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研究

2017-04-27 08:19周钰玲刘艳敏
产经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

陈 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研究

陈 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技术效率; 生产成本; 创新能力; 溢出效应

一 引 言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美国曾经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同时转移其发展重心,这一战略调整严重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汽车、半导体等优势领域被日本赶超。后来的反思与再调整使美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纵观30多年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角色经历了从辅助服务到管理支持,再到战略指导的转变,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次贷危机后,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计划,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需求扩大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应合理借鉴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重视发挥服务投入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已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已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类。“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前提,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发展对中间服务的需求,制造业企业通过外部购买来满足其对一些自身相对劣势的相关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Goe,1991)[1]。“供给主导论”认为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保障(Daniels,1991)[2]。“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如Coffey和Bailly(1991[3],2007[4])提出,服务和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发展趋势使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渠道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公司规模扩大和生产链延长使内部管理和协调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融合论”认为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产生了新型的产业形态,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这两个概念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由物品提供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的过程(Reiskin et al.,2000)[5]。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两个路径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1)降低制造业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转移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服务部门的发展能为制造业部门提供成本较低的中间投入(服务)(Kak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6]。冯泰文(2009)[7]分析了交易成本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作用中的中介效应。(2)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Riddle(1986)[8]指出,服务业作为一种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以经济粘合剂的形式,为市场交易和产品生产提供便利,从而促进该产业部门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实质上充当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显著提高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中(Grubel和Walker,1989)[9]。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合同研发等方式,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移到制造业内部技术和产品研发过程中,促使制造业企业能快速获取和积累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知识,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上,突破企业内部范围不经济。

综上所述,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归纳成图1。

图1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的内在机理分析

根据图1,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分化出来的价值环节,直接影响制造业发展。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以往文献主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整体效率提升的作用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效率,但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行业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的深入研究。据此,下面运用2004-2014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技术效率关系,重点回答3个问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效率是否存在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否具有空间外溢性?二是如果存在影响效应及空间外溢性,作用的路径是怎样的,其效应值有多大?三是这种外溢效应对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回答这些问题的意义:(1)将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分析,拓宽研究视角;(2)构建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路径的模型,使研究结果能清晰地展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过程;(3)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不同制造业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拓展研究深度。基于以上研究思路,余下内容安排为:第二部分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制造业技术效率及其空间相关性的动态演进进行统计性描述;第三部分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统计分析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投入是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类型的重要变量,因此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作为代理指标来分析2004-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因为许多服务行业都具有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的双向性能,划分的差异取决于侧重点的不同。参考程大中(2008)[10]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构成的归纳,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数据代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万人)

2004-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始终居于领先水平,就业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增长趋势与全国整体趋势基本一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西部地区,但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与西部地区基本相同。分行业来看(图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中占比较高,其绝对值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原本在生产性服务业内占比较小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长尤为显著,就业比重不断提高。

总体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逐年扩大。但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然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仍然较低。

图3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万人)

(二)2004-2014年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

技术效率指生产者的实际产出水平与生产前沿面的接近程度,测度的关键在于生产前沿面的确定。技术效率的测算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分类方式。其中,按照是否确定前沿生产函数,可分为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参数法主要包括随机性参数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非参数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SFA方法相较于DEA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了随机误差,但SFA方法需要提前假设生产函数,主观性较强。DEA不用事先假定生产函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参数估计更加合理和客观。因此,采用DEA方法测度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投入为资本和劳动力,产出为中国31个省市区21个制造业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5年卷-2015年卷。其中,2013年、2014年产值用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代替。。其中,资本的测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公式为:

Kit=Kit-1(1-δit)+Iit

K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Iit为该地区当年的固定资产净值,资本存量和投资均以基年不变价格计算,δit为折旧率。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采用资本产出比率法,即以基期固定资产净值除以估计期内各年资本产出比率的平均值为基期资本存量。由于投资项采用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估计,故取折旧率为零。劳动力采用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全行业技术效率来看,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如图4所示,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变化,始终在0.7的水平线上徘徊,只是2014年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基本维持在0.9左右,远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但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和必要。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除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仍然居首外,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整体水平。由此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制造业发展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04-2014年间,我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小幅下降,东部地区仍是领先区域,并且其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整体水平高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接近于全国整体水平,差距不断缩小。2004-2014年间,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在2010年出现小幅振荡,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始终高于全国及其他地区,但未呈现上升趋势,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上升明显。

图4 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平均值

(三)制造业技术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模型设定中,忽视空间效应可能造成模型不当或解释力不足。一般而言,被忽视的空间效应来源主要为:空间依赖性(Spatial Dependence)与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其中,空间依赖性是现实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如要素耦合形成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研发及政策在空间上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等(Anselin,1988)[11]。

1.空间自相关指数模型

对于空间相关性的检验一般使用Moran’s I指数: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种:外生构建法、数据生成法和估计法。其中外生构建法操作性最强,发展最成熟,使用最广泛。本文旨在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省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溢出影响,选择使用广泛且直观的一阶临近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对中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结果见表1。

表1 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空间相关性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如表1所示,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从图5-图8中可以看出*图5-图8中1-31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04年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的集聚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而随着经济发展,到2014年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比较均衡的状态,这也说明10多年间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有所提升。分行业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受到各地区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要落后于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效率高的地区与技术效率高的地区相邻,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与同样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相邻。可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时,不应忽视空间效应问题。

图5 2004、2009、2014年制造业技术效率Moran’s I散点图

图6 2004、2009、2014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Moran’s I散点图

图7 2004、2009、2014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Moran’s I散点图

图8 2004、2009、2014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Moran’s I散点图

三 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构建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构建实证模型如下:

TEit*=α+β1PSit+β2ISit+β3Govit+β4PSit×Costit+β5PSit×Inoit+uit

(1)

TE为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关于数据选取前文已做详细说明,不再赘述。PS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使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比例作为代理变量。引入工业企业发展规模(IS)和政府规模(Gov)作为影响制造业效率的控制变量,制造业成本(Cost)、工业企业创新能力(Ino)与生产性服务业(PS)的乘积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中介变量。α为常数项,i(i=1,2,3,…,31)代表31个省市区,t代表年份。其中使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数作为工业企业发展规模(IS)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7年起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之和。。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外支出与其GDP之比作为政府规模(Gov)的代理变量。使用制造业产值成本费用率作为制造业成本(Cost)的代理变量*产值成本费用率为单位产出所使用的生产成本。成本因素使用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度量。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各细分行业加总计算得出。其中,2004、2005年各地区分行业主营业务成本由“主营业务收入”减去“利润总额”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使用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Ino)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缺失年份的数据采用一阶指数平滑法补齐。。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基本模型剔除了制造业成本和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独立项。除此之外,考虑到变量的稳定性,对模型中的数据均取对数形式后进行检验。

(二)普通面板模型实证回归结果

对基本模型(1)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的OLS实证分析结果

(续上表)

变量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α04996∗∗∗03769∗∗∗06763∗∗∗04196∗∗∗(661)(420)(725)(426)R205318040910502904535Prob>F03087001910000004641Prob>chibar210000100001000010000Hausman00005模型选择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Obs341341341341

注:***、**、*分别表示参数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应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表2显示,2004-2014年各省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整体及各分类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这一结论和理论分析一致。就整体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影响系数为0.9838,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1%,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将提高0.9838%;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技术效率提高的直接影响十分显著,影响系数为1.127,超过制造业整体水平;就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技术效率提高的直接作用较为明显,影响系数为0.9938,与制造业整体水平基本持平;就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技术效率提升的直接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2176,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2.通过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根据前文分析,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制造业技术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证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降低制造业成本促进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提升这一作用在制造业行业整体及各细分行业均通过1%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对制造业整体的影响系数为-2.010;对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为-3.6865;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系数为-2.6219;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系数相对偏低,为-1.6163,但绝对效应仍然较大,且十分显著。

3.通过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且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均通过1%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915和0.1903,差异不大,均高于对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的影响水平0.1104。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知识、技术服务输出的利用水平不高。

4.其他因素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通过观察表2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除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工业企业规模与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成负相关,这可能与许多工业企业,尤其是国有工业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冗员现象有关。同时,政府规模过大也不利于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整体分析还是分行业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影响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远大于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带来的影响,表明我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带”属性的利用水平还有进一步扩展的必要和可能。

(三)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为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计量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上述三类产业的影响。根据空间相关性测度结果,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TEit=β1PSit+β2PSit×Costit+β3PSit×Inoit+β4ISit+β5Govit+β6PSit+β7WPSit×Costit+β8WPSit×Inoit+β9WISit+β10WGovit+ρWTEit+uit

(2)

模型(2)中变量含义及代表数据与模型(1)一致,W为一阶临近矩阵。

表3 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续上表)

变量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Obs341341341Moran检验-04501 17163∗ 19637∗∗R2092550843309479Log-g659034851855986895313个体固定效应4966208∗∗∗2507298∗∗∗6664917∗∗∗时间固定效应341833∗∗∗823634∗∗∗745741∗∗∗SDM和SLMWald检验244807∗∗∗546032∗∗∗126262∗∗SDM和SEMWald检验244192∗∗∗548868∗∗∗144018∗∗SDM和SLMLR检验272003∗∗∗584635∗∗∗120445∗∗SDM和SEMLR检验271625∗∗∗601800∗∗∗139378∗∗Hausman161673398166∗∗∗109006

注:***、**、*分别表示参数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3看,制造业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的Moran检验不显著,但表1显示2004-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如果基本模型设定不当或解释力不足,可考虑加入空间因素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但如果基本模型已经将空间效应包含在内,则不需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以上结果表明,基础计量模型式(1)较好地说明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模型回归结果Moran检验值分别通过了5%和1%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示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较OLS模型有更强的解释力。因此,对于空间计量回归结果的分析,重点关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1.各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空间效应

从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看(表3),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Moran检测值显著为正,与之前测算的Moran’s I指数结果相符,表明各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存在相互学习和模仿效应。制造业整体的空间效应虽不显著,但如前文提到的,检测结果与模型设定有关。根据Moran’s I指数的检验结果,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不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多的依赖于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相较于劳动力要素有更强的流动性,也更易产生临近地区的学习和模仿效应。因此,临近区域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表现出较强空间相关性。

2.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表3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本地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与此同时,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回归系数也为正,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激励作用。这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边界。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斯密最早论述了社会分工深化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积极作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认为,除了提高人均资本以外,生产过程的迂回和重组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业企业能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发展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自身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这一影响作用的边界问题,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来看,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而信息的传递存在着随空间距离扩大而衰减的特征(余泳泽等,2016)[12]。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一定的边界。

3.通过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表3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影响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其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其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另外,生产性服务业还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作用尤为显著。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部竞争的不断增强,有利于降低制造业服务外包成本。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和消费、供给同时性等特征,在服务交易过程中,需求方既无法在交易前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又很难在事后对其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多数服务产品属于“信任品”范畴(顾乃华,2011)[13]。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更倾向于和地理位置临近的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从而产生了这种相邻区域的影响效应。

4.通过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表3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本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并且能激励周边地区该类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但该效应并不是十分显著。另外,生产性服务业没有通过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本地或周边地区该类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从前文的统计性分析看,2004-201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知识和技术含量偏高的行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整体情况来看,新兴的、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行业内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要真正实现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传送带”的作用是必要手段。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OLS计量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对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制造业与其分类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本地区制造业及其分类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及其分类行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尤为显著。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对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外的制造业技术效率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周边地区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外的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这种外溢效应通过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方式发生作用的效果十分显著,而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来产生影响的作用效果则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鼓励和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及其对服务对象产业的优势输出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也应重视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迎合经济发展需求。(2)企业要获取更多的相对优势,一方面依赖于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应重视并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来帮助自身发展,依托无形和有形资源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3)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正向外部性。

[1] Goe, W. R..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J].Growth&Change, 1991, 22(4): 118-141.

[2] Daniels, P. W..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 1991, 12(12): 431-440.

[3] Coffey, W. J., Bailly, A. S.. 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GrowthandChange, 1991, 22(4): 95-117.

[4] Bailly, A. S., Coffey, W. J..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Economy of Metropolitan Geneva, 1975-1985[J].ReviewofUrban&RegionalDevelopmentStudies, 2007, 3(2): 134-151.

[5] Reiskin, E. D., White, A. L., Kauffman, J. J., et al.. 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J].JournalofIndustrialEcology, 1999, 3(2-3): 19-31.

[6] Dllek Cetindamar Kakaomerlioglu, Bo Carlsson. 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n[J].EconomicsofInnovation&NewTechnology, 1999, 8(3): 175-196.

[7] 冯泰文.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3): 56-65.

[8] Riddle, D. I..Service-ledGrowth:TheRoleoftheServiceSectorinWorldDevelopment[M]. Santa Barbara, CA: Praeger, 1986.

[9] Grubel, H. G., Walker, M. A..ServiceIndustryGrowth:CausesandEffects[M]. Vancouver, BC: Fraser Institute, 1989.

[10] 程大中.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 (1): 76-88.

[11] 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J].StudiesinOperationalRegionalScience, 1988, 85(411): 310-330.

[12]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16, (2): 23-36.

[13] 顾乃华. 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 2011, (5): 115-122, 44.

[责任编辑:莫 扬]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EN Fei ZHOU Yu-ling LIU Yan-m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facing lots of troubl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weak technology power. Since the 1980s, producer services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for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Drawing lessons from history,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efforts of China’s producer services on i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make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rvic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 better way. This paper,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dvanc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sing the data of 2004-2014,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lo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reover, cost reduc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this process. By the same wa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one area has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ighbor regions. And the cost reduction plays as a mediating role in this spillover effect. Consequently, it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producer services and optimize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 industry amalgam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courage regional exchanges.

producer services;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ing cost; innovation ability; spillover effect

10.14007/j.cnki.cjpl.2017.02.001

2016-10-10

陈菲,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周钰玲,华南理工大学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刘艳敏,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

F719; F424

A

1674-8298(2017)02-0020-14

[引用方式]刘金山, 李雨培. “互联网+”下制造业集聚: 行业差异与类型细分[J]. 产经评论, 2017, 8(2): 5-19.

猜你喜欢
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散叶堆积烘烤技术对烤烟综合效益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