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破山禅敏树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考

2017-12-26 00:12蒋欢宜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石阡思南梵净山

蒋欢宜

(铜仁学院 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破山禅敏树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考

蒋欢宜

(铜仁学院 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明清时期流布于梵净山地区的破山禅敏树系禅僧主要有敏树如相及其法嗣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真悟、圣符道越,其法孙大凡昌宗、识竺海伦、长明性炅、福圆满、衡岳行规、慧惺海阔、云石明源,其重法孙弘宗圆祖共13人。该系禅僧多为蜀籍,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呈现出以梵净山金顶及山麓为中心,向石阡、玉屏及湘西等地辐射的特点。

明清时期;破山禅敏树系;梵净山地区;流布

一、前言

破山禅派又名“万峰法派”“双桂堂法派”,是临济宗天童系密云圆悟法嗣破山海明开创的禅派,属天童系的分支。破山禅派支系众多,各振家声,是明清时期活跃于西南地区的重要佛教流派之一,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地区佛教的发展。王路平在其专著《贵州佛教史》中指出,破山法嗣于黔弘法者或与黔省临济灯系有关联者有敏树如相、象崖性珽、丈雪通醉、灵隐印文、半云如慧、两生真从、莲月印正等共13人[1]。据现存资料来看,明清时期,明确可考的活跃于梵净山地区的破山禅派禅僧有敏树如相及其法嗣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真悟、圣符道越,其法孙大凡昌宗、识竺海伦、长明性炅、福圆满、衡岳行规、慧惺海阔、云石明源,其重法孙弘宗圆祖;有象崖性珽法嗣纯一道源,其法孙无涯昌太;有两生真从法孙证觉;有半云如慧法嗣性佛天恒;有破山法嗣丈雪通醉和众多承破山之法但师承情况不甚明晰的禅僧。其中,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非敏树系莫属。

梵净山又名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九龙山、饭甑山,三峰高耸,脉分9支,横跨黔东印江、江口、松桃3地,是贵州著名的佛教圣地。梵净山山体绵延不绝,横亘今贵州铜仁地区,占地六七百里。明代,梵净山地区隶属铜仁、思南、石阡、思州4府管辖。清初因袭4府建制,雍正八年增设松桃厅。鉴于明清两代梵净山地区的建制沿革未有较大的变动,这里的分析主要以明代4府设置为准。

二、敏树如相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情况

敏树如相,四川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王。崇祯元年,在本境鉴空和尚座下出家。崇祯六年参破山海明,获其印可,为临济宗第三十二世传人。得法后,担任四川垫江(今重庆垫江)百丈禅院、楚江(今湖北恩施)万寿寺、贵州石阡三昧寺(今贵州石阡县汤山镇五老山)、遵义海龙山古龙禅院、四川万县慈云寺、贵州贵阳大兴寺等寺院的住持僧。康熙十一年圆寂,享年70岁,僧腊45年,留有《语录》10卷[2]230。敏树如相在南明永历八年十二月受杨沅公居士之邀担任石阡三昧禅寺住持僧,至十三年十月迁任遵义海龙山古龙禅寺住持僧[3]326,其间有近5年的时间在石阡驻锡弘法,有力地推动了梵净山地区的佛教发展。

敏树如相一生建道场7座,传有法嗣53人,弘法于黔者有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真悟、圣符道越等10余人。其中,活动于梵净山地区的有天隐道崇系、圣符道越系及天湖正印、颖秀真悟、云石明源等12人。

(一)天隐道崇系的流布

据《黔南会灯录》卷2《敏树相法嗣石阡中华天隐崇禅师》的记载,天隐道崇,蜀东(今重庆垫江县)人,俗姓毕。明崇祯十八年破山海明住持重庆梁山万年寺,道崇于其座下披剃。后遍参高僧,终在敏树如相座下彻悟,得其印可,久居思南太平禅院。道崇虽在破山座下出家,却在敏树座下受印可,属敏树法嗣,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代传人。此外,天隐道崇曾在石阡中华寺驻锡10余年。《黔南会灯录》卷5《石阡中华识竺海伦禅师》中就记载了识竺海伦在石阡中华山(今贵州凤岗王寨)跟随天隐参禅并协助管理寺院,任寺监10余载之事。天隐道崇嗣法弟子众多,开法于梵净山地区的有识竺海伦、大凡昌宗2人。

识竺海伦,重庆夔州(今重庆奉节)人,俗姓张。寓居湖北荆州时于天吼座下披剃,后在敏树如相座下受具足戒,获天隐道崇印可,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代传人。辅助天隐开辟石阡中华寺,协助管理寺院10余年,待天隐圆寂,主持中华寺[4]248。

大凡昌宗,四川人,俗姓谢。在我一座下出家,后在石阡中华山跟随天隐参禅学法,受具足戒,并获得印可,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代传人。后于思南太平寺开法,即天隐道崇所住持的梵净山太平禅院[4]248。

另外,天隐道崇的法孙,以德四教的法嗣弘宗圆祖[3]325是梵净山罗江寺的开山祖师。罗江寺正殿出土的清康熙四十一年《聚圣山石碑记》载:“弘宗大师,楚泽大善,面壁功高,自康熙三十三年飞锡于铜属省溪之崇山,曰丁家坪,云瓢雨笠,合目参禅。既登山后,野兽远迹,山魉潜行,饶多古风。有大慈施主杨玉林者,遂以此施作佛场焉。于是弘大师偕其友,率其行徒行孙,相水开沟,负土垦田,创造梵宇,朝夕拮据,不(遑)宁处。数载间,而后堂前殿巍峨大观:田成片段,殊异不毛。后世之食其田、安其宅者,皆弘大师之厚泽所及也。”[3]328这详实地记录了弘宗圆祖对罗江寺的开辟之功。罗江寺后所立的咸丰五年弘宗塔碑所刻的《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上弘下宗字圆祖老和尚之塔》,佐证了弘宗圆祖是临济宗第三十五代传人的身份。塔碑下部还详细地罗列了临济宗第三十六世至第四十五世的77位法徒的名号。可见,弘宗圆祖在此大开破山临济禅法,使梵净山罗江寺临济宗法盛极一时。

(二)圣符道越系的流布

圣符道越,生于万历四十年,寂于康熙三十一年,世寿80岁,为破山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圣符道越主要活动于梵净山地区的思南、江口一带。《梵净山天池院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塔铭》载:“壬寅春,思唐王公镇台清(请)师圣符,符乃破山明祖三世嗣孙也。众记诣师,宗通大振。”[3]252思唐即思南府,因府城东有思唐山而名。道光《思南府续志》载:“思唐山,在城东四里,南达德江,北枕印江。《方舆胜览》作唐山,昔人因以名郡,郡曰古思唐郡。”[5]从塔铭来看,其一,圣符道越在梵净山地区的知名度较高,信众较多,影响力大;其二,圣符道越于康熙元年到思南、江口一带弘法后,便长期住持于江口香山寺,在香山授法,使江口香山寺成了圣符灯系的发源地。《黔南会灯录》收录有圣符道越禅师在江口香山寺于佛成道日(腊八)、元旦、中秋节等日“上堂”的语录[6]236,可以窥见他在香山寺的弘法活动频繁度和影响力。

圣符道越法嗣分别是思南天庆寺福圆满禅师、石阡凤凰寺衡岳行规禅师、天池院慧惺海阔禅师,此3人皆在梵净山地区弘破山之法。

福圆满禅师,生卒年不详,南直凤阳(今安徽省凤阳)人,俗姓杨。幼年出家,19岁时云游至楚之靖州(今湖南靖州)青云山,于愿如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后至铜仁府江口县香山寺,受圣符道越和尚印可,住九台山天庆禅院[4]250。福圆满禅师的受戒之所青云山,位于今湖南怀化会同县县城“东七十里”处。九台山天庆禅院,又名天庆堂、天庆寺,“在思南府木社(金花溪畔),明万历间建”[5],后迁至高旷灵异之九台山上。

衡岳行规禅师,生卒年不详,楚南武攸(今湖南城步)人,俗姓蒋。“在黔之铜仁江口香山寺,礼圣符和尚剃染,圆具,并以印可,为其得法弟子。后住石阡凤凰寺。终塔于镇远潕阳迎仙寺后,世寿四十九,僧腊十八。”[4]250

慧惺海阔,禅典阙如,其生平事迹唯见《梵净山天池院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塔铭》[4]251,该塔铭由其法弟悟惺海澄撰刻于康熙二十六年。由《塔铭》可知,慧惺海阔禅师,生于明天启四年,圆寂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世寿62岁,四川茶陵人,俗姓杨。幼时遁入空门,云游四方,访问名贤。顺治十七年侍巾瓶于梵净山见空性晓禅师,并得法名“海阔”,承妙玄灯系,住持天池院。康熙年间,圣符道越在思南江口香山寺住持弘法,慧惺前往,幸蒙圣符道越印可,为临济禅宗第三十四世传人。塔铭中“日月同全”应有合梵净山妙玄系与临济宗破山禅派为一之意,自此,破山禅法在梵净山地区盛极一时。慧惺海阔所住持的天池院,又名天池堂、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11km,是西面上山的必经之寺,为梵净山4大皇庵之一。

(三)颖秀真悟系的流布

颖秀真悟,生卒年不详,巴渝长寿(今重庆长寿)人,俗姓黄。在《黔南会灯录》卷2中被称为“思南安化东山颖秀悟禅师”,可见他曾在思南安化东山寺弘法。在其法嗣长明炅的《塔铭》中载有“公昔年曾遇象崖和尚……乃上黔中思南东山参颖秀悟和尚,直叩济北宗旨”[7]783之言可为佐证。从清朝的地方行政沿革来看,安化原系思南府城郭,即今思南县。东山寺,方志无载,存疑。

长明炅,蜀东涪陵(今重庆涪陵)人,俗姓石。幼年出家,从渤水法师习大乘经论,曾参象崖性珽,无悟,乃上黔中思南东山参颖秀真悟,直扣临济宗旨。后颖秀真悟行道湖南辰州,长明炅同住辰州(今湖南沅陵)龙泉山,颖秀真悟付其曹溪正脉,终成破山法脉的合法传人。后出龙山,行至澧州慈利(今湖南张家界和慈利),受大休禅师及众居士之邀,住七星山菩提禅院。后沅州(今湖南怀化芷江)信众闻其道望,迎请其住沅州芷江明山太和禅院。康熙六年,长明性炅回龙山扫颖秀真悟舍利塔。又上沅水,过浦市(今湖南泸溪)之时受浦峰寺法席。康熙十年,长明炅于浦峰寺圆寂,在寺左侧建舍利塔[7]782。可见,尽管长明性炅主要开法于包括辰州、沅州、澧州在内的大湘西范围内,但他早年曾在思南东山寺求法,并获曹溪正脉。

(四)其他僧侣的流布

除天隐系、圣符系、颖秀系禅僧之外,流布于梵净山地区的还有敏树如相法嗣天湖正印、法孙云石明源2人。

天湖正印,“蜀之重庆李氏子。参敏树和尚。彻证源底。亲承印可”[6]236,为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黔南会灯录》卷2中有“思南中和天湖正印禅师”之语,是天湖正印开法于思南中和山的佐证。中和山位于今贵州思南思唐镇,上有著名的宋代古刹华严寺,天湖正印是否住持华严寺,史料阙如,无法确证。

云石明源是赤松道领的嗣法弟子。赤松道领,四川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韩。15岁入南望山静修,到九峰山参灵药,于白云西识座下披剃,参敏树如相,获其印可,为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闭关3年后,开辟贵阳黔灵山,弘法30余年,道振黔地,有嗣法弟子10余人[6]237。

云石明源,“高安吴氏子。母胡氏。在楚平溪紫气山,礼省念剃染。矢志行脚。至常德翠微。依雪崘和尚圆具。参赤松和尚印可”[4]250。“楚平溪”,即思州府平溪卫,今属玉屏县。从其行实来看,云石明源应在湖南常德、贵州玉屏及贵阳黔灵山活动过。

三、敏树如相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特征

以上详细考察了13位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情况,简要汇总如下表。尽管这个数据无法完全将活跃于梵净山地区的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囊括殆尽,但足以一窥破山禅敏树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活动范围及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在梵净山地区的活动统计表

综观上表,可以发现破山禅敏树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梵净山地区活动的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大多为蜀籍。明清时期,今重庆地区为重庆府,隶属四川管辖,故其籍贯为重庆地区者均可视为蜀籍。由上表可知,明清时期活跃于梵净山地区的13位破山禅敏树系禅僧中有8人为蜀籍,2人籍贯不详,湘籍、赣籍、徽籍各1人,蜀籍禅僧占总人数的61.54%。

这一特征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佛教的传播情况相吻合。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佛教兴盛,寺院林立,僧侣活动频繁。在活跃于西南地区的僧侣中,尤以破山禅人数最多,影响最大。陈垣在考察明季滇黔的佛教时指出“滇黔僧多蜀籍”,而“《黔南会灯录》所载之黔僧,蜀人居十之八九,不独黔南然,不独禅宗然”[8]266。破山禅派禅僧多为蜀籍,破山禅敏树如相系禅僧是西南地区破山禅派禅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以蜀籍居多。四川地区自唐代起就是佛教的隆盛之地,在一度衰落后,至破山海明创破山禅派,宗风大振,再度兴盛,故有人赞曰:“西来一宗,自天童中兴,济下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然未有如双桂之尤超于诸方也。”[9]533破山海明在四川大弘临济之法,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僧人,故破山禅派禅僧多为蜀籍,敏树如相系禅僧也不例外。

这一特征也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明末天下扰乱,中原、西蜀更是战火纷飞,独“贵州粗安”[10],原偏安于蜀地的破山禅派禅僧不得不逃蜀入黔,寻找安身之所。梵净山横亘湘、渝、鄂3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是明清时期由蜀入黔、湘的孔道。明后期的两次敕建,造就了梵净山地区寺院林立、古刹巍峨、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的佛国净土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逃禅的破山禅敏树系禅僧来此驻锡弘法。

第二,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在梵净山地区的活动以梵净山金顶及山麓为中心,向石阡、玉屏、湘西等地辐射。破山禅敏树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石阡中华寺、江口香山寺、思南东山寺、太平寺,波及石阡三昧禅寺、凤凰寺、梵净山罗江寺、护国寺、思南天庆寺。

石阡,秦为黔中郡,元时设石阡等处长官司管辖,明代先后置石阡长官司、石阡府,府辖石阡司(今贵州石阡)、龙泉坪司(今贵州凤冈)、葛彰葛商司(今贵州石阡本庄镇)、苗民司(今贵州思南塘头镇尧民村)。嘉靖元年,始筑府城[11]。石阡三昧寺,又名三昧禅院,坐落在石阡县汤山镇五老山,始建于明初。三昧寺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名云峰寺,是明清时期梵净山地区极有影响力的脚庵之一;下院名伴云寺,明末由元代葛章葛商长官司副长官安德勇别墅改建而来。中华寺、凤凰寺,史料阙如,失考。

江口,在明清时期隶属铜仁府。据道光《铜仁府志》载,明设贵州布政司管辖铜仁府,府辖铜仁县、省溪、提溪、乌罗、平头正副司,江口即为省溪司副长官衙署之所在,清代改置松桃、铜仁2厅县[12]。作为圣符道越系禅僧活动的中心,香山寺“位于江口县城,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正殿分前、后两进,两边有厢房多栋数十间,占地面积约11 000平方米,是一个寺庙建筑群”。该寺“中央殿堂主要供奉观音菩萨、释迦、弥勒佛祖像,殿堂两边是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护法神将”[13]23。罗江寺在梵净山最高峰凤凰山麓的聚圣山丁家坪,属今江口县闵孝镇。

思南府,设于明初,辖水德江司、蛮夷司、郎溪司、沿河祐溪司等。清沿明制,仍设思南府,辖安化县、务川县、印江县及沿河祐溪司(今贵州沿河)、朗溪司、蛮夷司等。思南太平寺,又名太平禅院,在思南府郎溪司水社,即今梵净山西北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金厂河畔。始建于明朝初年,清初里人杨国彦扩建,道光七年思南知府张元俊增修观音堂,道光十一年重修正殿、厢房、墙垣。历经多次重修和维护,20世纪50—80年代渐次拆毁,现仅留下观音堂和厢房3间[3]32。天庆寺,又名天庆堂、天庆禅院,位于梵净山麓,即今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金星村,是北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寺,为梵净山4大皇庵之一。初建时间不可考,明万历四十六年获敕封为皇庵。明末清初改为天庆堂。清康熙元年思南总兵王平捐资,深持和尚监工,建大小殿堂僧房共45间。次年深持和尚于寺西侧建九皇观。咸同年间,寺中大部分建筑毁于“红号”之乱。此后,屡遭动乱时局冲击,惨淡经营至今[3]16。护国寺,又名天池院、天池堂,位于梵净山西北麓,是西上金顶的必经之寺,为梵净山4大皇庵之一。初建时间不可考,明万历四十六年获敕封为皇庵。同治三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重修,更名为天池堂。光绪初年毁于刘满之乱,战火平息后,在寺旧址左侧设“梵净山护国汛”,此后护国营署长官吴月楼等重建,更名为护国寺。护国寺坐南朝北,规模宏大,有大堂正殿3重及客房数百间。一度善男信女、文人骚客络绎不绝,留下较多题咏、楹联,现有匾额3块、长联1幅及《梵净山诗会集韵》传世。建国初期,护国寺被毁,仅余残垣、荒基,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重修,至2003年护国禅寺正式落成[3]16。东山寺,史料阙如,失考。

通过对破山禅派敏树系禅僧在梵净山地区所驻锡寺院的考察,可以发现,思南府印江县、铜仁府江口县、石阡府石阡县是破山禅敏树系禅僧在梵净山地区流布的中心。梵净山横亘铜仁、思南、石阡、思州4府,其主峰位于铜仁府江口、松桃与思南府印江3地交界处。从破山禅敏树系禅僧驻锡弘法的寺院来看,该系在梵净山地区的流布是以梵净山金顶及山麓为中心,向石阡、玉屏、湘西等地辐射。

[1]王路平.贵州佛教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前田慧云,等.黔南会灯录卷1[M]//卍新续藏(第85册).[中国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4]前田慧云,等.黔南会灯录卷5[M]//卍新续藏(第85册).[中国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5]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管,何廷熙,纂.思南府续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

[6]前田慧云,等.黔南会灯录卷2[M]//卍新续藏(第85册).[中国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7]嘉兴藏编委会.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M]//嘉兴藏(第37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66.

[9]嘉兴藏编委会.象崖珽禅师语录序[M]//嘉兴藏(第34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33.

[10]王夫之.永历实录[M].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荃金陵刻本.

[11]罗文思.石阡府志[M].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本.

[12]敬文,修;徐如澍,纂.铜仁府志[M].清道光四年(1824年)刻本.

A

1674-3652(2017)06-0015-05

2017—09—22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度青年项目“梵净山佛教地理研究”(16GZQJ30)。

蒋欢宜,女,湖南安化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宗教文化研究。

丹 兴]

猜你喜欢
石阡思南梵净山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与梵净山茶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石阡温泉——四百年历史古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