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探究

2017-03-10 16:3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主体

许 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接受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探究

许 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当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问题。从接受论视角出发,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接受主体的重大意义,探寻以接受本质为核心的认知策略、接受过程为途径的实践策略以及接受效果为目的的评价策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旨趣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论;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那么,如何增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获得感?笔者将在下文中展开论述。

一、接受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接受论是研究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接受中介对于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全过程,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目标,是培育新策略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接受论能够充分重视接受主体的诉求,以主体接受为根本出发点,以主体理解程度为设计标准,真正完成主体接受的全过程。

1.接受主体奋斗目标与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接受主体奋斗目标是相统一的。既明确了接受主体的时代责任,也是接受主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国家价值目标需要依靠无数个体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实现。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正是这无数个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只有将国家价值目标与奋斗目标相统一,树立强烈的使命感,才能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接受主体只有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脚踏实地的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奋斗,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全面看待外部世界,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理想,体现自我价值。

2.接受主体行为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接受主体行为取向相一致,是实现“知行统一”的最高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和时代鲜活性。但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面对当今世界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如果没有树立坚定的信仰、不具备客观辨证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可能被某些事件、现象所蒙蔽,从而对所接受的理想信念产生质疑,严重者甚至会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因此,只有主动运用社会价值取向作为指导接受主体践行的标准,通过“接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巩固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武器,使其真正成为自身价值判断标准,才不会在各种挑战面前打败仗,最终实现由内化到外化的目标。

3.实现接受主体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接受主体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接受主体自身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由内而外找寻更高平台,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突破。将个人价值准则及时、准确、有效地融入接受主体自我准则中,能够起到补充、调整、提升的作用。随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的不断深入,接受主体自我提升要求以个人价值准则为基础,秉承“兼容包并”的方针,采取“海纳百川”的方式,在融合中提高,在发展中创新。另一方面,囿于接受主体受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体接受能力等方面影响,接受主体在与个人价值准则融合度、提升度等方面会存在部分差异性。因此,要在接受论视角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接受主体全面深刻理解领会个人价值准则的内涵,在有效自我提升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接受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新策略

在全国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从接受论视角出发,以接受本质为核心、接受过程为途径、接受效果为目的的培育策略可视为是一种尝试与突破。

1.处理好三对关系,确立以接受本质为核心的认知策略

从广义的角度,接受论的本质可概括为接受主体借助接受中介实现对接受客体有效性接受的过程,因此,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第一,“授”与“受”的关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度的高低取决于接受主体自身的认知,即“受”度。传统教育理念中,由于过分简单地强调“授”,而忽视了“受”,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接受论视角下要充分体现“受”的主体性,是“授”的最终目的;“授”作为接受中介,是“受”的基础和依据。

称取5.0 g的刺葡萄皮各8份,按照料液比1∶5,1∶10,1∶15,1∶20,1∶25,1∶30,1∶35,1∶40分别加入0.4% 盐酸溶液25,50,75,100,125,150,175,200 mL,于40℃恒温下水浴浸提40 min,过滤,于波长523nm处测定刺葡萄皮花青素的OD值,确定料液比。

“授”与“受”彼此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受”的渴求度越高,越能激发接受中介不断调动各种“授”的手段方法,形成二者间良性循环,反之则不然。要努力营造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间不同传授者的影响力,利用大众媒介、社会组织等正能量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

第二,“教”与“学”的关系。尽管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协同各类课程。把握“教”与“学”的接受方向,确立一致性;融合“教”与“学”的接受内涵,建立协调性;统一“教”与“学”的接受诉求,实现目的性。开展辩论赛、知识问答、文化节等形式,运用QQ、微博、微信关注号等手段,将“学”的内在需求与“教”的现实需要相契合,激活接受全过程。

第三,“知”与“行”的关系。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也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终要完成的就是由“知”到“行”以及两者相互完善促进提升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接受主体基本认知状况,明确问题所在,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提升接受度。随后要借助不同的方法手段,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从接受中介中寻找由“知”到“行”的有效方法提升认知度。最后由“行”到“知”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认知升华,接受主体只有从内心自觉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升华的目的。

2.运用好三个方法,探索以接受过程为途径的实践策略

接受主客体在对象特征上相对稳定,但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接受主体自身条件以及接受客体不同形式都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变化,是相对复杂的动态过程。客观把握其规律性,要运用好三个方法。

第一,激发接受兴趣的问题法。问题意识可以增强各门课程的魅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首先,坚持“双主”原则。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结合自身理论素养、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力求产生情感共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有所思有所问。将“大道理”与“小人生”完美结合,以问题贯穿尝试实践。其次,把握有效性原则。以问题为形式的教学,提升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有效性沟通。体现“我—你”平等因素的有效性问题可以增加教学的亲和力。再次,掌握有度性原则。问题法在充分发挥接受主体能动性时,要考虑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尽量避免出现“受”非“授”的现象。

第二,体现动态过程的分阶段法。分阶段可以清晰地把握各因素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及其关系,提升接受度。

第一阶段,接受主体自身条件居于主导地位。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会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的接受。如大部分低年级学生思想相对不成熟,非理性因素需求要远大于理性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情育情,才能将非理性因素转化为接受的动力因素,完成培育。第二阶段,接受主客体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环境是能否融合的影响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平台,而新兴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网络。因此,要努力营造网络媒体良好宣传环境,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第三阶段,实现接受主客体间的和谐统一是重点。接受中介选择是关键点,教育者的合理引导、方法途径的适当运用、良好环境的努力营造,才能实现和谐统一,达到培育目标。

第三,协调接受过程的矛盾转化法。合理运用矛盾转化方法,通过实践策略将有限性转化为无限性。

首先,认识限度。大学生自身认知方式、策略、结构等因素具有有限性。但通过自身不断学习,优化认知方式,调整认知策略,突破感性认识藩篱,形成系统理性认识,消除理解偏差,变有限为无限。其次,践行限度。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会影响外化于行效果。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规范作为思想指导,强化践行体验,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才能突破限度。再次,升华限度。大学生从内化到践行过程中由于受到需要、愿望等因素限制,会导致理性认识升华时的有限性。要通过不断调整增强自觉学习的品质,形成主动接受意向,夯实接受基础,将理性升华的有限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接受效果。

3.完成好三个目标,构建以接受效果为目的评价策略

接受效果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后环节,是检验前一轮接受度高低的评判标准,是新一轮接受过程开展的起点和基础。

第一,形成接受意向性,做坚定的信仰者。意向性体现的是大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是成为坚定信仰者的前提,是由“他需”变“我需”的过程。首先,考虑到接受主体层次,如不同年级、城市与乡村、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等因素都应该被视为提升意向性的前提条件。其次,接受主体具有的社会性、多样性以及多变性特征是提升意向性必须要考虑的关键点。要以唤醒注意、提高兴趣、激活思维、接受转化等方式,实现接受过程的良性循环,激发接受主体需要的驱动作用。通过意向性的提升与角色定位的转变,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

第二,内生接受价值性,做积极传播者。强调由内而外的生成,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策略要认清内生接受价值的特征。首先,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思维活跃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在价值性产生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甚至会出现颠覆已有价值观的现象。其次,具有多样性。多元文化、多样需求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会形成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内生价值性上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再次,具有矛盾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导致矛盾性。由于大学生会在不断自我否定、肯定中前行,有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认清内生接受价值性,充分发挥接受中介教育者的稳定性作用,借助课堂及其他方法与手段,及时迅速有效地纠正内生价值的负效应,才能使其转化为积极传播者的内在基础。

第三,外塑接受主体性,做模范的践行者。强调外部力量的超越与提升,突出内化后接受主体的能动性。首先,有限运用校外资源,依托家庭,优选社会资源,实现良性自我教育,不断调整偏差,弥补缺失,与校内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实现外塑主体性。其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第一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宣传践行的先进典型事例,全力为大学生践行主体性提供平台。最后,选择运用新媒体资源,促进自觉升华的主体性。接受主体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历练后,大部分能体现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准确性、信仰的坚定性和传播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应当尽快完善微媒体制度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2](P124)才能使大学生出色完成由传播者到践行者的转变。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侯菲菲,陈树文.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责任编辑:李新红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m Core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nce Theory

XU Ji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China)

Presently,the premise for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education is the acceptan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From the theory of acceptance,it is important to let the subjects know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The vital rout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is the practice strategy with the approach of accepting process and the evaluation strategy with the goa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cceptance.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m core value;the theory of acceptance;strategy

1004—5856(2017)09—0137—04

2017-07-0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5KS1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J2015005;黑龙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基金课题,课题编号:SZ2015122201。

许 佳(197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G6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33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