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史看特色小镇的发展逻辑*

2018-01-27 11:15
观察与思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文小镇特色

张 彦

提 要:特色小城镇是世界城市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现象,其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结合,体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统一,推动、激活和深化了现代人“主体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彰显了现代城镇文明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特色小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发展逻辑以及特色创建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特色小镇的创建须在世界城市发展史的视野下,遵循和体现产业特色——人文情怀——生态气质的发展逻辑,并且在这个发展逻辑演进过程中,综合这三大特质,体现特色与创新。

有人说,这是一个城市焦虑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农村没落的时代。人们在追求“更好的城市”的理想发展模式的同时,却发现似乎城市的未来——不在城市。特色小镇的出现,正是在这焦虑和没落中新生发的一抹绿意,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城市空间定位问题,体现了城乡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动力。如同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英伦见闻录》里所预言的“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构成了英国”。

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大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首次提出“小城镇”概念以来,特色小城镇就成为世界城市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现象,其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结合,体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统一,推动、激活和深化了现代人“主体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分化,彰显了现代城镇文明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世界文明史研究专家麦克高希认为,“当一种新的文化技术被引入,就会产生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①[美]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董建中、王大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特色小镇的兴起是这种新型公共空间的最好诠释。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空间代替了传统的产品和商品,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新对象、新资源,空间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对此,索亚也认为,有必要把城市、把村镇联合“看做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基本的持续的动力”。①[美]索亚:《后大都市》,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由此可以看到,特色小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发展逻辑以及特色创建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特色小镇的创建须在世界城市发展史的视野下,遵循和体现产业特色——人文情怀——生态气质的发展逻辑,并且在这个发展逻辑演进过程中,综合这三大特质,体现特色与创新。

一、在城市发展史的视野中,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

“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②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系统是特色小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特色小镇之“特色”,不在于各类产业要素的单纯汇聚和不同功能模块的简单拼贴,而在于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地域、文化等各项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后,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产业结构体系,产生“1+1>2”的“复合效应”,打造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有机复合、生态环境精优、机制优化创新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发挥出对周边地带的辐射作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著名城市史专家科特金认为“新经济没有消失,而是换了地点”,这个地点就在城市的边缘,特色小镇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在于此。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周边城市发展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的互补性关系。一方面,城市发展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聚集高端产业要素,结合自身地理区位优势,为了周边城市产业链条结构提供了转折枢纽,使城市获得专业化产业支撑的同时形成更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成为城市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优势在于其产业结构的专业性、聚焦性,产业结构特色是特色小镇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灵魂与活力,就像秦诗立所认为特色小镇的“特”,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之特、人群之特、位置之特和功能之特。其中,产业之“特”强调了特色小镇要培育发展的主要为高新服务业或传统经典产业中的某一行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而不宜像产业园区或专业小镇那样追求产业集群的完整性或产业链的延伸性。③秦诗立:《特色小镇建设需着力“特”与“色”》,《浙江经济》,2015年第12期。不仅如此,特色小镇在产业战略选择过程中,要以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挖掘地域优势为准则,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在凝练和创建“一镇一风格”的同时,多视角多方面地展现特色小镇的经济特色、地理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并将这些优势凝聚为“产业特色”,从而因为“原生态”而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高收益”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避免追求“色色俱全”“博而不专”的“全面型”发展模式,而要注重打造和培养区域专业品质,将打造建设特色产业平台放在最突出、最核心位置,结合特色小镇自身的经济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重点发展最有优势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类型,形成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创新性区域发展道路。

能否吸引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相关要素是特色小镇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高新前沿技术、企业投资的引进吸收,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特色小镇必须凭借自身的“特色”优势吸引集聚各类产业发展要素,以“特色”吸引发展资源,以“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引进的高新产业要素与自身的“特色”优势进行有机匹配,形成“特”而“强”“专”而“新”的创新型产业结构模式。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定位既要以原有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在条件为依据,同时又要放眼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定位发展角色,规划发展布局,明确发展战略,最终形成统领特色产业发展全局的总纲和脉络,让特色小镇之“特”得以最集中、最现实、最合理、最高效的实施和表达。从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和发展特点来看,正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作为主要载体与核心竞争力,特色小镇的优势才能够得以有效发挥。

因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如杭州云栖小镇围绕信息经济,发展游戏、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产业形态,成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联盟,建设了超级孵化器,还吸引了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永久落户。另如玉皇山南的基金小镇,“车库咖啡”、政府性产业母基金、金融家俱乐部、基金研究员等配套一应俱全,吸引了大批基金大佬入驻,未来5年内将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辐射带动周边300家以上各类私募(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期货基金、量化投资基金及相关财富管理中介结构,管理资产额超5000亿元。②袁华明:《特色小镇 放飞梦想》,《浙江日报》2015年4月17日。嘉善咖啡小镇专注打造甜蜜产业,整合了云庐休闲园、格林童话、咖啡豆产业园、德国庄园等品牌,为甜蜜特色小镇的建设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可以说,几乎每个特色小镇在形成特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都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经典产业,以发展最有基础、优势和潜力的特色产业为主导,精准定位、细分产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放大独特性,打造影响力,紧扣产业结构升级的潮流,构筑产业创新的高地,打造产业发展的平台。但是,目前很多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产业层次不够高端,产业规划不够前沿,主要是简单集聚、缺乏深度挖掘、创新程度不够等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高聚焦、高收益、高品质、高活力的创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必须充分发挥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将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与特色小镇自身优势进行有机匹配,不断推进多方整合,加快实现产业创新升级。总之,特色小镇的存亡成败基础在产业特色,核心要素在产业结构,未来选择在产业战略。这是世界城镇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代特色小镇能够保持长久不衰的金钥匙。

二、在城市发展史的视野中,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契合浓厚的人文情怀

在城市发展史研究专家芒福德看来,现实中的城市化特别是大都市化,在相当程度上走偏了方向,城市化本应该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但却走向了对人的压制与伤害。③[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芒福德的这句话道出了现代都市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这也提醒了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情怀,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的现象;必须彰显人文气质,告别都市紧张压迫的水泥森林,实现人们从城市迁往郊区的“普遍的渴望”④[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因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色小镇的挖掘和创建要把现代人的乡愁作为体现特色小镇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广义上的乡愁,不再局限于对故乡的感情,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对成长的期许、对心灵的回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或深或浅,它是他乡遇故知的一种亲切,也是异地独处时的一轮明月,是精神荒漠、心灵空虚时的一座绿洲。我们说,乡愁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的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与故土相连、与祖国相连,与成长相连。在新时代,更要转型成为一种具有力量、体现传承、彰显价值的道德心理,寄托和承载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深意,滋养和促生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和深化建设机制。乡规民约、文化礼堂、乡贤文化、家风祖训、家族宗祠场所等作为价值观传播和建设具有持久性和渗透力的重要载体,承载和体现着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踏实、坚强、勇敢的传统美德,是特色小镇传承优秀文明、进行文化建设、彰显人文情怀的重要阵地。①张彦:《将悠悠乡愁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光明网,2015年3月27日。

可见,特色小镇在注重推进产业聚焦、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必须要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文情怀的承递、培养与发展。在传承、吸收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打造特色精神文化纽带,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人文环境构建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精神文化导向,让人文气质成为特色小镇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有力支点,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出具有精神内涵与人文情怀的优质氛围,将文化特色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人文环境的创新性建设,强化不同主体对特色小镇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形成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精神合力,是特色小镇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文情怀是特色小镇之“特色”得以呈现和表达的重要载体,是展现特色小镇发展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与持久生命力的有效方式,是彰显特色小镇生产生活、乡土人情、地域风貌、精神品质的理想平台,是构筑社会民众“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关键路径。在打造新兴产业与经典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特色小镇要更加注重区域精神品质与特色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形成,做到产业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两手并重,逐步成为兼具产业特色与人文特色于一体的创新发展载体。

特色小镇不仅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平台,更是当地社会民众生产的聚集地、生活的栖居所,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必然会在生产与生活中积累沉淀出特有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情怀则更是贯穿在特色小镇发展始终的“遗传血液”“生命印记”,是特色小镇在竞争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得以“站稳脚跟”“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人文情怀作为特色小镇最基础、最广博、最深厚的特色品质,为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特色小镇的人文情怀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多面的也是一致的,是整体与局部、形象与精神、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特色小镇的人文情怀既体现在产业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所构成的综合图景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乡规民俗、建筑景观、生态环境等要素为表现依托,同时又让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在人文特色的贯穿和统领下实现有机匹配与相互融合。特色小镇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形成,既要立足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和发挥历史文脉优势,同时又要以当下和未来长远发展为依归,使地方特色文化与当代发展需求相适应,做到产业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与人文建设相协调,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全力打造出特色小镇的人文形象,彰显人文魅力、突出人文品质,发挥出人文特色的精神导向作用。

特色小镇的人文情怀还可体现在小镇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结合中。如浙江嘉善的巧克力小镇,将养生、田园、江南、甜蜜等多种要素进行融合,打造了“甜蜜小镇”的个性与气质。还如浙江丽水的青瓷小镇是龙泉的一张“历史经典”名片,以青瓷文化为核心,把与上垟镇毗邻的宝溪、八都、竹垟等3个乡镇,整合为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再如江南水乡绍兴对于“黄酒文化”的挖掘,通过建设以黄酒为主题元素的博物馆、风情街、民宿区等项目,将黄酒文化与千年古镇的建设有机融合。这些特色小镇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特色文化传统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人文特色优势对社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取得了生动而鲜活的实践经验。

小镇文化,以文化成,其实就是“人化”,体现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中,可以将心头的乡愁、窗边的风景、悠久的习俗、独有的资源等进行整合与提升,在记住本来、守望乡愁、故土情深、寻根文脉的过程中实现特色小镇独有价值的历史转换和时代创新。①张彦:《将悠悠乡愁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光明网,2015年3月27日。

三、在城市发展史的视野中,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具有优美的生态气质

美国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时候,对于小镇规划有四点基本要求:一是首先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展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②陆华、韩朝晖、张乐君:《浅谈发达国家乡村规划的启示》,《江苏城市规划》,2011年第3期。可以说,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生态气质是金名片,是软实力,做出美生态,体现生态美,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7日。特色小镇之“特色”、之“和谐”、之“美丽”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是产业之美、地域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叠加融合出的一份整体之美与有机之美。特色小镇在打造产业特色、人文特色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特色的同步创建与发展,在推进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建设摆放在突出位置,用统摄全局的整体性视角与系统性思想来开发、利用、保护、修缮生态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既要深入挖掘地域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又要摒弃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模式,以免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丧失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始终秉持绿色、共享、和谐的发展理念,让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协调好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文发展、生态发展的相互关系,用生态软实力带动地域整体发展。

此外,打造生态特色,还应注重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传统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元素,不仅是承递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展现生态特色、彰显生态文明的重要表达方式,是人文之美与生态之美相衔接融合天然纽带,因此,要将这些历史人文元素作为特色小镇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保护和修缮,让特色小镇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和谐共生。

“高颜值”的小镇,具有独特的生态气质,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居民环保意识浓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在灰霾重围中特色小镇的独特风景线,也是吸引高智人才的重要砝码。我们从城市发展史来看,对富有特色和高品质宜居环境的营造,是美国、德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特色小镇成功创建的重要前提。倡导现代慢生活、强调“有闲”生活、享受生态优品质,充分考虑到特色小镇的产业人群的生活品质需求和环境要求,着力优美生态环境建设和宜居环境的营造。

有人说,城市留不下;有人说,农村回不去。有鉴于此,英国城市规划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倡导城市人口分散化,走向城郊小镇,“这些功能完备的城镇人口在3万人左右,它们有自己的就业基地,村舍周围环境优美。这种城镇和乡村的联姻所形成的新复合体将培植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孕育新的希望。”①[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从人之居所——生存——人文——诗性的关联中,展示了人与空间的意义关系。特色小镇的兴起和建设,通过构筑与栖居的双向互动,实现人类在本质上对空间与文化精神的互相创造,“人对空间予以文化的赋义,空间对人予以人之所是的规定和彰显。”②胡潇:《诗性空间的思辨——海德格尔“筑·居·思”之思》,《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彰显新文明、蕴含新希望的现代特色小镇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史的进程,体现了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现代特色小镇的生命力也在于其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产业与环境的有机契合,在于小镇独特的产业结构、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优美的生态气质的发展逻辑。

猜你喜欢
人文小镇特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CK小镇”的美好
小镇(外一篇)
小镇小镇真热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人文社科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