

2.2 结果分析

2.2.1 词汇判断结果分析

词汇判断任务中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

表1 词汇判断任务中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此外,由于同时干扰条件下词汇判断与奇偶判断任务是同时进行,虽然告知被试两个任务同等重要,但不排除被试存在着一定的反应偏向,而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的影响是否会源于这种反应偏向呢?为此,我们根据每个被试对两个任务的判断反应顺序区分出不同反应偏向的被试,其中 25名被试优先进行数字判断任务,5名被试优先进行词汇判断任务,2名被试无明显偏向,可见被试的反应偏向较为一致。对数字判断优先和词汇判断优先的被试数据分别进行上述的统计分析,其结果与总体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反应偏向并不是引起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原因所在。

2.2.2 二级任务干扰代价分析

将双任务下的奇偶判断反应时分别与基线(单一任务:543ms)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表明,双任务下的奇偶判断反应时都要明显长于基线[

p

s <0.001],即表现出明显的总体干扰代价。随后我们计算了与新或旧词配对的二级任务干扰代价(各种条件下的平均差值见表2),并对其进行了伴随词类型(旧词vs新词)×伴随词加工水平(深vs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干扰代价是否存在着新旧词之间的差异,即是否存在特殊干扰代价。结果没有发现任何主效应或交互作用[

p

s >0.05],即不存在特殊干扰代价。

表2 内隐记忆实验中不同条件下的二级任务干扰代价

综上所述,在无干扰条件下,不论反应时还是正确率都发现明显的启动效应,而在干扰条件下,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明显延长,正确率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反应时还是正确率,在提取干扰下都没有发现启动效应,主要为旧词的词汇判断在干扰下有着更大的反应时延长量,但在二级任务上只发现明显的总体干扰代价,不存在特殊干扰代价,即新、旧词对干扰任务的影响是一致的。

3 实验2 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机制

实验1再次验证了内隐记忆中存在提取干扰效应,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在一些情况下,提取干扰是会破坏内隐记忆的,那么如何解释这一提取干扰效应呢?实验1发现,干扰效应主要表现为提取干扰下旧项目在反应时上的代价要明显多于新项目。以往研究已表明,启动效应主要源于对旧词的反应加工产生了易化加工效应,因此该结果说明提取干扰可能会削减旧项目的知觉易化加工效应。这似乎与孟迎芳和郭春彦(2007)曾提出的知觉表征系统竞争假说是吻合的。该假说认为,内隐记忆反映的是一个知觉表征系统的操作,而干扰刺激与词刺激同时呈现,被试需要对两种刺激同时进行知觉加工,从而产生对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减少了旧项目的知觉易化加工。孟迎芳和郭春彦(2009)研究中的ERP数据也表明,提取干扰下没有发现新旧项目在N400上的差异,为这一解释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基于该假说,我们可以推测,如果两种刺激先后呈现,不存在知觉加工的相互干扰,启动效应应该就不会被提取干扰所影响。因此实验2中我们拟操纵双任务刺激呈现的顺序(前或后),考察知觉表征加工的竞争是否是产生内隐记忆中提取干扰效应的根源所在。如前言所述,如果干扰效应不只是源于知觉表征的竞争,任何双任务操作引起的对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都可能对内隐记忆提取产生影响的话,那么不论干扰刺激在记忆项目之前还是之后呈现,只要被试需要进行双任务操作,内隐记忆提取都会受到影响。

3.1 方法

3.1.1 被试

共 56名大学生被试(男生 27人,女生 29人),平均年龄 19.5岁。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此前未参加过实验1及相关实验。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前干扰组 29人,后干扰组 27人。实验结束后付给被试一定报酬。

3.1.2 材料

同实验1。

3.1.3 实验程序

同实验 1,不同之处在于干扰条件下的第四阶段中,词与数字呈现的时间不同步,前干扰组中数字先于词呈现,后干扰组中数字在词呈现完毕后呈现。为了保证两项任务在知觉表征阶段不重叠,且与实验1的词汇判断任务相同,数字和词的呈现时间均为800ms,二者中间没有间隔。测验阶段的实验流程见图2。

图2 前、后干扰下的内隐测验流程图

3.2 结果

3.2.1 前干扰结果分析

词汇判断任务在前干扰条件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3。

表3 词汇判断任务在前干扰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与前一实验相同,我们也进行了二级任务的干扰代价(见表2)分析。配对t检验表明前干扰条件下的奇偶判断反应时都要明显长于基线(基线:542ms),表现出总体干扰代价,但对不同条件下的二级任务反应时代价进行的伴随词类型(旧词 vs新词)×伴随词加工水平(深 vs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没有发现任何主效应或交互作用[

p

s >0.05],即没有发现特殊干扰代价。

3.2.2 后干扰结果分析

词汇判断任务中后干扰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4。

表4 词汇判断任务在后干扰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对二级任务的反应时代价(见表2)分析发现,后干扰条件下的奇偶判断反应时都要明显长于基线(干扰基线:523ms),表现出总体干扰代价。但对不同条件下的二级任务反应时代价进行的伴随词类型(旧词vs新词)×伴随词加工水平(深vs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没有发现任何主效应或交互作用[

p

s >0.05],即没有发现特殊干扰代价。

综上,与实验1结果类似,实验2在无干扰条件下都发现了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启动效应,但在前或后干扰作用下,启动效应,尤其是深加工词的启动效应都减少或者消失了,主要为旧词的词汇判断在干扰下有着更大的反应时延长量。与实验1类似,实验 2也没有发现二级任务的特殊干扰代价,表明新、旧词对干扰任务的影响是一致的。

3.2.3 同时、前、后干扰下的启动效应比较分析

表5 同时、前、后干扰下反应时的启动效应量(ms)

4 实验3 提取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前期研究(孟迎芳,郭春彦,2007,2009)采用延时干扰反应任务,发现提取干扰会破坏内隐记忆效应,但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小。为了与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实验3将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将词汇判断改为新/旧再认测验,探讨即时的提取干扰对外显记忆成绩的影响。采用新/旧再认测验的另一个理由是它与词汇判断测验类似,都有着严格的指导语,行为目标明确,反应选择有限,因此被试在如何完成任务上没有太多的自由,从而我们可以预测在两个测验任务中,被试的反应策略、动机状态以及其它因素都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不同的结果主要是源于不同任务在提取意识上的差别。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实验 3预测,提取干扰不会减少再认测验的成绩,为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4.1 方法

4.1.1 被试

共 30名大学生被试(男生 18人,女生 12人),平均年龄 18.6岁。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实验结束后付给被试一定报酬。

4.1.2 材料

记忆材料:低频双字词180个,均未用于实验1,各组笔画数在 8~33之间,同时保证各组在笔画数上趋于一致[

F

(1,5)=0.98,

p

=0.43],除外显记忆实验中没有假词外,其余设置同实验1。

干扰材料:同实验1。

4.1.3 实验程序

同实验 1,不同之处在于第四阶段为再认判断阶段,30个深或浅加工旧词分别与15个新词混合随机呈现,要求被试进行新/旧判断,旧词按 S键,新词按F键。

4.2 结果

4.2.1 再认判断的结果分析

再认判断任务中各种条件下的新旧词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6。

表6 再认判断任务中各种条件下的新旧词反应时和正确率

同实验1中的考虑,我们进一步区分了被试的反应偏向。结果发现,20名被试先判断数字,2名被试先判断词汇,8名被试无明显偏向。将20名先判断数字的被试和8名无明显偏向的被试单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之间的差异情况也与先前结果完全一致。

4.2.2 二级任务干扰代价分析

表7 外显记忆实验中的二级任务干扰代价

综上所述,提取干扰不会减少外显记忆的再认成绩,但会表现出一定的干扰代价,这种代价主要体现为深加工条件下的干扰代价要明显多于浅加工。

5 综合讨论

本研究通过双任务范式,在记忆提取阶段设置干扰任务,发现不论干扰刺激与记忆刺激同时呈现还是先后呈现,提取干扰都会减少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且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提取干扰下旧词产生了更大的判断反应时代价,从而减弱了旧词的易化加工效应。但新旧词的不同提取状态对干扰任务产生的影响却是一致的。而与内隐记忆相比,提取干扰不会减少外显记忆的成绩,但干扰任务的反应时代价会受到深浅加工水平的影响,深加工提取下的干扰任务反应时代价要明显多于浅加工提取。

与前期研究结果(孟迎芳,郭春彦,2007,2009)类似,我们发现,提取阶段的干扰,即使采用的是相对容易的即时反应干扰任务(奇偶判断),也会减少甚至破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表现出内隐记忆上的提取干扰效应。相比之下,提取干扰则几乎不会影响再认记忆的成绩,即外显记忆上表现出对提取干扰的“免疫性”。

虽然我们通过实验再次验证了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但如前言所述,也有研究与我们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Clarke et al.,2008;Lozito &Mulligan,2010;Prull et al.,2016)。如 Prull等(2016)研究中采用类别−范例产生任务作为内隐测验,在提取中设置有无干扰两类条件,发现不论干扰任务基于知觉加工(词的音节判断)还是语义加工(词的抽象/具体判断),均不影响内隐测验正确率上的启动效应,即内隐记忆不存在提取干扰效应。但我们也发现,在Prull等(2016)的研究中,虽然分析所有被试的数据时没有发现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但根据事后反馈问卷的结果,将被试按照对学习−测验间关联的意识程度划分为三类,即未意识到学习和测验间关联的“测验−无意识”、意识到两阶段关联,但未采用意识提取策略的“测验−意识”以及既意识到两阶段关联,且采用意识提取策略的“有意识”被试。随后单独对“测验−无意识”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却发现语义干扰下正确率的启动效应明显低于无干扰条件,即语义干扰下获得了“无意识提取(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这是否意味着被试的提取意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护着记忆提取加工,使之不易受到外在干扰的影响?不少证据显示,有意识的提取加工不易受到干扰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双任务范式,发现在提取过程中的干扰并不会降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测验的成绩(Craik et al.,1996;Naveh-Benjamin et al.,2000b;Guez &Naveh-Benjamin,2006,2013),并且这种现象不会受到双任务认知资源调节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者进行双任务指导语的控制,即是向被试强调记忆任务还是干扰任务,发现在编码阶段的指导语设置对随后的记忆行为表现产生较大影响,强调记忆任务提高随后记忆成绩,强调干扰任务则减少记忆成绩。但在提取阶段进行的指导语控制对记忆成绩没有产生影响(Craik et al.,1996)。还有研究通过增加干扰任务或记忆任务的难度来调节认知资源,但发现不论是增加干扰任务的难度,还是记忆任务的难度,提取干扰对记忆的行为表现几乎都没有产生影响(Naveh-Benjamin,Craik,Perretta,&Tonev,2000a)。基于此,研究者认为,有意识的提取加工在某些意义上是强制性的,或是受保护的,其操作几乎不需要注意控制,因此即使当注意大部分转向二级任务时,提取加工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而本文的实验3在再认测验上再次重复出类似的结果,即外显记忆的再认正确率并未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这些结果都反映了提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护着记忆提取加工,使之不易受到外在干扰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尽管传统的观点认为,无意识的内隐记忆提取是无需占用心理资源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不受干扰的影响(Burden &Mitchell,2005)。但近期有研究质疑了上述观点,发现无意识提取加工也会受到认知资源的调节(Martens &Kiefer,2009;Kiefer &Martens,2010)。例如,Martens和Kiefer(2009)通过在掩蔽语义启动任务前增设一个简单(判断单词中是否包括大写字母)或困难(判断单词的首或尾是否为开放型的字母)的任务,发现在执行困难任务后的语义启动效应被显著削弱了。Martens等认为,困难任务相较于简单任务所占用的认知资源更多,因而语义启动任务所获的认知资源减少从而削弱了启动效应。可见,无意识提取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受到注意控制的调节。而在没有发现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那些研究中,提取多采用产生式的内隐记忆任务,如补笔测验、范例产生任务等。曾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词汇判断任务,产生式提取由于刺激呈现时间相对较长,更容易混入外显记忆成分(MacLeod,2008;Sheldon&Moscovitch,2010)。因此在那些研究中,有可能源于提取意识的保护,从而没有发现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而本研究采用的词汇判断测验能最小化外显提取的可能性。已有研究曾表明,词汇判断要求一个快速的,且无产生性的反应,被试可以不带外显提取地进行这个任务。即使被试觉察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许多词是在学习列中的,一个外显提取策略也不会有助于在快速词/非词决策中的行为(Fleck,Berch,Shera,&Starkowski,2001)。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无意识的提取加工会受到认知资源的调节。但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存在着加工水平效应,由于以往研究一般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较不容易受到学习阶段加工水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检验内隐和外显记忆功能性分离的主要变量之一(Alipour et al.,2012;Mahdavian&Kormi-Nouri,2008)。加工水平效应是否意味着本研究中的内隐测验也混入了外显记忆的成分呢?我们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事实上,近来研究也在一些实验中发现内隐测验的加工水平效应,可见加工水平效应并非是区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可靠指标(陈寒,张奇,周仁来,2001;Trofimovic &Gatbonton,2006)。为了更好地探讨提取干扰对无意识提取加工所产生的影响,今后研究可参照Prull等(2016)引入事后问卷的方式,进一步区分不同的意识成分,以获得更为“纯净”的无意识提取加工。

综上,我们认为,内隐记忆提取是会受到认知资源的调节,因此表现出提取干扰效应。那么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是源于一般的认知资源竞争,还是源于特殊的,如前人研究中所得出的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呢?如前所述,已有研究者曾提出,内隐记忆反映的是一个知觉表征系统的操作,而干扰刺激和记忆刺激同时呈现会造成对该系统的竞争,从而减弱它所支持的启动效应(孟迎芳,郭春彦,2007)。按照这一解释,如果干扰刺激与词汇刺激不同时呈现,减少知觉表征系统的竞争,内隐记忆受到的影响应该会减少或消失。但实验2的结果表明,不论干扰刺激是在词汇刺激之前还是之后呈现,提取干扰都会减少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并且实验1和实验 2的组间分析结果表明,前后干扰对启动效应的影响与同时干扰是类似的。可见,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并不是源于知觉表征的竞争。虽然前、后干扰实验中,双任务的刺激在呈现上没有重叠,不存在知觉表征加工的竞争,但实质上是反映了词汇判断与奇偶判断的任务转换过程。任务转换(task switching)指在工作记忆中竞争同一认知资源的两项或多项不同任务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被试执行转换任务比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转换任务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亏损被称为“转换代价(switch cost)”(Monsell,2003;Jost,Mayr,&Rösler,2008;Gajewski &Falkenstein,2011)。这与实验2中观察到双任务在干扰条件下的代价是一致的。已有研究在探讨转换代价的本质问题时提出,转换代价包括:(1)前项任务的惯性激活与当前任务竞争资源;(2)对后项任务的预先准备与当前任务竞争资源;(3)剩余成分(Monsell &Mizon,2006;Philipp,Jolicoeur,Falkenstein,&Koch,2007;Millington,Poljac,&Yeung,2013)。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推论,在前干扰实验中,奇偶判断任务的惯性激活与词汇测验竞争同一认知资源,从而消减了词汇测验中的启动效应;而在后干扰实验中,虽然词汇测验任务的执行先于干扰任务,但研究表明在任务转换中,特别是在已告知转换顺序的前提下,被试在识别、加工当前任务时会自动为即将到来的任务作准备(Nicholson,Karayanidis,Poboka,Heathcote,&Michie,2005;Jost et al.,2008;Gajewski&Falkenstein,2011;孙天义,徐远理,郭春彦,2011),而这种提前的准备需要预支出一部分加工资源,因此对奇偶判断任务的预先准备也会与词汇测验竞争资源,从而消减了词汇测验中的启动效应。可见,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是源于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因此任何能够产生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设置都可能会削减甚至破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当然这一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通过设置其它可调节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如双任务指导语、任务难度等来加以证实。

Alipour,A.,Aerab-Sheybani,K.,&Akhondy,N.(2012).Effects of handedness and depth of processing on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32

,29–33.Anderson,N.D.,Craik,F.I.M.,&Naveh-Benjamin,M.(1998).The attentional demands of encoding and retrieval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I.Evidence from divided attention costs.

Psychology &Aging,13

(3),405–423.Baddeley,A.,Lewis,V.,Eldridge,M.,&Thomson,N.(1984).Attention and retrieval from long-term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13

(4),518–540.Boehm,S.G.,Klostermann,E.C.,&Paller,K.A.(2006).Neural correlates of perceptual contributions to nondeclarative memory for faces.

NeuroImage,30

(3),1021–1029.Burden,M.J.,&Mitchell,D.B.(2005).Implicit memory development in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Conceptual priming deficit?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8

(3),779–807.Chen,H.,Zhang,Q.,&Zhou,R.L.(2001).A study of how different processing levels of processing types influence implicit memory.

Psychological Science,24

(1),63–66.[陈寒,张奇,周仁来.(2001).不同加工类型的不同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的研究.

心理科学,24

(1),63–66.]Clarke,A.J.B.,&Butler,L.T.(2008).Dissociating word stem completion and cued recall as a function of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

Memory,16

(7),763–772.Clarys,D.,Isingrini,M.,&Haerty,A.(2000).Effects of attentional load and ageing on word-stem and word-fragment implicit memory tasks.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12

(3),395–412.Craik,F.I.M.,Govoni,R.,Naveh-Benjamin,M.,&Anderson,N.D.(1996).The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 human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25

(2),159–180.Eimer,M.,Gosling,A.,Nicholas,S.,&Kiss,M.(2011).The n170 component and its links to configural face processing:A rapid neural adaptation study.

Brain Research,1376

,76–87.Fleck,D.E.,Berch,D.B.,Shera,R.K.,&Starkowski,S.M.(2001).Directed forgetting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The role of encoding and retrieval mechanisms.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51

,207–221.Gajewski,P.D.,&Falkenstein,M.(2011).Diversity of the p3 in the task-switching paradigm.

Brain Research,1411

,87–97.Guez,J.,&Naveh-Benjamin,M.(2006).Divided attention at encoding and retrieval for once- and thrice-presented items:A micro-level analysis of attentional costs.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18

(6),874–898.Guez,J.,&Naveh-Benjamin,M.(2013).The asymmetrical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A different view based on 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episodic register.

PLoS One,8

(9),e74447.Jost,K.,Mayr,U.,&Rösler,F.(2008).Is task switching nothing but cue priming? Evidence from ERPs.

Cognitive 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8

(1),74–84.Kiefer,M.,&Martens,U.(2010).Attentional sensitization of unconscious cognition:Task sets modulate subsequent masked semantic 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39

(3),464–489.Lozito,J.P.,&Mulligan,N.W.(2006).Exploring the role of attention during memory retrieval:Effects of semantic encoding and divided attention.

Memory &Cognition,34

(5),986–998.Lozito,J.P.,&Mulligan,N.W.(2010).Exploring the role of attention during implicit memory retrieval.

Journal of Memory &Language,63

(3),387–399.Lucas,H.D.,Taylor,J.R.,Henson,R.N.,&Paller,K.A.(2012).Many roads lead to recognition: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familiarity derived from short-term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

Neuropsychologia,50

(13),3041–3052.MacLeod,C.M.(2008).Implicit memory tests:Techniques for reducing conscious intrusion.In J.Dunlosky &R.A.Bjork(Eds.),

Handbook of metamemory and memory

(pp.245–263).New York,NY,US:Psychology Press.Mahdavian,A.,&Kormi-Nouri,R.(2008).Effects of attention and levels of processing 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function with interesting and uninteresting task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8

(6),1055–1060.Martens,U.,&Kiefer,M.(2009).Specifying attentional top-down influences on subsequent unconscious semantic processing.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5

,56–68.Meng,Y.F.,&Guo,C.Y.(2007).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interference at encoding or retrieval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9

(4),579–588.[孟迎芳,郭春彦.(2007).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非对称性影响.

心理学报,39

(4),579–588.]Meng,Y.F.,&Guo,C.Y.(2009).The Asym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1

(8),694–705.[孟迎芳,郭春彦.(2009).内隐与外显记忆的编码与提取非对称性关系.

心理学报,41

(8),694–705.]Millington,R.S.,Poljac,E.,&Yeung,N.(2013).Between-task competition for intentions and ac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66

(8),1504–1516.Monsell,S.(2003).Task switc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7

(3),134–140.Monsell,S.,&Mizon,G.A.(2006).Can the task-cuing paradigm measure an endogenous task-set reconfigur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Performance,32

(3),493–516.Mulligan,N.W.(1998).The role of attention during encoding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Cognition,24

(1),27–47.Naveh-Benjamin,M.,Craik,F.I.M.,Perretta,J.G.,&Tonev,S.T.(2000a).The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The resiliency of retrieval process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3

(3),609–625.Naveh-Benjamin,M.,Craik,F.I.M.,Gavrilescu,D.,&Anderson,N.D.(2000b).Asymmetry betwee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Evidence from divided attention and a calibration analysis.

Memory &Cognition,28

(6),965–976.Nicholson,R.,Karayanidis,F.,Poboka,D.,Heathcote,A.,&Michie,P.T.(2005).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anticipatory task-switching processes.

Psychophysiology,42

(5),540–554.Philipp,A.M.,Jolicoeur,P.,Falkenstein,M.,&Koch,I.(2007).Response selection and response execution in task switching:Evidence from a go-signal paradig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Cognition,33

(6),1062–1075.Prull,M.W.,Lawless,C.,Marshall,H.M.,&Sherman,A.T.(2016).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 o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7

,5.Sheldon,S.A.M.,&Moscovitch,M.(2010).Recollectiv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for implicit memory tasks.

Memory,18

(7),681–697.Sun,T.Y.,Xu,Y.L.,&Guo,C.Y.(2011).Functional mechanism of multiple cerebral cortices on task switching:An ERP study.

Scientia Sinica Vitae,41

(11),1121–1133.[孙天义,许远理,郭春彦.(2011).任务转换的多脑区作用机制:来自 ERP的证据.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41

(11),1121–1133.]Trofimovich,P.,&Gatbonton,E.(2006).Repetition and focus on form in processing L2 Spanish words:Implications for pronunciation instruc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90

(4),519–535.

猜你喜欢
正确率测验代价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近视认知的影响
幸灾乐祸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生意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生意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