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018-01-27 11:15
观察与思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

胡 承 槐

提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且革命性的核心要义在于:“两个不可避免”的判断宣告了资产阶级所有制永恒论神话的破产;实践性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论走向实践并成为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精神武器”;科学性则体现为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相契合。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偏颇的内在统一性。

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主体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体现得最为充分的部分。完整、系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既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尊重,也是现实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为依据,阐释马克思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一、马克思恩格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理论的革命性

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的理论,首先得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范畴的含义或定义。马克思指出,财产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①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8页。。因此,“所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且“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而阶级间的关系的变化就是历史的变化”。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由上述所引可知,马克思的所有制范畴它不仅仅是法律概念,也不仅仅是当今流行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概念,而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了财产关系的法权含义和阶级关系及其历史运动含义于一体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进而,如果我们把资产阶级所有制范畴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厦的话,那么占据这个大厦的灵魂就是资本支配劳动,奴役、剥削劳动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明确了马克思对所有制范畴的规定,我们也就明确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关于现实的生产关系历史运动的理论,亦正是对生产关系历史运动的具体揭示而体现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革命性首先表现在它以所有制的历史变迁为依据宣告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的历史宿命,其理论锋芒直指“国民经济学”(指当时英、法流行的和德国舶来的经济学理论)的资产阶级所有制永恒论的历史荒谬性,指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就在于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早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国民经济学赖以出发的先定的逻辑前提即资本所有制本身就是历史运动的产物,是可分析、批判的对象,而不是合于“自然原则”的绝对物,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后果。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278页。在《共产党宣言》中则进一步对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历史进行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所有制是整个历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社会交往(尤其是世界贸易)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所有制也已与它自己赖以生长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之间产生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并预示着资本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行将灭亡;指出资本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且还制造了自身的掘墓人——工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消灭旧的产生关系。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8、294页。进而彻底破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永恒存在的意识形态神话。

在与为资产阶级所有制辩护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坚决斗争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还展开了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理论的批判。限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仅举对蒲鲁东的批判为例。蒲鲁东是在欧洲主要国家享有盛誉,且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活动家。蒲鲁东的社会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但他并没能真正地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他妄想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关系根基即资产阶级所有制的雇佣劳动方式的前提下,保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好”的方面,去除“坏”的方面,保留小生产者的小私有制,取消资产阶级的大私有制,并反对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揭露了蒲鲁东形而上学方法论的错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祸害及其“好”的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关系,蒲鲁东只要它“好”的方面而不要它“坏”的方面,仅仅是他杜撰抽象范畴、玩弄辩证法的主观臆想,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根本就无法实现,从而给以蒲鲁东为代表的一切否定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空想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打击。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革命性不仅表现在通过大量的著作、文章传播到工作阶级中去,而且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直接与实际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贯彻到工人运动中去,使得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雇佣劳动制成为工人运动的旗帜和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组织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第二国际工作协会,指导各国工人组织和政党展开工人阶级争取解放和实际权益的斗争,使得工人阶级的斗争成为现实并促进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历史运动。在这些理论走向实际的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始终坚持引导工人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的根基即资产阶级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制。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时,一方面高度肯定和赞扬巴黎市民斗争的“无产阶级性质”,是对现存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对公社委员中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在巴黎工人阶级斗争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予以批评,指出他们从事工人阶级实际斗争的视野存在根本性的盲区,即对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对资产阶级的代表性组织——银行心存敬畏,或者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或进根本不敢染指,从而妨碍了巴黎工人阶级取得更大的成就。并在此基础得出结论:工人阶级应该通过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胜利了的工作阶级应将国家机器改造成为废除资本“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杠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再比如,马克思在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联合时,再三指出,工人阶级的纲领不应该在分配领域上兜圈子,而应该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现实斗争的目标,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14页。并旗帜鲜明地把斗争直接指向“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方式本身。

二、马克思恩格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理论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宣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道德原则,而是现实的历史运动。所谓现实的历史运动,也就是把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理解为工人阶级为之奋斗,且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并不是仅供理论欣赏品评的思想作品,它还是工人阶级用来追求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诚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并把它“变成现实”。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58-61、58-61、153页。理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的本质性特征。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58-61、58-61、153页。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实践性,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是要克服单纯从客体的物的方面来理解所有制范畴的形而上学思维习惯,并从主体的人的活动的方面去理解所有制范畴,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58-61、58-61、153页。进而把所有制理解为人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当我们把所有制理解为人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时,那么,所有制的历史运动、历史变迁也就被理解为人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历史活动、历史变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历史过程就也成了工人阶级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实践性,首先表现在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引导工人阶级斗争从个别自发的斗争转变成为集体的阶级的和自觉的斗争,并指证这一转变的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自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产生就存在的,但它一直被资产阶级与封建等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掩盖,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58-61、58-61、153页。且工人阶级也同时追随和参与资产阶级对封建等级的斗争,直到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熟起来成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时,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才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工人阶级的斗争才上升为社会最为基本的主要的阶级斗争。这就要求工人阶级从原先个体的、自发的斗争状态中摆脱出来,把自己的斗争形式提升到工人阶级的阶级水平上展开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个体的自发状态提升到集体的阶级的自觉状态,首要的工作就是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以工会的政党的等组织的形式生成强大的阶级力量,进而赢得工人阶级在个体的、自发斗争状态下所无法想象、无法比拟的斗争成果。故而,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学说、工会和政党学说理解为从主体方面出发来考察的所有制(生产关系总和)理论,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延伸,而现实的工人阶级所展开的阶级斗争,尤其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包括工会)所组织和领导的斗争,则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展开形式。

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个体的自发的状态提升到集体的、阶级的自觉的斗争状态,还必须展开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亦即批判传统的私有制思想观念,实现与传统的私有观念的彻底决裂。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67-73页。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始终认为人总是从个人的现实状况出发来从事自己的活动的,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67-73页。进而工人阶级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合理的,比如工人要求资本家给自己增加工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不曾排斥和否定这样的要求和斗争。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这样的要求和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对整个工人阶级来说是于事无补的。他们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的斗争如果仅仅限于增加工资是绝对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雇佣劳动和被奴役的地位的,尤其是当工人的斗争仅限于个体的斗争,个体状况的改善时,则恐怕连整个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都谈不上。换言之,个人的现实状况都是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下的状况,工人阶级作为阶级,作为整体,其命运的根本改变,只能建立在整个社会关系的彻底改变上,即使在整个社会关系还没能彻底改变的条件下,工人阶级整体生活状况的改善(比如增加劳动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劳动时间),也要通过工人阶级的集体行动去获得,通过整个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而改善工人阶级个体的状况。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工人阶级摆脱传统的私有观念的束缚,从工人为自己个体利益斗争并展开相互之间的竞争中摆脱出来,团结和联合成为阶级,展开阶级的斗争,实现阶级的(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具体实践,即通过工会或政党领导的有组织的阶级斗争,是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施的。一是日常的和平的斗争。第一第二国际工人协会的绝大多数组织活动和所推动的工人运动都可看作这一斗争的具体体现,比如,继1866年美国工人联合会作出决议要求将日劳动时间限定为8小时之后,1868年争取8小时工作制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的口号和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奋斗目标。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把工人阶级的个体的、自发的分散的斗争提升到集体的、有组织的、自觉的、阶级的和平斗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理论进而也是所有制历史运动内在的组成部分,这一斗争方式,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予以肯定或实际参与的和组织领导过的斗争,且这一斗争方式在资产阶级所有制还没有被彻底废除之前对于工人阶级的局部解放是卓有成效的:工人阶级劳动时间的缩短、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普遍较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应当理解为工人阶级斗争(主要是和平斗争)的成果,理解为工人阶级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具体实践的第二个方式是阶级的暴力斗争。阶级的暴力斗争分别发生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人阶级通过政治革命争得民主,上升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如巴黎市民起义成立公社、组建工人阶级政权。第二个阶段是掌握国家机器之后,工人阶级“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127、287页。。

值得指出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以阶级的方式展开斗争,不论是在经济的斗争还是在政治的斗争中,其斗争的具体方式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是选择和平的还是暴力的方式,并不是原则问题而仅仅是策略问题,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当依具体情况而定,也不因政治斗争的政治属性就只能采取暴力斗争而不能采取和平的方式,比如,第二国际时期各国工人政党所采取的一系列选择及恩格斯的理论指导,就属政治的和平斗争;再比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对民族资本的改造也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换言之,工人阶级展开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斗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应当是灵活的、多样的,应当视具体情况而采取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或兼而用之。

三、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的从主体感性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所有制”的方法论为他们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一方法的深刻和高明之处,首先在于把物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理解为人的活动的产物,把生产工具理解为人的生产力的物质形态,理解为人的生产力的特殊存在的方式;其次把物质生产始终理解为社会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条件下物质活动,社会关系又或者直接地表现为是社会生产力(以分工协作方式而存在的生产关系)或者影响生产力的发挥,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亦即人的相互关系。进而指证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本质上的属人性质。正是在这一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才科学地指出:1.“所有制,就它在劳动的范围内同劳动相对立来说,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就其物质存在形态来说,是“积累起来的劳动”;2.私有制存在方式有它自己的历史形成过程,“起初它大部分仍旧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接近私有制的现代形式”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亦即资本所有制,也就是说所(私)有 制它同时是一种历史的力量;3.所有制本质上是以积累起来的劳动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私有制则是历史地生成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包含着劳动主体及现实的劳动与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之间的分裂、对立。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127、287页。4.进而资本及其资本所有制,“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集体的产物”,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127、287页。它贯穿和渗透于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换言之,资本所有制并不限于财产关系,它本质上是资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所共通的总体力量,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所有制范畴的界定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生产方式的本质,并为经济学理论从古典推进到现代、从庸俗上升为科学,实现经济学学说史的革命性变革建立了基础性的科学含义。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科学性的第二个体现是“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决不会”判断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所有制历史形式(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变迁的历史考察,通过对资产阶级所有制运动内在矛盾及其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深刻分析,指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所有制永恒性、天然性说教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揭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不可避免”的预言,之所以是科学的,并不在于它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而在于它以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②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33页。)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所有制的自我运动规律,根据资本与劳动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历史性运动的内在规律而得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然而,必须予以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历史逻辑结论并不是先知的宗教预言,而是指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同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33页。

“两个决不会”判断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在理论上阐明了所有制形式历史变化,新旧所有制发生更替的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告诫正在从事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其具体的斗争目标和任务设定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历史发育程度相一致,切忌脱离实际,因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历史运动的“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决不会”的判断,是互补的,是一个整体,一方面它宣告了现实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已暴露出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必然被废除的历史宿命,另一方面又告诫各国工人阶级和政党应根据其所处国家、民族的“物质条件”(包括以物的形态存在的物质条件即工业体系和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的物质条件即分工协作和交换体系)的发育程度,根据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根据社会的、政治的乃至民族的危机情况,采取具体的斗争目标、斗争方式。比如马克思在回答当年的俄国能否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时指出,如果想要实现这一跨越,当在进行跨越的同时,将西欧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信用)制度文明同时建立起来。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590页。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第三个科学性,体现在把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历史进程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主体觉悟程度、成熟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不仅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关系作为客观的物质条件,同时它也需要一个觉悟起来的且能有效利用资产阶级社会各种矛盾危机状态,具备建设新社会并使之健康运行、健康发展能力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就曾表示过,公社的失败,其实也表明巴黎工人阶级的知识、胆识和能力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使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长期存在的水平。⑥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中说,法国1848年革命的失败说明当时的“无产阶级还不能管理国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与这一判断相类似,1871年的巴黎工人阶级虽然已进步到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权,但要维持这个政权长久存在的能力并不完全具备,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公社措施失误的分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恩格斯这一观点,还在他写的《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再次加以重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也正是出于对工人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觉悟现实要求相互关系的认知,马克思才通过与《世界报》记者的谈话,告诫工人政党、工人组织,凡是利用和平宣传能更快更可靠的达到工人阶级近期和当下目的的地方,举行起义就是不明智的。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0页。概括而言,工人阶级政党或其他组织在推动工人阶级斗争时,应与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现实要求、现实的觉悟水平和能力相适应,而不是相反,凡是脱离工人阶级的现实要求、现实水平所设定的口号、目标和计划,要么将成为无法执行的空头口号,要么成为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为,并必然招致失败。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的: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现实的历史运动的论断中所讲的现实,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258页。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客观的社会历史规律,它同时也包含工人阶级主体觉悟和能力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科学性的再一个体现是它的开放性。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的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和绝对的道德律令,而是开放的科学理论。所谓理论的开放性是指,在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坚定坚持的同时,对理论细节、个别观点和结论持谨慎亦即可修正、完善的积极态度,从而在原则性与理论灵活性之间保持足够的弹性。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要求方面的与时俱进。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举例说明:《宣言》中所提出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那些革命措施,在经过约40年的历史发展之后,已经失去了“特别的意义”。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258页。也就是说,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实际开展的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决不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理论设想而不顾实际的社会条件来行动,而应该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有利于工人阶级实际利益的实现出发来进行。对于工人阶级如何争取民主,如何推进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历史运动,《宣言》只讲了采取暴力斗争的路径,而没有谈及和平斗争、和平斗争成果的积累,而到后来则在斗争策略上充分肯定和平斗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其次表现在对理论本身的补充、修正和完善上。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两个不可避免”的判断,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工人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而到185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则在《序言》中同时阐述了“两个绝不会”的判断。这就使得他们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变得更加完整,同时也避免和克服了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历史运动无条件性的错觉。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关于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始终持开放的态度,他们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原则性地提出:由“现代的普遍交往”所决定,“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在写作《宣言》时则将无产阶级所有制具体化为工人阶级的国家所有制,而到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期间,马克思又将取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重新表述为“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不抱有唯一的、固定不变的成见。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的理论本身是开放的,而开放性又是它的科学性的重要表现和有力保障。

四、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是包含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有机体系。其革命性体现了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理论诉求的价值指向和为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代言的理论立场;其实践性体现了理论走向实践、精神向物质转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展示它以工人阶级为物质武器,自身又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进而推进工人斗争的实践指导性。其科学性则体现了理论的合规律性、客观性,展现了主观与历史客观进程相一致的理论正确性,以及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有着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约束(规定)的内在有机联系。革命性是它的理论指南,规定着理论实践行进的方向和目标,规定着理论科学性实际功用的价值指向和主体意义;实践性是它的现实基础,规定着理论革命性转变为现实力量的具体路径,规定着理论科学性实现的实际水平;科学性是保障革命性、实践性的理论展示和理论设计,规定着革命性、实践性所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进而也规定着革命性、实践性所可能达到的实践高度。

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的理论,对于科学地理解和掌握所有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于始终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揭示了全部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揭示了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现实条件和依靠力量,揭示了现代社会是工人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时代这一根本的历史性质,是现代社会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的总理论、总原则、总依据和总指导。有据于此,我们当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马克思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加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所有制范畴历史变迁的历史性、现实物质内容的丰富性和主体属性的阶级性。其关于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贯穿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于一体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的科学阐述,是我们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对进一步克服将社会主义所有制仅仅局限于财产关系和所有权法律形态来理解的局限性、片面性、简单性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我们应当在看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看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在看到建立财产关系公有制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必要性的同时,也看到建立和发展整个生产关系体系,尤其是商品交换体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必要性,并着力探索、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劳动(工人阶级)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制度安排和实现机制。同时,其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理论开放性,也为我们培育、完善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摆脱单一公有制形式的观念束缚,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是反对和克服各种右的和“左”的错误干扰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理论武器。那种无视工人阶级利益要求、无视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自觉参与和主导历史进程,鼓吹资产阶级所有制永恒论,并企图瓦解我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党的领导,企图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种种论调,是与近现代以来所有制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客观规律相背离的,也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相对立的,我们当依据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予以坚决的批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防止那些“左”的空洞说教和口号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扰和伤害。“左”的观念,在理论上表现为将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同所有制宏观的实际存在形态分离开来,把废除私有财产与废除私有财产的物质条件分离开来,空谈废除私有财产制;在实践上则表现为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要求,脱离工人阶级现实的利益诉求,不分对象、不分时空条件,盲目采取激进的甚至是暴力的盲动措施,强行废除一切形式的财产私有制。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300、321-322页。这种“左”的观念,渊远流长,谱系也很广泛,在各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中都有所反映,在今天它还会借着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一些命题、词句,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行走于舆论场。对这种“左”的观念,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在各种场合给予严肃的批判,并归之于“书斋里的愚蠢的臆想”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2页。。而对于当前行走于理论界、舆论场中这种“左”的观念,一方面我们当在理论上充分认识到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格格不入,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的科学性予以理论批驳;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当坚决拒斥这种“左”的观念的干扰,坚定不移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地坚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改革实践,坚定不移地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最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还对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大有裨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虽然来源于具体实践,但理论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思想理论资源的支撑,从概念、范畴到逻辑推演,再到结构体系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所有制历史运动理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在这里,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排除资产阶级经济学庸俗气味的诱惑,唯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为逻辑,才能建立真正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抉择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人民出版社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陆尚博的思想有些什么问题?/资产阶级不能进入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