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博弈下的铀之战

2018-01-19 11:29杨迎春
全国新书目 2018年7期
关键词:放射性核能原子弹

杨迎春

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止战之殇,何其痛也;消弭恐怖,何其难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不是战争评说,是铀史钩沉,娓娓道来。铀之初,性本善。从铀被发现时起,科学家们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不一般的性质,它是最重的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能衰变成其他元素。于是,铀为什么具有放射性,它放射出来的是什么,又会产生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20世纪初吸引了不同门类科学家兴致勃勃、甚至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对铀的探索中。

居里夫妇研究铀的放射性,偶然发现了比铀放射性更强的镭;她们的女儿伊蕾娜·约里奥居里发现,通过人工可诱发产生放射性物质,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放射性是自然界自发的认识;莉泽·迈特纳,历经了时代对性别的歧视、政治对种族的迫害、学术对国界的仇怨,甚至在被褫其尊严、失其体面的境况下,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移,第一个认识到奥托·哈恩在1938年的实验发现就是原子核裂变,被美国人誉为“原子弹之母”;恩里科·费米,意大利“种族宣言”迫使这位备受当局看重的“费米阁下”因妻子是犹太人逃亡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首次实现了核裂变链式反应……《铀之战》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发现铀,痴迷铀,探究铀,诠释铀,以科学家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血与泪历程、拼与搏精神,演绎了铀之历史的五彩斑斓。

《铀之战》有战事,政治绑架科学,博弈天平随之倾斜。核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首先被用于了军事目的。德国的“铀学会”催生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博弈的结果是:1945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三颗原子弹,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了日本,制造了震惊全球的核恐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展开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各自拥有了数万颗核弹,导致四十多年冷战,不仅消耗了两国国力,也让围观国家自感时时处在多事之秋。为了核制衡,许多国家也纷纷开始研制原子弹,英国、法国分别于1952年和1960年拥有了核武器,中国为自卫也被迫发展了核武器,并于1964年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相互确保摧毁原则”成为拥核国家最大公约的背景下,世界维持着“稳定的恐怖和平”。

近年以來,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更成为引发地区冲突和悬而不解的世界性科学尴尬。不久前,朝鲜宣布关闭核反应堆,引发世界点赞。显见得,无核化,不只是朝鲜半岛的问题,更是世界的大事情。《铀之战》讲述得就是这样一个理,如剧毒之物万不可触碰一样,全球无核化意识应深入人心,不使用核武器应成为人类坚决秉持的一种伦理道德,一种自然认识,否则,动辄伤人,亦必及自身。

俗语讲,否极泰来。如果说原子弹浩劫是人类在铀应用上的一时冲动,那么利用核能造福人类,就是科学家在和平时代的理性思考。《铀之战》引领人类走进铀核新时代。

厄尔尼诺肆虐,全球日益变暖;天然气、石油大量燃烧,严重污染空气、土壤、河流;石油资源争端频现,导致地区冲突不断……使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重新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铀之用,利民生。《铀之战》描绘了铀核新的“战场”:四百多座核反应堆提供了全球15%的电量;驱动潜艇、航母、破冰船,进行远洋开发研究,为极地发电;利用核放射性精准杀死肿瘤细胞……让新时期生活更美好,核能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新时代,科学博弈将再次引发铀之新战。“铀”,这个有益有利,但又充满暴力和危险的元素,还将待后来人加深对它性能和利用的透彻理解,让它为人类幸福,为自然和谐,释放更大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放射性核能原子弹
乌克兰两处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受损尚未造成放射性泄露
“核能驾驭者”王大中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 ——核能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揭秘核能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
不同检测时长对粉煤灰砌块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知识快餐店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