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

2018-01-05 04:34郭光萍张山山刘锦桃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昆明65005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口普查海拔寿命

全 星 郭光萍 张山山 张 燕 刘锦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

全 星 郭光萍 张山山1张 燕 刘锦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人口预期寿命。方法通过1982~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城市、镇、乡、村的男女的预期寿命;同时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计算出各省市区男女的预期寿命表;并对2000年和2010年各省市区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分别做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将其预期寿命为因变量(应变量),粗死亡率(CDR)、婴儿死亡率(IMR)、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海拔、纬度等为自变量(协变量),分别作逐步回归分析。同时绘制中国各省市区的地理分布图谱,了解不同地理区域中的分布特点和趋势变化。结果中国人口预期寿命30年来呈逐步提高的趋势,预期寿命1982年为68.43岁,2010年为78.16岁。目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时期望寿命女性高于男性的差距不断扩大,1982年为2.92岁,2000~2010年10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中国平均增长5.13岁,增幅最大的为内蒙古7.27岁和贵州7.62岁。结论在期望寿命偏低的情况,IMR为决定因素,要提高预期寿命,降低IMR是最快的措施。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高度时GDP不再起作用,而海拔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区域差异

期望寿命也称预期寿命,出生时(0岁组时)的期望寿命简称期望寿命或平均寿命。期望寿命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死亡水平比较最常用指标,也是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通用指标。我国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平均预期寿命是最能体现民生的综合指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测量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资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2010年6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第1、2次人口普查资料无法进行预期寿命分析,五普和六普资料比较完整,且一致性很高,本研究重点讨论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的预期寿命,并对4~6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1990年〔2〕、2000年〔3〕和2010年〔4〕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地图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居民健康状况来自于2013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为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2010年中国各省、市、区公布的经济数字。2000年人均GDP百度zzyde(OL)。海拔、纬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

1.2统计学方法 使用PEMS3.0软件的简略寿命表法〔5〕,用1982~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城市、镇乡村的男女的预期寿命。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计算出各省市区男女的预期寿命表。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作逐步回归分析。用Arc GIS 9软件绘制全国各省市区的地理分布图谱。

2 结 果

2.1我国人口预期寿命30年变化规律

2.1.1时间变化趋势 从时间尺度看,30年来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见表1。30年间,第1个10年增长2.44岁,第2个10年增长2.17岁,第3个10年增长5.12岁。30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共增长了9.73岁,等于每10年增长3.20岁,全球上世纪末平均期望寿命提高至59.8岁,期望寿命提高了13.3岁(前25年),而后25年里人口期望寿命仅增加了5.6岁,快速增长后,速度减少〔6〕。2010年我国预期寿命与2010年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与文莱达鲁萨兰、卡塔尔、美国均为78岁,低于日本、瑞士、冰岛等国〔7〕88~91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72.4岁,女77.4岁〔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公布的世界各国出生时预期寿命中国为73岁〔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是0~4岁组的期望寿命,不是出生时预期寿命(0岁组),无可比性。本研究的2010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用的数据是实际人口数〔4〕和实际死亡人数〔4〕,年龄分组为“0岁组”、“1岁组”,这是多数学者认同的计算方法,国际上都采用的出生时预期寿命计算方法。

2.1.2年龄和性别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时期寿命女性高于男性的差距不断扩大;从年龄段看,男女之间寿命差值,随着年龄组的增大而缩小,见表2。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49年以前非常低,只有34.70岁,且男性(34.8岁)略高于女性(34.63岁)。目前西欧各国男女预期寿命普遍相差7~8岁以上,东欧各国更高达10岁以上。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如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近年来开始有缩小的趋势、而日本、法国和德国预期寿命高的国家(分别为83、81、80岁)〔8〕,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表现出期望寿命性别差异扩大的趋势〔9〕,一般在3~5岁,与本文接近。

表1 中国1982~2010年第4次人口普查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表2 中国1982~2010年各年龄组预期寿命男女比较(差值=女-男,岁)

2.1.3城镇乡村差异 1990、2000、2010年不同时期预期寿命,无论男女均为城市>镇>乡村。仅1982年无论男女预期寿镇>城市>农村。从1990~2010年30年间居民期望寿命城市、镇、乡村依次增长8.79、7.17、6.33岁;男性分别增长9.80、7.68、5.45岁;女性分别增长8.18、6.67、7.40岁,增长速度城市和镇男性依次为1.61,0.98、1.95岁,以乡村女性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前10年城市、乡村增长依次4.10、3.17、1.68岁;后10年4.69、4.00、4.65岁,2000~2010年比1990~2000年增长速度要快,前后10年以城市增长快,后10年乡村接近城市速度。

2.1.4地理分布规律 将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预期寿命,分别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做地图。其结果2000年和2010年聚类基本相似,在欧氏距离为5之内可分为三大类:2000年贵州、云南和西藏、甘肃和青海、内蒙古、江西和陕西为一类,其中又可分3类,预期寿命在66.6~77.2岁;最高上海市为1类;其他各省区市为1类,见图1、图2。

图1 2000年中国各省市区预期寿命树状聚类图

图2 2010年中国各省市区预期寿命树状聚类图

2010年同样可分3类:贵州、宁夏、云南、青海、西藏为一类,出生时预期寿命在72.51~74.82岁;第2类为天津、海南、北京、上海,出生时预期寿命均为82岁,其他省市区为一类。2000~2010年10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增幅最大的为内蒙古和贵州,其次为江西、甘肃、云南、陕西,基数小的省区增幅大,见表3。以上数据可见,城市发达地区增幅小,西部地区增幅大,可见,我国期望寿命增幅规律与世界相同,均呈现经济滞后地区增速高于发达地区,期望寿命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出现减速递增的趋势〔10〕。尽管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各省市区显著不同,但到了50岁的期望寿命各省市区则极为相似。2000年和2010年0岁时预期寿命各省市区东部与西部分别相差12.0岁和9.8岁,而50岁时均相差5.25岁和5.55岁,全世界也是如此,发生这种显著差异是由于婴儿死亡率(IMR)是出生时预期寿命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到了中年,这些因素就不再起作用〔11〕。

2.2影响期望寿命水平的主要因素 将2000年和2010年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分别为因变量(应变量),GDP、海拔、纬度、粗死亡率(CDR)、IMR为自变量(协变量)作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000年预期寿命为因变量时,自变量5个指标全部进入方程,其方程为:=80.785-0.098(IMP)-0.001(海拔)-0.000(GDP)-0.731(CDR)-0.043(纬度)。其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IMR -0.468、海拔-0.329、GDP 0.239、CDR -0.184、纬度-0.103,Beta系数的大小,表明了对影响预期寿命贡献率的大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的自变量对Y的贡献大,其GDP与预期寿命呈正比外,其IMR、海拔、纬度、CDR与预期寿命呈反比。其复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和相关系数(r)见表4。

1)P<0.01;表5同

新引入方程中的自度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均有统计学意义,决定(确定)系数R2都在增加。表明IMR对方程的贡献率大,IMR高,预期寿命小。在IMR高的地区,降低IMR,提高预期寿命是人类进步速度最快的措施。2010年期望寿命为因变量,5个自变量中,海拔、GDP和CDR进入方程,IMR和纬度被剔出方程,其方程为:=82.444-0.002海拔+3.47E-005(GDP)-0.756(CDR)其标准回归系数为:海拔-0.705,GDP 0.288,CDR-0.240,海拔对方程的贡献率最大。当新引入自变量进入方程时,R2逐渐变小,但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2010年预期寿命为因变量线性逐步回归参数

3 讨 论

婴儿死亡通常分为由于先天畸形、遗传等因素所导致的内生性婴儿死亡和由于感染、营养不良等外部原因所导致的外生性婴儿死亡〔12〕。社会经济因素对外生性婴儿死亡影响较为明显,当外生性婴儿死亡控制到较低水平时,婴儿死亡继续下降的很小(接近极限值),此时其变化对出生时期期望寿命的改善影响甚微〔10〕。

人口死亡水平是构成预期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消除了实际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年龄别死亡率的高低,也取决于年龄别人口构成,当IMR降到极限粗死亡率仍然是影响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13〕,在方程中仅次于海拔和GDP的影响。以世界78个国家〔14〕的预期寿命为因变量时,IMR和GDP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62.088-0.095IMR+0.000GDP。Beta:GDP为0.660,IMR为0.241,表明GDP对方程的贡献比IMR要大,但当预期寿命逐渐接近人类寿命极限时,GDP不再无限的发挥影响作用。

在期望寿命偏低的情况,婴儿死亡是决定因素,要提高预期寿命,降低IMR是人类最快的措施,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水平时,IMR不再起作用,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高度时GDP不再起作用,而海拔的影响起决定作用,IMR和GDP的影响是软着陆,随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海拔是无法改变的地理因素。有学者提出: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8〕;迁移有条件的离退老人到低海拔地区养老,因为属于重要自然条件之一的海拔高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非常密切,高寒缺氧的高海拔环境对死亡率有强烈的促升作用,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100.

6蔡 玥.世界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规律〔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5):77-81.

7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Z〕.New York:UNICEF,2012.

8苟晓霞.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2):38-42.

9任 强.近50年来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的演变轨迹〔J〕.人口研究,2007;35(5):75-81.

10王艳红,李立明.中华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3):262-6.

11WHO专家组报告,九十年代绝经研究〔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66.

12郭子宏,赵 敏,罗进忠,等.云南省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6):681-3.

13郭子宏,李 燕,刘锦桃.云南省分民族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2):59-63.

14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New York:UNICEF,2009:118-21.

R188

A

1005-9202(2017)24-6247-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4.106

1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李 智(197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研究。

全 星(1972-),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研究。

〔2016-10-08修回〕

(编辑 苑云杰/张 慧)

猜你喜欢
人口普查海拔寿命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高海拔的甘南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人口普查学问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