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教育引入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和对策

2017-03-09 12:34胡婧婷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观法治

胡婧婷

(川北医学院, 成都637100)

高校人文教育引入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和对策

胡婧婷

(川北医学院, 成都63710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重视伦理、群体、习俗、义务为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观,由此出发将其中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契合的内容进行提炼,阐示将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关于法律及传统文化培养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传统法律文化; 健康人格; 人文教育

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背景的课程教育,能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法治人文素养,学会以更宽广的视域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进而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教育内容,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融会贯通,让大学生在抓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国内高校传统法律文化教育现状

从目前国内大多数非政法院校或非法律专业的现状看,涉及法治教育部分,多是注重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成单纯法律知识的讲授,许多教师讲授法律基础的时间仅为十几个学时。通常为赶教学进度,教师往往只注重法律的局部知识点,例如结合案例讲法条,忽略法理和系统化阐释,学生很难掌握真要。

部分高校虽意识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这类课程中尚无专门针对法律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而将传统法律文化与高校人文教育或者法治教育进行结合的课程更少。从全国范围看,当前高校人文的发展落后于科学的发展,关于人文的研究落后于相关科学的研究。各大学院校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而言,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方面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这种只注重科学技术培养,人文教育不到位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传统法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契合点

中国古代法律经历了从汉时“以经注律”至魏晋南北朝的“引礼入律”,再到唐朝法律儒家化形成的漫长演进历史,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法律也自然围绕这种价值观展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间有着承继性和共通性,在传统文明中它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今它正以某种新的形式延续和发扬,在现代法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一) 礼法并用

中国传统社会以民间生活习俗为基础,以礼治为主导。在宗族观念深厚的乡土社会中维持礼这种传统的更为普遍。古时“法”的内涵同现代生活中的“法”截然不同,它被作为“刑”的含义广泛使用。这里的“礼”,即儒家伦理精神。古代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亲亲尊尊等伦理观念渗透进当时社会的骨血之中,上至政治、军事、农业、文化,下至百姓衣食住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各安本分。礼法结合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奠定了伦理化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认为必要的秩序性是维护社会发展重要保障,尤其强调公民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各尽其责,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因此,强调规范意识的传统法律文化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底蕴,可以为解决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视角。

(二) 德主刑辅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极为注重道德和法律这两种社会规则。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出礼则入刑”。道德规范是此中关键,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对社会进行着全面的调节和控制。法律作为道德的补充和实现方式,即所谓“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这也始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漫长的宗法社会里,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的是法律关系的道德化, 法治的儒家化。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甚至是礼的具体规范, 被直接写入法典, 与法律融合为一, 正是因为儒家伦理观念深深渗入法律之中, 才使伦理法未能走向独立法, 最后走上一条“德主刑辅”、法律道德化的德治主义道路。在将这一传统法律思想转化到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道德应当与法律高度结合,只有法律化的道德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理解。

(三) 重义轻利

“义”本身具有正当的意思,基本含义是公正合宜,坚守道理和原则。公正是法律的生命,也是法律的基础和准则。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均以伦理道德为第一要义,人们在价值论上普遍信奉重义轻利。有古代先哲认为对“利”的追求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强调二者冲突时,应当“义以为上”,对“义”的维护应当高于对“利”的追求。这一价值观体现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公正、正义的追求以及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倾向,要求人们用“正当合宜”来约束自己的逐利之心,否则会引起冲突, 对社会安宁造成不良影响。这种义利观中的有益成分对我国当前建设法治校园,培养大学生优良品格具有健康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将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 知识传授与文化学习应当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及相关法条法规的讲解应当与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价值观进行结合,实现法学专业内容教学和传统文化培养的融合。要恰当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中的各类法律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精神相统一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形成更全面、深刻的认知。

(二) 法治教育与道德培养应当有机结合

将传统法律文化引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时,要重点突出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促进作用,法律不能脱离道德而孤立存在,反之亦然,从而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片面追求法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法治理念,养成守法意识,坚决与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 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角度相结合

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处于独立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批判性思维能力强,主观能动性大,因此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角度身临其境去思考,与古人圣贤交流,考虑他们当时提出种种法律观念和设想的情景,再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切忌脱离当前所处的现实环境作简单的回顾式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代教育目标的培养模式。

(四) 学习传统法律文化与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并重

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引入高校人文教育,应当加强大学生关于法律知识及其背景的学习,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传统法虽有儒家化法律的外在,但拥有法律的核心和根本。应当将传统法律文化中与法治理念相通的核心内容有机串连起来,使大学生们在深入学习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能够从内心坚定依法治国的理念。

(五) 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培养健康人格并重

法律文化不仅能传承法律知识, 还能教化人民, 即人民创造了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又塑造了人民[2]。正因如此,法律文化之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真才实学的年青一代,使大学生具备坚韧的品性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人格修养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教学实践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非营利性社团等真切地体验社会问题,感受民众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明晰自身的专业定位和服务群体,正确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为形成健康人格提供真实有效的社会参照。

[1] 陈雪云.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2010(12):60.

[2] 班秀萍,高飞.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3):32.

2017-03-10

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项目编号:CBY11-B-QN05)的研究成果

胡婧婷(1984-),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学,电话:13871244376。

G641

A

1671-4733(2017)03-0086-02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文绍兴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人文社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