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7-03-09 12:34徐倩倩施璐敏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社团育人

徐倩倩,施璐敏

(丽水学院商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育人机制研究

徐倩倩,施璐敏

(丽水学院商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现有组织中最具活力的代表之一,也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在衔接第一、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新形式下,如何减少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冲突、有效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让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和实现,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综合型人才的深化培养,真正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冲突; 融合; 学生社团; 育人功能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有机整体。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与第一课堂存在着矛盾冲突。高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使之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则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有效衔接第一、第二课堂的重要因素,在两者之间构架起一座互通、互助、互补的桥梁[1]。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矛盾

第一课堂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则为第二课堂。安排好第二课堂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第一课堂建设,忽视第二课堂建设,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一)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时间上的矛盾

第一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时间投入和课程安排上一直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在第一课堂的学习压力和课业压力之下,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重视第二课堂的程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中时期过重的强调分数和成绩导致学生在大学时期也担心在第二课堂参与中会分散学习的精力。

(二) 教学资源在两种课堂上分配不均

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在师资配备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比第二课堂有绝对的优势,这样也导致了两者共存时的矛盾和冲突。在师资配备上,教师队伍历来注重课堂的教学成效和自身的科研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们投入第二课堂的精力与时间;且第二课堂的活动需总体统筹、科学计划、专业指导、全程参与和师生互助,大部分的师资力量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在硬件设施方面,第一课堂在教室配置、多媒体应用、纸质电子书刊、文体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已相对成熟,而第二课堂的资源相对缺乏,硬件设施建设少,在活动开展方面无法与第一课堂相比拟。

(三) 两种课堂在评价标准上的差异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不同。第一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追求学业上的进步;而第二课堂的活动没有可测量、定量的标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缺少直接的成就和肯定,这样导致第二课堂的活动仅仅是“面子工程”或者“流于形式”,无法体现真正的育人作用。

二、两大课堂共同育人的原则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广大的学生团体中有着广泛的涉及面和极大的影响力。作为学生组织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必须处理好第一课堂的关系。

(一) 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基本方向

高校是新时期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要部分。随着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学风教风建设和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社团凸显了自身自发性强、覆盖面广、发展力快的特点,为配合高校育人的目标,学生社团在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借助第一课堂的管理机制,并运用到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中来,构建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新型社团发展模式。

(二) 以“协调发展,育人为先”为重要内容

高校目前在社团管理、指导和监督上的队伍主要来自团委,少有专业的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因此社团的育人功能的主要力量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社团及其育人功能要进一步促进和发展,需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联合协同,转化一部分的第一课堂的专任教师、培训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并聘请专业社团指导,协调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并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力量增加多元化教学形式。

(三) 以“狠抓落实,科学规划”为主要思路

第一课堂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主要教学阵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续和扩充,巩固、拓展和提升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高校社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开展配合第一课堂活动和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科学谋划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社团活动的组织中,以落细、落小、落实、落地为活动准则,坚持以上原则,狠抓落实。

(四) 以“着眼全局,共同发展”为实现路径

高校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高校各资源力量应着眼全局,科学谋划学校事业新发展,为高校的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做努力。高校学生社团以此作为组织管理原则,服务第一课堂教学、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在为高校在寻求创新办学模式、发展路径和特色培育的总体目标上发挥力量和作用。

(五) 以“利用网络,资源整合”为重要载体

互联网作为目前在高校范围内使用范围最广,效果最明显的平台,在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目前高校“95后”大学生的不断涌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必要结合这群人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宽广的实践平台,贴近学生生活和新一代人身心发展特点,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为第一课堂做好教育教学的媒介保障,为第二课堂做精人才培养的设施建设,为高校社团做全育人功能的资源力量整合。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设计

(一) 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教学教育的主力军,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开展方面都发挥不可比拟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学风、教风、育人的形式和内容,而教师队伍需提升自身全面教学和指导能力,成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综合引导力量。作为教育教学主渠道的第一课堂在利用相关硬件设施之余,第二课堂在开展活动时也可利用制度化的育人场所,达到活动开展,空间利用,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课堂是以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而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育人活动中开展。要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必须协同两者的育人功能和互促互进的作用。在内容上,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进而将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在第二课堂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教学模式上,第一课堂的发展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模式;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是高校育人体系的子系统,两者都是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更加全面的培养“人”、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目标一致性的最直接体现[2]。两者在内容上互补,形式上整合,达到协同发展的作用。

(三) 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的两大主要阵地,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理想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发,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校全程育人的目的,以弥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 。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尽所能、互相补充,如能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可以对高校育人功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可以缓解学生第一课堂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稳定,有利于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高校教书育人的效果。

[1] 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46.

[2] 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2017-03-01

丽水学院2016年度思政课题“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SXYSZ201610)

徐倩倩(1990-)女,浙江遂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8867835706

G642.4

A

1671-4733(2017)03-0123-02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K-BOT拼插社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