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语篇的语法衔接方式探微

2017-04-12 17:54陈海艳潘文婕
双语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省略语篇

陈海艳 潘文婕

(1.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①任何语篇都不是句子的简单堆砌,而必须是行文有序、意义连贯的一个有机的语言整体,它的连贯性要通过某种衔接手段把结构和意义上能够相互解释的成分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衔接”则在语篇中起到“搭桥”的作用,没有“衔接”,语篇就像一盘散沙。所谓衔接,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语法衔接是对语篇中某一词语、词组或小句,通过同语篇中的另一个预设结构作句法的比较,找回本结构中某些未明确出现的词语、词组或小句。语法衔接是通过同语篇中的另一个预设结构作句法的比较而实现的,因而根据比较的手段不同,语法衔接可分为:照应、替代与省略。在韩礼德和哈桑衔接模式中,又将替代和省略归并为一类,认为替代是另一种形式的省略。语篇正是通过使用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等表层的衔接方式,使语篇内部的各个组成成分逻辑严密、语义通顺,进而实现语篇深层次的连贯功能。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在衔接理论的指导下,探析维吾尔语语篇中的语法衔接方式。

一、语篇与衔接理论概述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语言学家们通过对句子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深入分析,进而探析语言学的本质,但要阐明语言的某些现象不能仅局限于句子层面,所以语言学逐渐走向对语篇的研究。1952年,美国学者哈里斯(Harris)在发表的“话语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篇”这一概念,从此,“语篇分析”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费尔巴斯(Firbas)和达纳施(Danashi)对句段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功能句子观和交际动力,以及相应的主位—过渡—述位、新信息、已知信息等语义范畴。②伦敦学派的韩礼德(Halliday)在“语篇和话语的语言学研究”中,认为语篇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即“元功能”。③1976年,由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意味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并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涉语篇中的意义关系,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就是因为衔接的存在”④。衔接赋予语篇的意义,不同于随意堆砌的章句,通过衔接手段连接的语篇,读者可以理解接受,衔接对语篇的构建起着很大的作用。韩礼德(Halliday)与哈桑(Hasan)将衔接手段划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与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⑤。1977年,范·戴克(Daiker)在其《语篇与语境》的文章中论述了语篇的连贯和衔接。贝利(Baill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衔接不仅是形式关系,更是命题关系,衔接加语域才能构成篇章。国外语篇语言学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时,我国学者对语篇的研究也由初始阶段逐步发展起来。国内对衔接与连贯理论的研究与国外一样,也是围绕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而展开的。国内语言学家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认为,衔接在语篇中起“搭桥”作用。张德禄、刘汝山编著的《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一书中提出“衔接力”这一概念。衔接理论作为新兴的理论已经应用到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语言中,但在维吾尔语语篇相关研究方面至今尚未出版过专著,仅公开发表了不多的学术论文进行探索分析。文章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运用到维吾尔语语篇分析研究当中,突破以往只对维吾尔语语音、词汇、句子研究的局限,深入地分析维吾尔语语篇语法衔接方式,探索其规律,为语篇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语料支持。

二、语篇的语法衔接方式

(一)照应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在语义上存在某种联系。照应分为语内照应和语外照应。语内照应是借助使用人称词汇、指示词汇以及具有比较意义的词汇在语篇上下文中形成照应关系。因语外照应中的所指对象存在于语篇之外,故本文暂不讨论。另需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例句语料均来自于祖农·哈迪尔的著作《往事》(维汉对照读物)及买买提·乌守尔的著作《浪涛河流》(维文版)。⑥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是指语篇运用人称代词u、ular“他、他们”等成分与语篇另一成分在语义上形成某种联系,从而使语篇前后衔接紧凑。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认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一定表现为语篇衔接,多为语外照应。所以语篇中的人称照应大多以第三人称及其领属格 uniŋ、ularniŋ“他的、他们的”的形式出现。

(1)sɛmɛt øgɛj dadisiniŋ ʃunʧɛ oŋaj ʤeni ʧiqip kɛtkinigɛ øzini iʃɛndyrɛlmɛjla qaldi.u dadisiniŋ ystigɛ øzini taʃlap uni ujaq-bujaqqa irʁitip baqti.(《salʧilar》:22)

赛买提怎么也不相信继父这么轻易地丧了命,他扑过去拼命摇晃着继父。

(2)ʁulʤa ʃɛhiriniŋ ʃimali tɛripidiki kɛŋ bir døŋlyk ʤajida hakim bɛgliriniŋ ɛʤdadliriʁa qaraʃliq qɛbristanliq bar.uniŋ iʧidɛ ʧoŋ bir gym-bɛzɛ bolidiʁan.(《χatirilɛr》:57)

在伊宁市北头,有一片很大的土岗子,据说是伊犁的阿奇木、伯克们先祖的陵地。它的中间有一座高大的拱顶墓。

以上例句表明,语篇中借助使用人称代词等成分,可以使句际更加连贯,语句更加通畅。如例(1)中,借助使用人称指称u“他”指代前句中的主语sɛmɛt“赛买提”;例(2)中,使用所属限定词uniŋ“他的”与前句中døŋlyk ʤaj“土岗子”在语义上形成参照关系。如果不使用人称照应,将被照应词还原,如例(1)还原完被照应词原句就变为“赛买提怎么也不相信继父这么轻易地丧了命,赛买提扑过去拼命摇晃着继父。”虽然语义可通,但是读者会感到拗口以及语句之间断层、缺乏连贯性。同样,将例(2)中的uniŋ“它的”还原为døŋlyk ʤaj“土岗子”,通读起来也会如此。所以,语篇中使用了人称照应就可以避免人称词汇间不必要的重复,使语篇言简意赅、浑然一体。此外,还会使读者的代入感强烈,读者会在脑海中幻想,勾勒描绘出“他”的形象,能让读者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人称照应在语篇连贯功能的实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是运用指示指称指代上下文中已提到的或者即将提到的内容。指示照应具有一定的强调功能和指示功能。维吾尔语语篇中指示代词的种类极其丰富。有u“那个”、ʃu“该”、bu“这个”、awu“那个”、mawu“此”等。

(3)《køz bilɛn kørdyŋmu,qulaq aŋliʁan yalʁan》degɛnd ɛk,bu apimiz øgɛj bolupla qalmaj,jɛnɛ kiʧik balini kørsɛʤuduni ørlɛjdiʁan bir ajal bolup ʧiqti.(《χatirilɛr》:08)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这个后娘不仅虐待我们,而且是个见了孩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的女人。

(4)oquʁuʧilar orun taliʃip,bir-biri bilɛn ʤɛjnɛkliʃip waraŋ-ʧuruŋ køtyrgɛndɛ,mɛwlan χɛlpitim uzun tajaq bilɛn ystibeʃimizʁa ajimaj uratti,ʃu ʧaʁda biz jykynyp beʃimizni tøwɛn selip olturattuq.(《χatirilɛr》:22)

当学生们为争地方而相互用胳膊肘攻击吵吵嚷嚷时,买吾朗掌学就用长棍子严厉地向我们头上身上敲来。这时候,我们就得低下头来坐好。

(5)mɛn taqɛt qilalmaj ʤiltɛmni pulaŋlatqan peti eʁilʁa jygyrdym.u jɛrdɛ akam turdiniŋ qizil,jeʃil rɛŋdɛ bojap,tøt ʧasa qilip jasap bɛrgɛn bir taχta darqiratma lɛglikim torusta esiqliq turatti.(《χatirilɛr》:14)

我实在按耐不住,就甩着书包,往牲口圈跑过去。牲口圈的顶上,挂着一只吐尔迪哥哥送给我的涂得红红绿绿、扎得四四方方的风筝。

指示照应词具有强调功能。如例(3)中,运用指示词bu“这个”突出强调“后娘”这个人物形象,这里使用bu“这个”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同时表达作者“愤恨这个后娘”的语体色彩。指示指称词还可分为时间指称和空间指称,时间指称词所指的内容是有关时间的某一时间段。维吾尔语语篇中的时间指称词有ʃu tapta“这时候”、ʃuada“当时”、uada“那时”、u waqitta“那时候”。如例(4)中使用时间指示词ʃuada“这时候”承接上下文,同时使下文中“我们就得低下头来坐好”的动作状态有了具体的时间界定。即“买吾朗掌学就用长棍子严厉地向我们头上身上敲来”这个时间前提。由此可见,语篇中运用时间指示词可以使语段中蕴含的时间关系清晰明了。空间指称词是指称词语指示空间或地点的情况,地点范围可大可小。运用指示指称词多以会话者为焦距点进行远近关系的比较。如维吾尔语语篇中u“那个”为远指代词,bu“这个”、ʃu“这个”为近指代词。语篇中运用指示照应会使小说语篇像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不停转变,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例(5)中,镜头画面跟随着主人公“我”不断转变,用指示词u“那个”作为切换点,将画面切换到“牲口圈”以及“顶上挂着的涂得红红绿绿、扎得四四方方的风筝”上,使读者对小说描述的情景感到兴趣盎然,这也有助于突出体现语篇的整体效果,从而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

3.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是指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raq、rɛk、dɛk或具有比较意义的词汇goja“好像”、χuddi“仿佛”、oχʃaʃ“等同”等,与其他成分在程度、数量上形成的比较关系。

(6)mɛktɛp iʧidin uʃʃaq balilarniŋ waraŋʧuruŋliri aŋlandi.bu χuddi bir top qarijaʁaʧ ʃaχliri ystidɛ ujandin-bujanʁa sɛkriʃip wiʧirliʃiwatqan quʃqaʧlarniŋ awazlirini ɛslitɛtti.(《χatirilɛr》:16)

学堂里传出孩子们乱哄哄的读书声。那声音使人想起老榆树的枝叶间跳跃的麻雀发出的啾啾鸣啼。

(7)ʧynki tɛŋʃɛk arʁamʧida ikki tɛrɛpkɛ eʁip kɛtmɛjtik turmuʃta maʃininiŋ roliʁa oχʃaʃ muhim nɛrsɛ idi.mɛn kejinuwazʧi darwazniŋ usulidin pajdilinip, tɛŋʃɛkniŋ ikki uʧiʁa oχʃaʃ eirliqtiki qumni jaʁliqqa ʧigip esip qojdum.(《χatirilɛr》:82)

因为,平衡杆是大绳上防止左右摇摆、保持重心的最重要的东西,就像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我后来采用榨油师傅踩绳的方法,在平衡杆两头各挂一个重量相等的沙袋。

(8)hɛsɛnniŋ beʃi bojniʁiʧɛ tøʃykkɛ qisilip,puti jɛrdin bir gɛzdin egizrɛk køtyry-lyp qaldi.bu ɛhwalni køryʃ yʧyn nɛʧʧɛ miŋliʁan adɛm døŋgɛ ʧymylidɛk jamiʃip ʧiqiwatatti.(《χatirilɛr》:171)

艾山的脖颈卡在夹板的圆孔中,双脚离地面一尺多高。为了一睹行刑的场面,上千万人像蚂蚁般爬满了喀尔墩。

维吾尔语中χuddi“仿佛”、goja“好像”作为比较意义词常与同样具有比较意义的词缀dɛk、tɛk连用,二者也可在语篇中单独使用构成比较照应。如例(6)中,运用词语χuddi“仿佛”,将“孩子们乱哄哄的读书声”与“老榆树的枝叶间跳跃的麻雀发出的啾啾鸣啼”声相比,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学生们活泼好动,学堂里生机勃勃”的可爱画面。例(3)中,运用词缀dɛk/tɛk,将“人”比作“蚂蚁”形象具体地体现出“看艾山行刑”的人数众多、人山人海。例(7)中,则使用了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oχʃaʃ“等同”,将“平衡杆”和“汽车的方向盘”相比,突出了“平衡杆”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两头沙袋的“质量”相比,强调“平衡杆”两端的“沙袋”重量相同。维吾尔语语篇中还存在其特有的“格范畴”比较。如例(8)中的从格din具有比较意义,将语篇主人公“艾山”与地面间的距离和“一尺”的长度进行空间距离的比较,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主人公“艾山”的状态和处境。运用比较照应润色语句,可使文章内容饱满,富有活力。

无论是人称照应、指示照应还是比较照应,其都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在语篇中运用指称词,其所阐释的意义往往要联系上下文寻找,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段落之间的衔接,这种衔接不受语言结构限制,因此它可能跨越任何结构单位,从而使意义之间形成衔接。在小说语篇中运用大量的照应衔接,能够让小说更具有美感,读者也能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一起进入小说描绘的世界,回味无穷。

(二)替代与省略

替代衔接是指通过替代来创造衔接,即用具有替代功能的形式词取代上文中出现过的重复语项,从而与该语项形成衔接。替代则又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以及小句性替代。⑦

1.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运用可充当名词成分的中心词取代上文出现过的另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维吾尔语语篇中常用的名词性替代词为biri“一个”。

(9)lekin ibu sina bilɛn abulharis ikki buluŋʁa møkywelip ʃyk turʁanikɛn,dɛrwaza ʁarqirap jepiliptu.ʁarniŋ iʧidɛ bulardin baʃqa heʧkim qalmiʁandin kejin ikkisi ikki ʤajdiki taʃʤoza jeniʁa orunliʃip,bir-biri bilɛn gɛpmu qiliʃmaj,kitab oquʃqa kiriʃiptu.(《χatirilɛr》:138-139)

这时,伊卜·斯纳和阿卜力哈利斯兄弟俩则隐入暗处,屏息止气,直到洞门轰然闭合。洞穴内只剩下他们兄弟俩了。他俩找了一张石桌,互不说话,只顾埋头读书。

(10)ʧøʧɛkniŋ tɛsirlik jɛrliri søzliniwatqanda,sɛpɛrdaʃlirim meni etimniŋ tezginini silkiʃtin,qamʧa uruʃtinmu azad qilip,biri etimniŋ ʧulwurini tutti,jɛnɛ biri etim arqida qalaj degɛndɛ saʁrisiʁa qamʧa urup turdi.(《χatirilɛr》:208)

故事讲到精彩处,旅伴们就把我从抓缰绳、挥鞭子中解放出来,一人替我抓马缰绳,一人跟在马后面挥鞭子。

例(9)和(10)表明,名词性替代是在不改变原句语法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的。如例(9)中,用biri“一个”替代前句中的“伊卜·斯纳和阿卜力哈利斯”两兄弟。biri“一个”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名词,它表示“一个”,在这里作者运用biri“一个”替代专有名词ibu sina“伊卜·斯纳”和abulharis“阿卜力哈利斯”,替代词与被替代词之间词性相同,所以不会改变句子的语法结构。同时,在这里使用biri“一个”,使语句简明扼要,更能够表达语体色彩。例(10)中biri“一个”则替代的是“旅伴”,它在语篇中扮演着“旅伴中的其中一个”的角色,这样的用法,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流畅,内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展开。使用名词性替代不但使语篇结构完整,同时也保证了语篇的连贯性。

2.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就是指用其他的动词来替代原文中出现过的动词。维吾尔语语篇中多使用的替代性动词是bol-、qil-。

(11)biz dawan astidiki qazaq ʧarwiʧilarniŋ《ʤudun toχtiʁanda atliniŋlar,bolmisa χɛwp astida qalisilɛr》degan tɛklipini qobul qilmaj,qaramliq bilɛn jolʁa ʧiqip,dɛhʃɛtlik azab tartqanliqimizni ularʁa søzlɛp bɛrduq.(《χatirilɛr》:236)

我们告诉他们,在冰达坂下,哈萨克牧人曾劝诫我们等暴风雪停了再走,否则会有危险,但当时我们没听劝,冒冒失失上了路,结果吃了大苦头。

(12)hɛ,iʃniŋ joli mana mundaq bolidu.bu joʁan baʃ ustamniŋ χeli insabi bar adam ikɛn.kiʃiniŋ hɛqqini qajriweliʃtin qorqidikɛn,dedidɛ,uzun puruʧlardin jip ʧiqiriʃqa baʃlidi wɛ ustamʁa,maŋimu rɛhmɛt ejtti.ʃundaq qilip,u bu ʧapinini puruʧlardin ʧiqiriwalʁan jiplar bilɛn qolida tikip kijgɛnidi.(《χatirilɛr》:126)

“这活做得真细。这位大脑袋裁缝心眼还真不错!不占他人的便宜。”说着,一边从裁下的细长边料里抽线,一边不停地叨叨着感激师傅和我的话。最后,这件大衣还是哥哥用边料抽成线,自己缝制出来,穿到身上的。

如例(11)中使用动词bolmisa“否则”是对前句相反意义的替代,动词bolmisa“否则”中的动词词干bol-本身具有替代前句的动词atliniŋlar“出发”的含义,后加否定词缀ma-表示一种意义的转折,这里使用替代动词bolmisa“否则”,使文章的转折意味更加明显。使用动词性替代是对上文中出现的动作的概括,如例(12)中使用替代动词qil-替代前句中出现的puruʧlardin jip ʧiqiriʃqa baʃlidi“从裁下的细长边料里抽线”和rɛhmɛt ejtti“道谢”的动作,是对这两个动作的高度概括。使用动词性替代可以避免语篇上下文中不必要的重复,否则语篇会显得冗长啰唆、复杂拖沓,使其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

3.小句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替代小句。维吾尔语语篇中用来替代小句的词有ʃundaq“这样”、undaq“那样”、mundaq“那样”等。

(13)mollamjɛnɛ nɛzir-ʧiraʁ,toj-tøkynlɛrgɛ ʧaqirilip alatti.mundaq kynlɛrdimu mollam bizni azadqilaqtti.(《χatirilɛr》:42)

另外,毛拉常收到一些丧事以及婚嫁喜事的帖子,得到红包。这样的日子,毛拉也给我们放假一天。

(14)mollamniŋ zalimliqini dadamʁa birmubir søzlɛp bɛrgɛnidim,dadammu maqul boldi.ʃundaq qilip,sɛpra poqaq mollam mɛktipidin ɛbɛdij qutuldim.(《χatirilɛr》:214)

我向父亲一一诉说了毛拉的暴虐,父亲也就认可了。于是,我永远离开了暴戾的大脖子毛拉的学堂。

在例(13)中,运用替代词mundaq“那样”替代前句mollam jɛnɛ nɛzir-ʧiraʁ,toj-tøkynlɛrgɛ ʧaqirilip alatti“毛拉常收到一些丧事以及婚嫁喜事的帖子,得到红包”。在例(14)中,则运用替代词ʃundaq“这样”,替代上文mollamniŋ zalimliqini dadamʁa birmubir søzlɛp bɛrgɛnidim“我向父亲诉说了毛拉的暴虐,父亲也就认可了”,运用小句性替代使小说语篇在语义上衔接紧凑,在语篇中ʃundaq“这样”、mundaq“那样”则作为“纽扣”承接着故事情节的连接和发展。

省略和替代似乎相似,两者都是在前面出现的某一成分与下文中的某一成分重复,需要一个替代词进行填补,可以说省略与替代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相同的,所以,省略也被称为“零替代”。⑧它们的区别在于替代会在下文中运用名词或动词等替代词替代上文中出现过的语项,而省略则是为了避免与上文的重复,将词语和动词等一并都省略了,故省略也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⑨

4.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是对语篇中的主语、宾语以及状语等名词性成分或前后修饰语的省略。

(15)1912-jili mɛntuʁulʁanikɛnmɛn.tøtjaʃqa kirginimdɛ bowam-apamniŋ dadisi bizniŋ ailini ʁulʤa ʃɛhirigɛ qajturup kɛptu.(《χatirilɛr》:02)

1912年,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时,外公把我们全家迁回了伊宁市。

(16)mɛwlan meni bilikimdin tutup sørɛp,mollamniŋ supisi aldida turʁuzup qojdi.palaqni qajsiŋ tutisɛn,dɛp soridi mollam.heliqi qitiʁir bilɛn uniŋ aʁinisi ʤawap bɛrdi:mɛn,mɛn……bas!……dɛp ɛmir qildi mollam.(《χatirilɛr》:28)

买吾朗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拖到了毛拉的土台子面前。毛拉问一声:“谁来抓住夹杠?”那个寻衅的和他的把兄弟应声答道:“我,我……”毛拉一声令下:“按倒!”

(17)bɛzidɛ bolsa,tuz wɛ nan uwaqliri bilɛn aʃlap qojatti wɛ:《ɛski tygmɛngɛ bar,ikki χotunluqqa bar,ʧiq,ʧiq!》dɛp ɛsnɛjtti.(《χatirilɛr》:144)

有时她还用馕屑和盐末炒热敷在背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去纠缠破磨坊吧,去纠缠两个婆娘吧!去吧!去吧!”

维吾尔语语篇中的主语和定语多从附加的人称词缀中体现出来,所以维吾尔语语篇中对主语和定语的省略尤为普遍。如例(15)中,从kirginimdɛ“进入”中附加的人称词缀im,我们可知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bowam-apamniŋ“外公的”前的定语成分 meniŋ“我的”被省略,而对宾语、状语则多体现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结合例(16)上下文语境可知bas“按”后面省略了宾语uni“把他”,原句应为“(把他)按倒”。例(17)中,动词ʧiq“去”前省略了地点状语tygmɛn“磨坊”和χotunluq“婆娘”。使用名词性省略使语句的结构成分简单明了化。

5.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指的是语篇中对充当谓语成分的动词进行省略。

(18)ʃɛngɛn jamulimu uni bir nɛʧʧɛ jilʁiʧɛ tutalmaj,《kimki uniŋ bar jerini χɛwɛr qilsa yʧ jyz sɛr tɛŋgɛ,ɛgɛr tutup bɛrsɛ miŋ sɛr tɛŋgɛ mukapat berilidu》degɛn elanlarni arqa-arqidin ʧiqiratti.(《χatirilɛr》:144)

县衙门抓了几年也没有抓住,便不断地到处张贴告示“凡告发艾山行踪者,赏大洋三百,凡将其捉拿归案者,赏大洋一千”。

(19)《bir harʁanʁa gɛp qilma,bir aʧqanʁa》degɛndɛk,u bizgɛ quruq gɛp qilmaj,mɛrdlik bilɛn aʤajip jaχʃi tamaq berip,øzimizni bir keqɛ asrap aram aldurdi.(《χatirilɛr》:173)

像常言道:“对饥饿劳累的人别光用话来安慰。”他们没有一句虚套话儿,而是慷慨地送上好饮食,夜里细心地照料我们和马匹休息。

维吾尔语中的“动词”成分多由实义动词或形容词承担。在维吾尔语语篇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被省略的,通常动词性省略多会出现在问答句、告示和谚语中。如例(18)的告示中 tɛŋgɛ“大洋”后的动词mukapat berilidu“奖励”被省略。例(19)的谚语中,aʧqanʁa“饥饿的人”后省略了动词 gɛp qilma“别说话”。在谚语中,使用动词性省略会使谚语读起来语言凝练、朗朗上口。

6.小句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是指上下文语篇在不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对整个小句的省略现象。维吾尔语语篇中的小句性省略也多出现在情景语境中,尤其是以肯定词、否定词或疑问词结尾的问答句中。

(20)haj,haj,buradɛr,bir ʧaʁlarda gɛʤgiŋizgɛ bojunturuq selip,jɛr hɛjdigɛn kiʃi siz ɛmɛsmu?dɛp soraptu.hɛ,toʁra,mɛn ʃu,dɛp,u.(《χatirilɛr》:162)

“哎呦呦,兄弟,您好像是当年在地里拉犁的那人吧?”商人问道。“是的,正是我。”他回答说。

(21)hɛ,qeni,gyrʤɛkni qoj,jɛnɛ bir bɛl tutuʃup baqajli.dedi pɛjzull jeqinlap kelip attin ʧyʃyp turup.dada,ʧeliʃmisaq boptikɛn,dedi sɛmɛt.nemiʃqa?ʧeliʃqum joq.(《salʧilar》:20)

“喂,来,放下锨,我们再来摔一跤吧,”派祖拉说着从马上下来。“爸爸,别摔了吧。”赛买提说。“为什么?”“不想摔。”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例(20)中,mɛn ʃu“我是”后省略了小句bir ʧaʁlarda gɛʤgiŋizgɛ bojunturuq selip,jɛr hɛjdigɛn kiʃi“当年在地里拉犁的那人”。例(21)中,疑问词nemiʃqa“为什么”前省略了小句ʧeliʃmisaq boptikɛn“我们别摔跤了吧”。在情景语境中运用小句性省略,可以使发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更加简洁、通畅。省略是下文对上文提到的已知信息的省略,所以运用小句性省略更符合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

三、结 语

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注重形合,语篇结构中大多运用显性衔接,其语法衔接手段具有强烈粘连性和连贯性。文章以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语篇衔接模式为理论指导,从照应、替代和省略入手,探讨维吾尔语语篇语法衔接方式,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在《语言、语境和语篇》一书中,又进一步将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前者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后者包括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又包含四种衔接手段。四种衔接纽带又可以形成同指、同类和同延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近、延续关系等。这种分类从本质上拓展了语篇衔接的范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见,在今后的研究中,关于维吾尔语语篇衔接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注释:

①②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③④⑤⑦⑨韩礼徳:《语篇和话语的语言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2、4、5、39页。

⑥祖农·哈迪尔:《往事》(维汉对照读物),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买买提·乌守尔:《浪涛河流》(维文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

⑧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省略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中间的省略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