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稷下百家争鸣的历史遗产

2018-01-19 11:29王皓淼
全国新书目 2018年7期

王皓淼

[摘要]在当今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和回归初心的新时代,进一步深入挖掘齐国稷下争鸣的历史遗产是一项光荣的使命。2017年12月,以古籍、学术图书立足的齐鲁书社出版了《齐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书,用翔实的资料对齐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史料性和社会性。

[关键词]齐文化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历史遗产

在当今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和回归初心的新时代,进一步深入挖掘齐国稷下争鸣的历史遗产是一项光荣的使命。2017年12月,以古籍、学术图书立足的齐鲁书社出版了《齐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书,从目录上就看得出齐文化的辉煌与灿烂:第一章阐述的是齐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包括了改革创新、务实、开放、包容、德法治国、生态和谐、睦邻友好、义利统一、重工惠商十个方面;第二章论述的是齐文化的传统美德,譬如重德向善、礼义廉耻、爱国报国、廉政、尚贤、孝悌、敬老、诚信、扶危济困、尊师重教、尊重妇女;第三章讲的是齐文化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社会和谐、仁爱、人本、科教兴国、俭约自守、以文化人、雄浑之美、自强不息。

齐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答案很简单:因为齐国的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汇集了先秦时代最为精英的知识分子群体,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有齐国能提供这样的讲坛。春秋末期以降,诸子之学蜂起,各派之间不仅互相论辩、互相吸取,还为君主的一统大业做谋划。其中以儒、墨为显学,另有道、兵、法、名、阴阳、纵横诸多学派:有黄老道家和庄子道家,有齐、秦晋两支法家,有孙子、吴起为代表的兵家,有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有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此外还包括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小说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社会上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君王出于招揽贤才的需要,使得百家争鸣还曾形成了诸多中心,最著名就是百家齐集的齐国稷下学宫。齐国造就了稷下争鸣,而稷下争鸣又成就了齐文化的辉煌灿烂。

然而,百家争鸣为什么会繁盛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呢?这与稷下学宫的特点和齐文化的优越性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等学府与君主智库,定期的学术交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

首先,稷下学宫得益于齐国自立国以来在开放中寻求发展的需求和春秋末期知识分子开始争取独立的大势,这一需求和大势在田氏代齐之后显得尤为突出,于是齐王对来到学宫的士人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日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其初衷是把一众学者当做了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智库。到了威王和宣王时代,稷下学宫迎来鼎盛阶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齐国给予这些知识分子如此高的待遇,企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人的智慧,巩固统治。如《孟子》一书中,就记录了儒学大师孟子和齐王先后讨论了“交邻国有道乎”“王政可得闻与”“四境不治如之何”等诸多问题,此外尹文子曾讨论过“人君之事何如”,田骈与齐王讨论“道术”,荀子讨论了“强国之策”。时间久了,稷下学宫俨然成为一所官办高等学府,许多知名学者都在学宫讲学授徒。田骈师学于彭蒙,自己成为先生之后“訾养千钟、徒百人”;据记载,孟子出行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曾以“养弟子以万钟”来挽留。荀子、慎到、宋钘的情况基本相似。

其次,刘向《别录》中“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一语告诉我们:齐国招揽的贤士还有定期的学术聚会,“谈说”的内容既有各家自己的学说、也有学派之间的论辩,这是战国动荡的时代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交流中,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讨论了12个命题:世界本源,天人关系,形神关系,五行,名辩,用兵,人性,政治、制度与大一统,人才观,认识论,养生,工商。这些命题经过半个世纪的讨论,奠定了齐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在此后的两千多年见不断被汲取和阐发,最终成为了实现宏伟中国梦的重要动力。而众多的稷下学者和学派,主要有淳于髡、邹衍、邹奭、田骈、田巴、鲁仲连、接子、尹文、宋钘、兒说、慎到、荀子、环渊、孟子;相应的,稷下学的著作,也有《慎子》12论、《田骈》25篇、《捷子》2篇、邹衍的《邹子》49篇、《邹奭子》12篇、《尹文子》1篇和《孟子》《荀子》《鲁仲连子》;甚至《管子》《司马法》《晏子春秋》等名著的许多内容也是稷下先生的作品,尤以《管子四篇》系稷下道家代表作为典型。由此可见,稷下学术乃至齐文化是多元的、融合的、创新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等渚家思想相互吸收:稷下的法家思想吸收了儒、墨、道三家学说的因素,于是齐法家不似秦晋法家那样阴森恐怖;同为稷下黄老道家,慎到是“道法之转关”,尹文子则将道、法、名三合一,而“管子学派”体现出了儒、道的融合。可以说稷下学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在稷下学宫内部,多数学者的学派归属是无法界定的。

最后,要探讨稷下学宫所代表的齐文化的优越性,还要分析三晋、燕、秦、楚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劣势——特别是魏国、楚国和秦国。魏国虽然是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有魏文侯、李悝、吴起、乐羊、西門豹这样的明君贤臣,并且有西河这样一个学术中心,但是相比齐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来讲还是要逊色许多;更严重的是,魏国是四战之地,战国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多数和魏国相关。这与齐国形成了对比。楚国没有出现稷下学宫那样的学术中心,一是因为楚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二是因为楚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下,三是国家所执行的选官制度和文化政策因循守旧。改变秦国历史命运的商鞅变法与齐国邹忌改革基本同时,然而商鞅的所有法令都是以耕、战两个字为中心,凡是游士几乎无一例外遭到打击。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吕不韦登台,而此时到秦统一六国只有大概三十年时间。

齐国稷下学宫的创立,使得儒、墨、道、法、兵、阴阳、名辩各家学派有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他们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道德教育、文艺美学、天地历算等多学科,不仅研究现实,还反思过去、描绘未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带来的灿烂的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可以说,进入稷下时期以后,严格意义的百家争鸣才真正开始;而没有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也不会那么辉煌。秦汉以降,稷下学宫作为讲学的平台虽然不复存在;但是以稷下文化为代表的齐文化,凝聚了思想,功在千秋。

总的来说,《齐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书,用翔实的资料对齐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凝结了齐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史料性和社会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宣传、普及齐文化的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