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农村地区汉族民众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与调适研究
——以普安县江西坡镇G村为例

2017-12-26 00:15王伟杰李小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祭品扫墓

王伟杰,李小倩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黔西南农村地区汉族民众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与调适研究
——以普安县江西坡镇G村为例

王伟杰,李小倩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之一。黔西南民族地区汉族民众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有着典型的“节气”和“节俗”融合发展的色彩,并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过节习俗相互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民众的清明节祭祀等习俗发生了较为人性化的调适,并依旧能坚守传统,发挥清明节祭祀、娱乐、农时等功能。在未来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上,建议倡导积极向上、生态环保、崇尚科学的理念,合理发挥其娱乐功能,并将生态农业、清明节、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

黔西南;农村;汉族民众;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思念之情,并求祖先保佑祭祀者的家人快乐、安康。通过调研黔西南州普安县江西坡镇G村,依托实地调研中观察及访谈的田野调查资料,这里介绍了该村清明节扫墓仪式的过程,解读了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较为人性化的“调适”,同时对未来该民族地区汉族民众清明节的坚守与传承进行建议性展望。

一、普安县江西坡镇G村的基本情况

G村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江西坡镇西北部,北邻高棉乡,南靠地瓜镇,西接盘水镇,东与睛隆县沙子镇隔河相望,距镇政府所在地5km,距县城15km,距贵阳约260km。其地势东南部较低,西北部较高,320国道穿村而过,并紧邻沪瑞高速公路。G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在31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1 500mm左右;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50%。G村总面积18.26km2,辖14个村民组,现有1 068户5 129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0%,多为临近村寨少数民族嫁入G村。

由于气温高,雨水充沛,比较适合农作物生长,村内种植了较多的经济作物,并成为较多住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种植较多的有早熟蔬菜、梨、茶叶、薄壳核桃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关产品远销省内外。2007年泥拉铺、潘家田、老寨等组板栗种植500亩,杨梅种植500亩,茶叶种植500亩,生姜种植150亩。由于当地山地起伏,草木茂盛,部分村民发展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羊和鸡,为县城和州府提供新鲜肉类和鸡蛋。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快,G村公共设施逐步完善。沥青路面的320国道从东向西横穿G村,通组路将各组与320国道相连,通组路主要是沙石路面,宽窄不一,各组基本畅通。G村有小学1所,在校教师58名,学生835名,设远程教育站点2个、村级活动室1个。目前,该村电网改造升级已经完成,并且已经普及农用话网。全村未集中供应自来水,但每家每户都有自家开采的水井。在医疗设施方面,目前卫生室暂未配备有行医资格证的医生。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上当地产业经济相对落后,G村村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造成了较多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也有较多住户的子女在读完大学后,定居城市,并没有选择回乡发展。一些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办有养鸡场、泥瓦厂、农家乐等,经济收入相对可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黔西南对类似村镇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大,着力打造水果产业、蔬菜产业,农村旅游产业等,回乡发展的民众逐步增多。

二、G村传统清明节扫墓的基本程序

G村位于黔西南地区,由于村内多为汉族民众,其清明节扫墓的基本程序与北方汉族传统清明节的习俗大致相同。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带回家。在黔西南普安县,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3个阶段。

(一)扫墓准备阶段

清明节前5天左右,祭祀者着手准备祭祀中所需的祭品,如祭祀用的纸钱、香烛、鞭炮等,以及所用到的工具器物和食物(各色菜品、小吃、酒)等。

祭祀活动的工具主要有锄头、镰刀、竹棍等,承载供奉品的器具基本上每个祭祀者家庭都专门留有一副,如碗、筷、盘子、篮子等。锄头和镰刀用作扫墓时除草、挖土的工具,竹棍用来挂纸,碗、筷、盘子是用作装供奉祭祀品的器具,篮子是用作将所有祭祀品带上山的器具。祭祀活动中的食品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供奉品;另一种是祭祀者食用的食品。供奉品包含炸花生、炸土豆片、炸粑粑、黄色的糯米团、煎鸡蛋、面粉团、腊肉、蒸糕、刀头、整只鸡和鸭等。祭祀者食用的食品主要有鸡肉、猪肉、豆腐、蔬菜等,小型祭祀的膳食以鸡肉为主。见表1。

表1 祭祀活动需要准备的食品

祭品供奉在祭祀中是不可省略的。因为人们想象亡魂在阴间也像人一样要吃、要喝、要穿、要交易买卖。所以要经常供上食品供鬼魂吃喝,焚化纸钱使他们有钱可花,焚烧纸做的衣服器具使他们有穿有用。一般说来,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日用品,都可以作为祭祀品。祭品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纸或其他材料做的象征性实物。人们认为鬼魂享用祭品只是一种精神、气息上的享用,只吸取祭品的精气而不食其实体,在大多数情况下祭品是可以为祭祀者食用的。因此送祭品的方法主要有2种。其一是用火烧掉祭品使气息上腾于天空以便亡灵享用;其二是将祭品置于死者灵前或墓前以待亡灵自己来享用。

(二)祭众祖阶段

清明节主要内容是祭扫坟墓。拜者为墓除草添土,以纸钱置坟头。清明祭祖分两种,即祭众祖和祭己祖。清明节当天村寨里同姓氏的祭祀者组织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时间为1—2天,是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在同宗同族的祖先墓碑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祭“己祖”则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祖先的墓碑面前摆放祭品,共同跪拜。一般祭“众祖”在清明节当天举行,各家各户的祭己祖则选在清明节前后举办,但日期一定要和祭众祖的时间错开。

无论是祭众祖抑或祭己祖,祭祀的方式都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整修坟墓;其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要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纸钱或是焚烧,或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是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祭众祖人员参与较多,仪式也较为隆重,因此用的祭品也相对昂贵,数量也较多。在祭众祖中,需要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但在祭己祖中此过程相对简单,没有如此之多的祭品。

祭“众祖”活动祭祀礼仪是在同姓氏的祖先墓碑前举行,祭祀后的聚餐在主办方的家里进行。由于有较为明显的“男尊女卑”观念,参加祭众祖的人员为祭祀者家中的所有男丁,而祭祀者家中的女性则负责准备祭祀的食物和聚餐的食物。整个祭众祖阶段包括4个流程。

其一是物品购买。在清明节前一天,由同姓中组织祭祀的人联系每一个同姓氏的祭祀者,准备一些祭祀用的物品和食材,以及为参加祭祀者免费提供的食品、牲畜、用具。

其二是扫墓。在清明节当天,每个祭祀者会将家中准备的东西带到组织祭祀的地方,祭祀者家中的所有男丁都去附近山上打理所有的墓碑,再回到同姓氏的祖先墓碑前进行打理,打理后将准备好的纸钱、香烛、食品进行供奉,由同姓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在旁指挥,然后每一家的男丁一一祭拜。先是由先生念一段悼词(先生一般由家族中的族长或者年长的老者担任),再由年长的男子进行跪拜、磕头,然后是小孩跪拜、磕头。

其三是聚餐。在先祖墓碑前的祭祀完成后,所有的祭祀者回到组织的地方聚餐,每个祭祀者和自己的家人坐在一起组成一桌,用自家所带的锅碗盛饭,若家人因事未去,祭祀完成后也要带一份回去。

其四是休息。聚餐后,祭祀者们可以回家,也可以留下帮忙收拾,或者留下来和其他祭祀者交流。聚会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三)祭己祖阶段

相对于祭众祖的隆重仪式和参与人数之多,祭己祖则显得较为简单且人数较少,但祭己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流程。每个祭祀者都需要去祭祀自己的祖父和外祖父以及其他逝去的亲人。祭祀祖父那一支的先祖及逝去的亲人需1天,当天即可返回,路程远的需两天,第二天返回;外祖父那一边也要用差不多的时间。祭己祖的地点在先祖及亲人的墓碑前,一般不举行聚餐活动。小型的祭祀活动并不限制性别,祭祀者家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但拜祭顺序也有辈分讲究。拜祭按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依此类推。

祭己祖的活动流程分为3步:其一是准备物品。提前备好上山扫墓的供奉品和打理墓碑的工具;其二是扫墓。一般由祭祀者带领家人到祖父的祖先或者外祖父的祖先以及逝去亲人的墓碑前进行打理,打理好后将供奉品摆好,把用竹棍绑住的纸钱挂在坟墓上。年长的长辈口中念叨:太婆、太公保佑下代子孙身体健康、财源滚滚;也有的保佑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或者找个好对象等。祭祀者以及家人跪下磕头,在跪拜磕头时,都是洒一次酒,跪拜磕头一次,念叨一次,表达孝道和思念之情以及请求祖先保佑;拜祭完毕后,祭品因祖先祝福过,众人可取食祭品,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特别是给孩子们吃,被认为有祛病、驱邪、健康、长寿之意。其三是回家。在山上扫墓完成后,祭祀者方可回到家中,若墓地离家太远,则可以留宿在当地的亲戚家,第二天再走。

三、城镇化进程中G村清明节习俗的缓慢调适

随着黔西南州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传统民俗节日也在逐步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尤其是沪昆高铁的全线贯通,以及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完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带来当地旅游经济和新兴农业经济的发展。民俗节日在得到官方和民众不断大力保护传承的同时,竭力维护其本真性和原生性,但其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中日新月异的新农村。

首先是参加人员的减少。无论是祭众祖还是祭己祖,参加祭祀仪式并进行扫墓活动的人员比以前减少,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年男女参与者较少。因此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多为村中较为年迈的老人,以及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妇女等。人员减少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在过年之后即赶赴东南沿海省份或者贵阳等地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其二是部分村民在贵阳等城市从事商业活动,自我创业,发家致富;其三是部分村民子女考入大学,离祭祀点太远且行程太远、路费太贵。以上3种情况的人员都没有时间参加家族的祭众祖和祭己祖活动,一般由老一辈人代替。

其次是仪式程序相对简单化。由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员减少,使置办祭品、工具和餐食的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仪式的程序也逐步简单化,时间也相对缩短。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随着通往村外的公路和通组路逐步连接,人们到达祭祀点、购买相应祭品都变得容易得多;一些祭祀者家中都买了车,行动更为便捷;祭祀用品更是如此,较多村内店面都有专门的祭祀用品销售,即使当天未准备相关祭品也能花钱买到。由此,祭祀的主祭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并能供奉一些当地未生产的美食。部分家庭因为要照顾自身的生意,原有的留在主祭家聚餐的习俗也逐渐弱化,在参加完扫墓仪式后直接开车回家;而家族族长或者户主都会相对地减少一些祭祀程序,以适应步伐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

再次是神性逐步降低。在传统社会中,民众祭拜祖先,供奉鬼神,都怀着较为虔诚的敬畏心理,表达慎终追远之意。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有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泛灵信仰、灵魂信仰等相关。然而随着民族地区民众的知识水平逐步提升,对原有的鬼神观念等认识程度增加,原有的原始信仰程度降低,更坚信科学思想,但祖先崇拜的思想却保留下来。

最后是清明节的社会功能逐步变化。清明节不但是中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血脉纽带,还是一个户外踏青、呵护新生的春季仪式。随着贵州现代化发展程度越来越深,传统清明节有着浓烈的“寒食、禁火、扫墓、踏青、庙会、狂欢”等色彩,是农历“节气”和传统“节俗”的融合升华,因此有着祭祖、纪念、娱乐、农时、保健、绿化、交换等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农时、纪念、保健、绿化、交换等功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逐步被弱化乃至被取代,但其祭祖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却历经千年而传承下来,并一步步强化。清明节在家族凝聚、慎终追远等方面的功能依旧厚重,孝敬祖先的习俗虽然表现形式多样,过程简化,但其核心精神却传承下来。同样,清明节的娱乐功能也逐步加强,民众组团春游、户外踏青的娱乐方式逐步发生变革,并随着2007年国家将其设为法定节假日之后,成为春节之后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如在G村,一些没有宗祠的家庭,同样要办聚会,通知亲戚朋友来家做客,并在附近景点踏青游玩,通过聚会、踏青的形式发挥清明节的娱乐功能。

四、面向未来的G村清明节习俗的坚守与传承

G村清明节节日传统的调适和变化,有着较强的人性化色彩,一切以奋战在第一线的民众幸福生活为基准,用最合适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表达祭祀先祖的意愿。随着黔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节日的坚守与调适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在未来清明节民俗的坚守与传承中,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其一是继续倡导积极向上、生态环保、崇尚科学的过节理念。在经济化浪潮的强势影响下,黔西南民族地区的汉族民众选择的是背井离乡,赴外打工,并源源不断地将打工所得汇往贫困的家乡,供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留守的老人和孩童们则承担起了守护家业、纪念先祖等重任,而无论在外地还是在家,民众心中祭拜的都是一样的先祖,供奉的是一样的神。让人欣慰的,G村在外来文化逐步冲击本土文化的当代,并没有出现庸俗化的节日乱象。村内民风淳朴,坚守传统信念,哪怕较多地方倡导的“网络祭拜”等都没有在G村出现。相比网络上曝光的“烧苹果手机”“烧保姆”“烧小三”用以祭祖等乱象,G村还是一片净土。村内家族姓氏主要以周、黄、许、李、张、王姓为主,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凝聚力强,在村支书以及乡村文化精英的带领下奉行积极向上的节日理念。由于村内地形以山地为主,近年来河水干涸,并且以传统畜牧业和种植业(以玉米、水稻为主)为生,因此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在黔西南州各级地方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G村在山地“退耕还林,种树种草”等方面成绩斐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未来应继续倡导积极向上、生态环保的过节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坚守文化传统,厉行勤俭节约,并要同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摒弃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鬼神信仰观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传递正能量。

其二是将绿色农业、清明节、地域文化同乡村旅游相结合,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从调研中得知,随着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G村村口和主要街道外部的人逐步增多,农家乐、茶园等逐步兴起,农村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地方泥瓦厂等小工厂繁荣发展,为当地形成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将清明扫墓、祭祀与踏青等结合起来,以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当地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导向,但同时应处理好4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要借助发达的交通,将绿色茶园、果园、蔬菜园升级为新型农业经济片区,打造成为集农产品交易、运输、观光游览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区。第二是恢复传统的清明节祭众祖仪式,适时接纳返乡务工务农的村民加入,坚守文化传统,并使之成为外地游客在清明节旅游中观看的重要民俗活动。第三是借助当地周边村镇的民族文化,开发相应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如普安县白沙乡汇缘绣花厂和普安县江西坡镇布依纯手工伟鲜工艺店被省民宗委和省文联命名为第一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应号召留守妇女加入当地传习所,实施“乡村绣娘计划”,使之逐步成为吸引外地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景区。

其三是坚守祭众祖、祭己祖的传统,恢复祭祀本身神圣庄严的氛围。清明祭祀是一种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愿望仪式。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因为祖先与先人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后人继续前行的起点,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源。“祭之以礼”的寻根追源的谒祖活动,是因为天下亡人皆有本源,公民各有祖先,民族亦有始祖。个体之祖先赖于血缘所系,民族之祖显于象征血缘。清明节祭祀仪式,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们本源寻根意识与愿望的展现。黔西南民族地区的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历经多年依然在清明节坚守传统,应当将这种祭众祖和祭己祖的传统继续下去,并通过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家族规约等形式,将对祖先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情传承下去,使现代社会中的祭祀仪式依旧保持其神圣庄严。

其四是加强对清明节娱乐功能的有效控制,并强化其农时等功能。清明节的娱乐功能在G村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使G村成为自驾游、骑行、踏青的最佳去处。随着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清明节的娱乐功能将会进一步提升,有成为当地民众与游客的狂欢节日的可能。在当地清明节民俗的坚守与传承中,应合理控制娱乐功能的适度发挥,对生态环境有限度地开发,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娱乐过度等现象的出现。同时,清明本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本身来自农耕文化传统,并与农事、农时和农耕生活有关。“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的谚语,显示了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提醒耕作者及时“浸种耕种”。因此在G村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有效发挥节气的农时功能。又由于村内山地地质灾害点较多,主要为邓家湾和罗家地,故应在清明节前后对影响农作物耕种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定点排查、整修,期待全村全年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作物的大丰收。

K892.7

A

1674-3652(2017)06-0020-06

2017—08—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计划项目“藏羌彝走廊视阈下贵州传统美食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CC17W07);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特色重点学科“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伟杰,男,河南漯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丹 兴]

①江兴龙、吴正彪、张明珍的《论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75—81页;张勃的《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文化遗产》,2016年1期,第32—41页;王均霞的《传统的固守与变迁: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第38—46页;顾希佳的《清明节俗的历史轨迹与当代走向》《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5期,第81—85页;黄涛的《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5期,第186—188页;李萍的《论清明节俗异化的负面影响与调适策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5期,第61—65页;袁礼辉的《务川仡佬族公祭的文化意蕴探析》《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6期,第85—87页。

猜你喜欢
祭品扫墓
我们去扫墓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独一无二的祭品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清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