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性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思维基础*

2018-01-27 11:15
观察与思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尹 占 文 张 倩

提 要:理论思维在理论创立和知识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质性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劳资关系分析、阶级斗争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是同质性理论思维在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集中反映。进入新时代,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深入分析世情国情相结合、把剖析全球化时代“资本”及其本质的同质性思维与分析时代特征的差异性思维相结合,逐步提高全党把握全局和领导发展的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迫切要求。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经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即是说:就表现形式而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就发生形式而言,如何创设思想即理论思维,对现实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思维在理论创立和知识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思维,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理论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思维形式,本质上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贯穿于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整个思维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或意向性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思维以表现“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为基本维度,而哲学思维以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维度。科学思维及其活动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当作“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去实现二者在规律层次上的高度统一,“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5页。。因此,就科学思维而言,理论思维是人类科学地把握世界、不断探求知识创新的必经环节。就哲学思维而言,理论思维是对经验世界的各种问题和迷惑的认知反应,人类思想史上,正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促进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所以,海德格尔说:“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是启人思。”黑格尔也曾说:“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52页。,由历史上探究“本体维度”和“认知维度”的主客二元对立、旨在解释世界的以超验为思维路向的两极思维方式转向现实中追寻“解放维度”的实现主客统一、旨在改变世界的以实践为思维路向的辩证思维方式,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人们都渴望找到真正缘由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当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其经济理论、德国古典思辨哲学以其哲学思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其制度批判推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但是这些理论或秉承资产阶级立场、或抛弃人民大众立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上都没有提供科学的理论解释。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立场紧密地结合起来,秉承一种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根本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全新的理论思维取向观察社会现实、分析时代问题,他们在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明确问题指向的思维方式。

二、同质性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的巨大进步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他们在“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的同时锤炼出了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其中,同质性理论思维便是马克思恩格斯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所谓同质性理论思维,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从社会实践的诸多感性材料中抽取事物的共同本质、发现本质规律的理性思维活动。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秉承的同质性理论思维不仅仅体现在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取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追本溯源地探求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经济社会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恩格斯秉承的同质性理论思维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思维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他们的问题意识中,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资本统治社会、占有劳动,“资本至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存续的现实依据和客观规律。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如何思考时代问题?他们所思考的时代问题背后隐藏的经济社会根源是什么?他们的理论思维又缘何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呢?

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整块钢”而言,《资本论》处于核心地位,①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7期。《资本论》的问世使得唯物史观“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得到证明的原理”②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而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③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过程中所秉承的同质性理论思维也充分渗透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在本书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以商品为基本元素构成的交换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因此,以形形色色的商品为感性材料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集中体现为商品经济的运作形式。故此马克思把商品当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财富的“细胞”,以此为出发点深入研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通过剖析资本运行的内在机理“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④《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社会的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作了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得以交换关键在于它的有用性,即具有使用价值,由于“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所以,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便构成商品结构的两个方面。商品就其使用价值而言在于满足具体的、不同的用途,所以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彼此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社会结构中,由于使用价值构成了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交换价值只有通过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和比例才能体现出来,因而,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尽管它们的样子形形色色”,一定存在着“同一个统一物”,这个统一物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对此作了分析:“事实上,那种在物体上表现为使用价值的差别的东西,在过程中就表现为创造这些使用价值的活动的差别……但是,作为交换价值,他们代表相同的、无差别的劳动,也就是没有劳动者个性的劳动。”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页。因此,“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完全不同的劳动,只要它们的实际差别被抽去,它们就被化成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存在于不同领域、在质上互不相同种类的劳动在工业化的普遍进程中就呈现为一种无差别的同质性存在。因而,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中是一个既可感觉又超感觉的“存在”,商品对所有者来说是可感觉的有用性的具体“存在物”,但是商品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有用性,交换又是以具体“存在物”的有用性被剥离来实现的,本质上体现为超感存在。商品就其交换价值而言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价值的量的衡量投射到商品上就表现为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

商品是凝结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物质实体,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在使用价值层面体现为异质性,但在交换价值层面体现为同质性,所以,马克思对劳动本身内在属性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以异质性为前提的劳动的同质性转化可以解释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的秘密。这是马克思同质性理论思维对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进行的理论分析。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社会的商品如何交换作了分析。生产商品交换价值的劳动具有同质性决定了商品是可以交换的。商品在交换中以价值量为尺度进行衡量,而价值量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马克思对此也作了分析:“劳动时间……是作为量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对象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包含同一劳动时间的不同使用价值的相当量是等价物,换句话说,一切使用价值,在它们包含的已支出的物化劳动时间相等的比例上,都是等价物。作为交换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也就是说,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所耗费的时间转化为同质的、只有量的差别的一般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具有原初差异性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可以折算,“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247页。。当然,不同种类和复杂程度的劳动与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之间的折算不是人为地、而是由社会过程决定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可见,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 商品就不再同物品的质、而是同社会关系的质联系起来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清晰地反映了出来。这是马克思同质性理论思维对商品怎么交换进行的理论分析。

如上所述,马克思的同质性理论思维集中反映了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对商品交换的理论解释:同质性的抽象一般人类劳动解释了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同质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解释了商品怎么交换。但必须指出:马克思在同质性理论思维基础上创设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为了更科学地揭示资本的社会属性,即:“为了阐明资本的概念,必须从价值出发”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使得资产阶级时代的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同样也贯穿了同质性理论思维。一方面,资本及其人格化力量——资产阶级具有同质性:首先是逐利,“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887页。,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247页。;其次是剥削,“资产阶级生产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再次是扩张,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逐利行为使得“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另一方面,劳动及其人格化力量——无产阶级具有同质性:首先是被创造,“现代工人,即无产者,是伟大工业革命的产物”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其次是被雇佣,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度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制度基础;再次是被剥夺,资本“是一种异化的、同劳动本身敌对的、独立的劳动形式”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3页。,其生产和积累“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887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剥夺了劳动的独立性,剥夺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尽管各国的资产者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但在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上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也正是由于“工人没有祖国”,所以“不应该在波兰解放波兰,而应该在英国解放波兰”①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309、86、241页。,并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解释的基本叙事框架,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从“资本统治社会、占有劳动”的静态的经济结构中找到了人格化的动态的物质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根本任务——消灭私有制。②尹占文、苟国旗、邓淑华:《马克思主义关联中国问题的三重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如果说“劳资对立”是马克思同质性理论思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分析,那么“世界历史”则是马克思同质性理论思维对于资本主义时代的过程解析。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对“不同”的世界进行了同质化改造。这一改造过程既是同质化资本的世界化,又是同质化劳动的世界化,资本主导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劳动奠定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基础。逐利是资本的贪婪本性,“殖民制度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4页。,扩张性逐利是资本的统一模式。资本到处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资本越是扩张发展,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169页。,就越是会爆发商业战争与殖民掠夺。世界历史之前的社会“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因此,构成人类社会深层物质基础的自然性劳动就是一种“活的和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不论是劳动者自身作为劳动的客观条件(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还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客观条件的所有者,劳动“是以直接使用为目的”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505页。生产使用价值的有差别劳动。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劳动的狭隘的特殊性和劳动者的封闭的地域性的统一被打破,交换成为普遍化的社会存在,劳动成为主要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无差别的高度社会化的抽象劳动。于是,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关系就转化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资本的运作逻辑在于把世界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劳动统统变成雇佣劳动,并且不断地强化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这种经济使其势力所及的所有社会成为同质。⑥刘怀玉、蔡普民:《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溯与多维透视》,《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马克思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立足欧洲、放眼世界,不仅深入研究和剖析资本及其化身——资产阶级作为剥削力量、劳动及其化身——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力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对无产阶级共同的阶级意识与统一的革命行动作出一些科学的预测和推论。在马克思的思维领域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劳资双方在各自的结构领域内逐步趋于同质,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随着资本对劳动统治的逐步加深,无产阶级就会从“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已经是一个被剥削的群体、被压迫的命运共同体,那么无产阶级集体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便不可避免、甚至是共同发生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309、86、241页。。

总体而言,同质性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维基础。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的思想历程来说,整个历史进程贯穿的理论思维取向具有如下明显特征:

首先,关注大众实践是马克思理论思维取向的实践基点。中学时马克思的择业理想就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 40页。。大学毕业后出于为劳苦大众进行政治辩护,马克思曾多次撰文极力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的社会现实。通过大量的实践考察和理论研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在本质上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根源于资本占有劳动,劳动所创造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 40页。。在马克思一生的思维世界里,西欧的工人阶级乃至全欧洲的工人阶级、西方的无产者乃至全世界的无产者,西方的被压迫民族乃至东方的被压迫民族,他们的共同身份就是“被压迫者”;他们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被压迫者联盟来反对少数压迫者联盟”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4页。;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用联合的革命武装推翻现存的剥削制度。马克思主义创设的立足点就在于为“被压迫者”提供“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关联现实问题的首要特征。正是由于始终保持这样的致思取向,因而马克思矢志倾注毕生精力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的方法论指南。

其次,运用科学抽象是马克思理论思维取向的具体方法。思维过程是对现实事物本身及其变化的反映。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把事物本身及其变化规律内化并转化为思维活动所遵循的内在规律和规则程序,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正如他自己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经济形式”只能用“抽象力”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作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作为理论思维方法,科学抽象或抽象力不仅包含“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而且还包含“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 18页。,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统一。众所周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总体上看,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形成这样的逻辑轨迹:从抽象的理性到现实的理性——从现实的理性到抽象的原则——从抽象的原则到现实的理性。⑦胡海波:《从抽象的原则到现实的理性——唯物史观历史轨迹的启示》,《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完成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是对“一个混沌的表象”抽象出“一般的关系”直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再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 18页。的过程,它的问世足以承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从整体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最为全面的论证。⑨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再次,明确阶级属性是马克思理论思维取向的价值指向。理论总是为某些人和某些目的服务。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德国思辨哲学“追求体系的完满,不切实际”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作为资产阶级理论武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对现成的经验材料感兴趣”[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忽视资本的社会属性,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由于历史局限性在无产阶级斗争的一开始“便逐渐失去了群众,成为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思想了”[12]庄福龄主编: 《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理论思维取向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它规定了思维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理论信仰和现实力量,直接导引并严格制约整个思维的运思和运作过程。马克思主义就其阶级本性来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头脑”和“精神武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理论家像马克思那样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理论的阶级属性和阶级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在于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作为理论基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论证,进而为无产阶级团结、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作了科学的世界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理论贡献和深远意义就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充分发挥了理论不仅“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功能。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理论思维取向从实践基点、具体方法和价值指向三个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直接针对理论思维取向本身,实践基点揭示实践性,具体方法揭示科学性,价值指向揭示革命性,三者内在统一于理论思维取向的整个运思过程。贯穿在马克思理论思维取向整个过程、能够承载三者统一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同质性。可以说,同质性理论思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思维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基础。

三、列宁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列宁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充分地利用“《资本论》的逻辑”分析和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创造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①苏振富:《〈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与〈资本论〉的逻辑的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5期。所谓“《资本论》的逻辑”,我们认为既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现实逻辑,即“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9页。,又是马克思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思维逻辑,即同质性理论思维的逻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分析和揭示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

首先,抽象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蕴含的“抽象的规定”。如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矛盾总构成中抽象出劳动、价值、货币、商品等“抽象的规定”一样,列宁从帝国主义结构的矛盾总构成中抽象出积聚和大生产、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卡特尔和托拉斯以及垄断等“抽象的规定”,把社会现实中存在着的、直接的“具体物”转化为具有普遍抽象意义的思维逻辑可把握的“一般规定性”,使之成为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对象。

其次,选定“垄断”作为《帝国主义论》的逻辑起点。如同马克思把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一样,列宁把垄断作为《帝国主义论》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从1880年开始是以垄断为主线演进和调整的,先是私人垄断,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进一步极端化:一方面是生产的全面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垄断寡头的出现;再是国家垄断,后来发展到国际垄断,垄断成为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全部经济基础,是帝国主义矛盾构成和运行的决定因素。

再次,从逻辑起点出发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劳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发展促使垄断产生,垄断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工业生产和银行业的集中,同时银行和生产日益融合起来把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经营”变为金融寡头的统治,于是资本输出对于形成国际垄断、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便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时代的结构性矛盾由过去主要存在于社会内部、以商品竞争为特征的劳资矛盾外溢扩展到国际范围、以垄断为本质特征的资本扩张和殖民统治:一方是提供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方是实行殖民统治和金融遏制的帝国主义国家。一句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秉承同质性理论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把握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较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基本阶级结构日益呈现出差异化倾向,国家间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空前加大,但是就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走向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所反映出来的“资本主导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方是以跨国公司的迅速膨胀为载体,一方是以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为源动力。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附着在商品和劳务之上的服务、技术、资本、生产、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转与快速传输,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国际垄断资本的大量积聚与制度性输出,南北世界越来越走向两极分化和呈现发展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马克思“生产是总体”的命题为总思路,拉美学者提出的“中心-外围”依附理论和沃勒斯坦提出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世界体系理论对于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世纪以来,中国日益深入广泛地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如何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世界格局中因势利导,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共中央特别注重强调要“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这里所说的“理论思维”主要地就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观察世界的理论思维,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本质、地位和作用的同质性理论思维。鉴于此,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深入分析世情国情相结合、把剖析全球化时代“资本”及其本质的同质性思维与分析时代特征的差异性思维相结合,逐步提高全党把握全局和领导发展的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