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百年思想流变

2018-01-27 11:15
观察与思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阶级马克思

张 云 飞 燕 伟 璇

提 要:通过对《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研究文献进行历时性梳理发现其在解释过程中呈现出不断流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关于该著作中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研究,呈现出从单条引证到整体概括的变化;关于该著作中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研究呈现出从概括到具体的变化;关于该著作中国家观的研究呈现出从关注打碎国家机器原理到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变化;关于该著作的意义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变化。

马克思生前一直都很重视对法国历史的研究,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这本经典著作中,他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法国1848年到1851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述。通过梳理学者们在研究内容上的流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界研究动向,有助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雾月十八日》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一、《雾月十八日》中唯物史观的思想流变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雾月十八日》中的唯物史观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侧重阐发文本中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二是侧重阐发文本中的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各有各的流变规律。

(一)《雾月十八日》中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研究流变:从单条引证到整体概括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及文本中包含的个别唯物史观的观点大多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在回应那些针对唯物史观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原理的曲解时,提及《雾月十八日》中包含的唯物史观相关原理为唯物史观正名。如:恩格斯强调,如果巴尔特认为他们不认同“经济运动的政治等等反映对这个运动本身的任何反作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6页。,那巴尔特就是在与风车作斗争。另外,恩格斯还在该书第三版序言中总结了《雾月十八日》中体现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最早发现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依据马克思发现的这一规律,所有历史中发生的斗争,不论是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哲学领域中进行的斗争,“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602、606-607、632页。并且,各阶级的经济状况的发展水平、生产性质和生产方式、被生产决定的交换性质与交换方式都制约着阶级的存在和阶级间的冲突。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602、606-607、632页。罗莎·卢森堡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中反驳机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时,运用《雾月十八日》中关于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特点的相关论述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602、606-607、632页。证明了如下观点: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动摇性也日益加剧。⑤《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147页。1905年,斯大林在《略论党内意见分歧》中,揭示了某些人对《雾月十八日》中一个观点的歪曲。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小资产者的思想无法超越他们的生活所超越不了的界限,小资产者之所以得出某些理论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状况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这些理论的引导。从一般状况看,某个阶级的政治上或者理论上的代表和他们代表的阶级与阶级的关系全部如上述那样。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602、606-607、632页。斯大林指出那些人错误地将这个观点理解为:一个阶级的理论者在他的理论中所指出的某些结论,就是这个阶级在实践上“已经走到了的结论”⑦《斯大林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3、104-105页。。对此,斯大林指出马克思这段话所要表达是:任何一个阶级的理论家都无法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具备充足要素的理想,他们只可以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物的某些要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从理论上得出它所属的阶级在实际行动中要实现的理想。区别是理论家能先于它所属的阶级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物的要素,这就是“理论上得出什么结论”⑧《斯大林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3、104-105页。。1917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通过摘引《雾月十八日》中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论述来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借此来批评某些社会民主党人对这个观点的遗忘和考茨基对这个观点的歪曲。⑨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5页。1922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引用了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对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相关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阶级意识问题。他指出,像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在行动时出现动摇的状况、行动的结果不能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由于这样的阶级的存在不完全以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内所处的地位作为基础,他们的存在跟等级社会的残余有着密切的联系。⑩[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0页。

恩格斯、列宁对《雾月十八日》中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揭示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研究的重要借鉴,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学者大多在他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了文本中体现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1996年,沈云锁将《雾月十八日》中的思想总结为:工农联盟理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具体来讲,工农联盟理论体现为:工农联盟具有可能性;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联盟;工农联盟中的领导者应是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理论体现为:法国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来压迫和奴役无产阶级,并且这个国家机器已经演变到与社会相对立的程度,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这个国家机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体现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继承性。①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奠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217页。同年,庄福龄从国家学说、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的关系、社会意识理论这三个方面总结了《雾月十八日》中的思想。首先,他总结了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本质和资产阶级国家民主的局限性的论述,进而总结了打碎国家机器的思想。其次,他将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历史主体对历史规律的遵从是历史主体的创造性与历史规律的制约性相统一的表现。但对于历史规律必然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承认历史宿命论,也不意味着否定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二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法国1848年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是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理论。要想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先理解个人与阶级的关系。任何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级,阶级对个人的历史活动起着制约作用。法国阶级均势造成了波拿巴主义这种表面的、虚假的超阶级现象,从波拿巴实行的政策看,他是倾向于资产阶级的。最后,他分析了《雾月十八日》中的社会意识理论。认为,虽然传统观念在波拿巴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也不是永久的。传统观念只有在一定的经济状况允许的界限内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②庄福龄、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8页。2010年,谭培文从拿破仑观念和无产阶级意识方面提炼出《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具体来说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原因和特点。③谭培文:《马克思〈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2014年,冯景源把《雾月十八日》看作是对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的一个文本,并从以下角度总结了文中体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革命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④冯景源:《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313页。

(二)《雾月十八日》中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研究流变:从概括到具体

1955年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概括性揭示。比如:1885年,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用来理解1848年-1851年法国历史的钥匙。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页。1952年,赵俪生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相较于资产阶级史学家的历史类比法的区别在于:“他的对比是把对比的双方各自放置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⑥赵俪生:《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时期的历史?——为“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问世一百周年而作》,《文史哲》,1952年第5期。1953年,嵇文甫分析了雨果、蒲鲁东和马克思三人对路易·波拿巴政变的三种不同解释。他指出,雨果的历史观存在“非历史主义的左倾倾向”⑦嵇文甫:《一场事变三种讲法(史学杂话之七)》,《新史学通讯》,1953年第9期。,蒲鲁东的历史观存在“非革命观点的右倾倾向”⑧嵇文甫:《一场事变三种讲法(史学杂话之七)》,《新史学通讯》,1953年第9期。,这两种历史观使他们在解释这一历史事件中陷入了片面的看法,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这一历史事件。⑨嵇文甫:《一场事变三种讲法(史学杂话之七)》,《新史学通讯》,1953年第9期。

1955年之后的研究大多是结合《雾月十八日》的内容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运用进行具体的揭示。雷蒙·阿隆从马克思对于地产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析中总结出马克思的方法是通过社会基础来解释政治事件,但是雷蒙·阿隆不认同这样的方法,他主张的方法是通过人物、政党、他们之间的斗争与思想来解释政治事件。①[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33页。1985年,王伟光指出《雾月十八日》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的方法就是: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中所发生的事件时要把握当时的经济基础的状况、要把握当时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还要把握当时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具体的历史分析中而不是从抽象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结论。②王伟光:《透彻的历史洞察力——〈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介绍》,《历史教学》,1985年第1期。2008年,全加勇肯定了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运用的比较方法即针对1848年到1851年的法国反革命、1789年的革命和未来的共产主义革命的比较。他认为这种比较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他还分析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二元对立,反而马克思讨论了同一阶级的各种派别。2017年,彭宏伟和崔爽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一是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波拿巴当选为总统的原因有:农民阶级受到拿破仑观念的影响;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之间斗争的结果。二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透视了1848年-1851年法国权力变换的本质,准确地描述了1848年-1851年法国的阶级斗争这一历史过程,并将其描述成一个因果链条。三是马克思从经济角度研究了革命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不仅可以引发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导致社会发生向上的革命运动,也可能导致向下的倒退的反革命运动”③彭宏伟、崔爽:《“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323页。。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与革命时机的关系,1851年经济危机没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机的原因有:经济原因、六月革命的打击等等。四是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立场看待波拿巴政变。从本质上看,波拿巴政变造成了法国历史的倒退。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把这场政变看作新时期的开始而不是黑暗时期的来临。五是关于个人在政变中的作用的分析。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虽然分析了波拿巴的个性特点,但是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的分析基础和分析重点,对波拿巴个性的分析只是阶级分析法基础上的一种延伸。④彭宏伟、崔爽:《“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323页。

二、《雾月十八日》中国家观的思想流变

虽然国家观从内容上看也属于唯物史观,但是学者们对《雾月十八日》中国家观研究比较重视,成果也较多,因此这里把这部分单独列出来说明其思想流变。这种变化主要为研究重点的变化:从关注打碎国家机器原理到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64年之前,受列宁对《雾月十八日》研究的影响,大多数学者从无产阶级革命角度来研究《雾月十八日》中的国家观,强调《雾月十八日》中关于打碎国家机器的思想。1917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研究了《雾月十八日》中的国家学说,他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对国家问题的理解是:之前的所有革命全部使得国家机器向着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国家机器是必须打碎的。⑤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1952年,赵俪生指出马克思在本书中得出了两个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其中之一就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⑥赵俪生:《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时期的历史?——为“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问世一百周年而作》,《文史哲》,1952年第5期。1963年,张泽森把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军事官僚国家机器看作是《雾月十八日》第七章的一个重要问题。⑦张泽森:《马克思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4期。

1964年之后的研究侧重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007年,郁建兴指出,马克思在文本中详细地剖析了独立于社会的波拿巴政权。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波拿巴扩张行政权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分歧和位于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受到国内、国外势力的双重夹击。①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85-186页。2011年,孙乐强对比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雾月十八日》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认识上的变化:从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到认识到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反作用。②孙乐强:《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学海》,2011年第2期。2012年,王巍强调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具有两种维度:第一个是特定性维度,第二个是一般性维度。他认为《雾月十八日》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分析的第二个维度。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分析市民社会的理论目的并不是传统的研究所指出的仅仅是打碎国家机器,而是将市民社会解救出来以便促使市民社会与国家在二分的状态下合理发展。③王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2013年,白云真指出《雾月十八日》中体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分离、相互作用的思想。④白云真:《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

三、《雾月十八日》意义研究的思想流变

关于《雾月十八日》的意义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变化。具体来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表现为对文本意义的初步提及,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表现为对文本意义的具体揭示,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研究表现为对文本意义的多角度、深层次揭示。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雾月十八日》意义研究仅仅是提及而已,没有具体说明。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检验了他的唯物史观。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2页。威廉·李卜克内西肯定了《雾月十八日》中关于法国波拿巴政变的分析,他还指出《雾月十八日》是本永垂不朽的著作。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安·拉布里奥拉指出,正是因为马克思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才将这本书写得清楚透彻。⑦[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葛兰西指出:“特别重要的著作有《雾月十八日》……研究这些著作,把散见于各处的理论观点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和诠释,就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论。”⑧[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3页。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雾月十八日》意义研究表现对为意义的具体揭示,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等方面的揭示。如:胡永树从以下两方面揭示了《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在本书的写作任务方面,马克思写作《雾月十八日》对实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两个历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书对历史任务的贡献方面,这本著作在分析法国历史事件时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方法的运用又体现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推进。⑨胡永树:《〈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李幼芬把《雾月十八日》视作帮助无产阶级正确地对待挫折与失败的一种思想武器。⑩李幼芬:《正确总结历史事件的光辉范例——重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周勇胜认为这本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体现在这本著作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与发展方面。①周勇胜:《〈雾月十八日〉与历史唯物主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0世纪90年代至今,《雾月十八日》的意义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分析更加深入,主要涉及《雾月十八日》的哲学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现实价值等方面。首先,关于《雾月十八日》的哲学意义的研究。如:刘奔认为《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用哲学分析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他提倡把这本著作当作哲学著作来研究。他还阐明了这本著作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功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精确性、理解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②刘奔:《从“活的历史”研究中掌握活的马克思主义——纪念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发表140周年》,《哲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其次,关于《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研究。如:彭宏伟和崔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没有过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阶级分析法有助于理解当今的社会结构、有助于接近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对于波拿巴政变的分析不仅表明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具有把握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能力,还表明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分析具有有效性。③彭宏伟、崔爽:《“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355页。最后,《雾月十八日》的现实价值。如:谭培文通过分析《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而联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他认为我国在建设意识形态时要摒弃传统的私有制观念和剥削观念,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④谭培文:《马克思〈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四、关于《雾月十八日》思想流变的思考

从《雾月十八日》的百年思想流变中发现学者们在研究中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与学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大多运用到了联系的观点。同时,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倾向,一种是借由《雾月十八日》的研究来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一种是通过《雾月十八日》的研究来肯定马克思的观点。针对这些发现,提出了一些关于《雾月十八日》的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一)要回归文本进行研究

首先,要回到文本的写作时代与背景中进行研究。《雾月十八日》是关于法国1848年-1851年历史的研究,当时马克思对法国的研究是建立在深厚的文献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多次提及法国历史与法国革命的相关内容。因此,要研究《雾月十八日》就要对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对同时期人对法国这段历史的评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通过对比托克维尔、雨果、蒲鲁东他们对波拿巴政变的看法的不同之处,来了解这种不同点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另外,回到《雾月十八日》写作时代与背景进行研究,有助于避免由于跨时代和跨国别研究而出现的先入为主的看法,有助于避免在研究过程中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

其次,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链中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的政治文献之一;有的学者认为《雾月十八日》是唯物史观的文本链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学者认为《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文本之一。虽然学者们对《雾月十八日》做了不同的归类,但是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个共识:《雾月十八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雾月十八日》之后相关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在研究中要注意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把握《雾月十八日》中的思想的来龙去脉。特别需要指出的两点是:一是研究《雾月十八日》不可忽略的一个相关文本就是《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这本著作被称为《雾月十八日》的姐妹篇,也是马克思针对法国革命而写作的。将这个文本与《雾月十八日》联系起来阅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雾月十八日》中的思想。二是在联系相关文本时要坚持整体的观点,防止因联系不当而得出片面的观点和结论;在联系相关文本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出现抽象联系或者强加联系的状况。

(二)要结合时代与国情的特点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与学者们所处的时代与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列宁对《雾月十八日》的研究与当时俄国的革命状况息息相关;我国学者对《雾月十八日》中有关法国小农阶级的论述的关注与我国农民居多的国情有关;又正如郁建兴所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危机促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资本、阶级、权力、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持续而广泛的争论”①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1页。,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雾月十八日》中国家观的关注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雾月十八日》要将文本中的思想与现实联系起来、跟国情与时代特点联系起来,要有把握时代的脉搏、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回顾马克思的《雾月十八日》处处体现着这样的意识,马克思虽然写的是法国的历史事件,但关照的却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未来道路。正所谓只有真问题才能出真结果,因而在将《雾月十八日》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与国情和时代相联系时,要重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现实中的作用;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要善于把握“马克思观照问题时极为宽广的思考视野、把握事件缘起和后果时总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鉴于特殊事件特定情境而生发的个别论断与一般看法的辩证分析”。②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三)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进行研究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决抵制并勇于揭露那些否定这种基本立场的研究行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那些借由马克思的原著的研究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除此之外我们研究马克思原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为人民服务,研究《雾月十八日》要有关照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人民利益的意识,要有关照社会历史发展的意识。

其次,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雾月十八日》是运用唯物史观的一个科学范例。但是,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在此类观点面前要有澄清这些观点的意识,要正确运用原著中的思想来反驳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进而阐明真正的唯物史观思想,并且在实际中要坚持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阶级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