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①

2018-02-23 19:59李凯吴霓
西藏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牧区贫困家庭农牧民

◆李凯 吴霓

西藏是国家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维护祖国安全、反对分裂、治边稳藏的前沿主阵地。西藏扶贫工作面临着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类型最多的挑战。为了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各省(市)无私援助下,西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西藏扶贫体系中,西藏教育扶贫始终被放在各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优先位置,本着“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扶贫原则,充分发挥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成功地让数以万计的农牧民脱贫,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局势的稳定。西藏教育扶贫不仅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的纽带,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维护西藏和谐稳定的良性发展的根基。目前,西藏教育扶贫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根的关键期,是西藏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农牧民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是确保西藏如期脱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西藏教育扶贫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教育扶贫本着以学生为本、以智力为先的扶贫理念,确定了以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创新教育援藏形式、开展农牧民职业培训、实施积极就业为扶贫途径,建立了以教育投入扶贫、教育资助扶贫、教育援藏扶贫、教育就业扶贫和教育结对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扶贫体系,达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预期目标。

(一)教育投入扶贫

针对西藏教育办学条件薄弱的实际,国家和自治区开展了教育投入扶贫。教育投入扶贫主要以增加教育经费为手段,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为目的,保障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扶贫方式。

1.农牧区幼儿园教育投入扶贫

自2016年西藏实施教育扶贫以来,截止到2017年8月底,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农牧区学前幼儿园建设资金22.52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1所,为普及农牧民幼儿接受学前双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农牧区中小学校教育投入扶贫

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自2016年西藏实施教育扶贫以来,截止到2017年8月底,投入薄弱中小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23.12亿元,新建学校5所、配套完善411所,基层农牧区学校硬件条件极大改善,为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投入扶贫

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自2016年西藏实施教育扶贫以来,截止到2017年8月底,投入中等职业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1.9亿元,用于改善全区11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配套完善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山南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建设资金2.95亿元,为农牧民子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到2017年年初,西藏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6.24%,小学净入学率99.16%,初中毛入学率96.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5.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26%。

(二)教育资助扶贫

西藏教育资助扶贫已经全覆盖了各学段贫困农牧民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资助扶贫

西藏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资助扶贫,对农牧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5年教育零负担,采取了“三包”及助学金扶贫资助政策,2016年、2017年具体标准分别为年生均达3240元、3480元,两年累计落实“三包”及助学金资金37.82亿元,落实15年免费教育资金7.74亿元。

二是高等教育资助扶贫

为资助高校大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致贫的资助精神,西藏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补助政策管理办法》等25项资助扶贫政策,实现了对贫困大学生的“三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覆盖农牧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家户。2016年西藏教育扶贫以来,对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及农村低保贫困大学生共计11336人,自治区本级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和农村低保贫困大学生共计资助7935万元,人均7000元。同时提高师范及农牧林水地矿类专业免费教育补助标准,由原来的5600元提高至6600元,将国家助学金政策覆盖面比例提高到在校生的30%,并向急需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倾斜。

为深入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西藏要求地(市)、县教育资助扶贫。鼓励各市(地)、县(区)采取多种形式资助、奖励本地贫困大学生,以此来激励当地学生努力学习、励志成才。多地(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教育资助扶贫政策。如对考到内地高校的大学生资助10000元,对考到区内高校大学生资助4000元。

西藏高校对贫困家庭子女入校开通绿色通道、入校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一系列措施,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先入学、后交学杂费,或根据学生实际困难酌情减免学费,确保了贫困家庭大学生有学上、不辍学。

(三)教育援藏扶贫

自1985年教育援藏实施以来,教育援藏扶贫在形式、内容、深度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尝试,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教育发展和进步。

内地举办内地西藏班(校),形式不断创新,发挥了内地教育扶贫的巨大带动效应。2017年,全国有21个省(市)12所初中、9所高中、6所完全中学举办西藏班,56所示范性高中招收西藏散插班,7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截止到2016年,内地办学三十多年来,累计招生11.55万人,其中初中4.26万人,高中3.13万人,中专(中职)1.87万人,高校2.29万人,累计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各类急需人才近3.6万人。

在职业教育援藏扶贫方面,国家实施了内地中职班、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援藏项目。在内地44所中职学校开办西藏中职班,每年在西藏招收3000名初中毕业生。东中部13所民办本科院校7个职教集团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为西藏1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指定了固定的帮扶企业和学校。

为了缩小西藏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距,除了在传统援藏基础上,国家采取了新的援藏形式——组团式教育援藏。2016年以来,援藏省市每年选派800名援藏教师到西藏20所中小学支教,同时西藏每年选派400名骨干教师赴内地挂职学习、交流。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连续两年选派北京、江苏、浙江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赴拉萨、日喀则、林芝、那曲开展小学科学送教下乡活动,开展示范课和专题讲座。

18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西藏贫困地区基层学校支教。

(四)教育就业扶贫

多措并举,积极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2016年,西藏积极开发各种就业岗位,引导贫困家庭孩子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就业政策进校园宣讲活动和一对一就业帮扶,发放就业宣传手册4000多份,组织贫困大学毕业生领取就业补贴每人1400元,2016年936名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已有500多人实现就业,通过公开录取进入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内地省(市)开展就业援藏扶贫。自2012年开始,17个内地省(市)和中央企业为西藏提供就业岗位,缓解西藏籍毕业生的就业。如2016年,3家央企,11个省市共提供就业岗位5629个,对到区外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1500元路费补贴;对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或聘用协议的,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给予1年的生活补贴。

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专项招生。实施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等三个专项计划,两年共安排面向农牧区贫困学生的高校专项招生计划61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得到有效保障。

从2016年起开始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采取灵活学制、中高职连读的方式进行培养,两年来共安排计划2400名,促进了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积极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发挥中职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驾驶技术、社区教育、村医、藏医、学前教育、种养殖等专业培训,2016年已举办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农牧民8400余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完成3万人次的农牧民技能培训任务。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培训实现了今年脱贫人口中“两后生”2200人的全覆盖。

(五)教育结对扶贫

完善自治区、市(地)、县(区)教育结对帮扶和学生结对帮扶,逐步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建立城镇学校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机制。开展高校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截止2016年,西藏教育定点扶贫的20户贫困户实现初步脱贫,111户贫困户完全脱贫。

2016年,西藏教育扶贫让约3.6万农牧民脱贫,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得到了农民认可,扶贫成效显著。

二、西藏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西藏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在今后两年攻坚期中,西藏教育扶贫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扶贫任务重。

(一)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匮乏,标准化程度低

学前教育入园率偏低,园舍缺乏。如2016-2017学年初,西藏幼儿园毛入园率66.24%,比全国毛入园率77.4%低11.16%。西藏农牧区村级幼儿园需新建1417所,建筑面积月765615平方米。

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不能满足农牧民子女入学需求,校舍、教师周转房、操场、实验室、取暖、给排水等标准化水平低。“十三”期间,初步预测,西藏新增小学生约1.9万人、初中生约1.89万人、普通高中生约3.4万人、教师约0.79万人。为此,西藏需要新建12所初级中学和20所完全小学,改扩建11所初级中学和小学,新建1所、改扩建3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农牧区完全小学风雨操场75个,新、改扩建校舍约为63.8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2万平方米。新增教师周转房2600套,新建教师周转宿舍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新建3所、改扩建12所普通高级中学,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以上建筑总投资约需35亿元。

(二)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低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西藏特殊的学生资助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加之办学成本高、财政自给率低等诸多因素,合理提高西藏农牧区学生教育资助保障标准,每年本级财政对教育资助保障能力弱,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高。

(三)“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效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组团式”教育援藏实施两年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组团式”援藏教师对西藏农牧区学生的认识不足,师生融合、师师融合、学校管理融合尚需磨合与适应,导致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受限。

二是“组团式”援藏教师援藏时间偏短,最长的援藏时间3年,短的1至2年,影响教学衔接,也影响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整体成效。

(四)区内就业岗位少,在根本上制约了扶贫进展

由于西藏已经对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深度开发,在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岗位面临着严重压力,这样将会导致农牧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导致农牧区贫困家庭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影响农牧民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

三、西藏教育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西藏教育扶贫的发展目标是扶贫18.9万人。

(一)加大教育投入额度,合理规划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的布局和建设进度,改善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西藏基础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缩小与内地教育差距,缩小区内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2020年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两后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教育资助扶贫优惠政策保障体系应该不断完善,坚决杜绝农牧民群众因学致贫现象的发生和返贫。

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15年免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各地物价上涨水平、学生生活所需各项开支预测,实施动态“三包”经费增长机制。严格甄别特别贫困学生资格,为特别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建立动态管理信息,及时跟踪,适当加大对特别贫困户农牧民子女实行差别化的特殊资助政策。

(三)“组团式”教育援藏应进一步深化,建议援藏教师统一援藏时间为三年,探索新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内地优秀援藏管理队伍的管理才能,加速援藏教师和区内教师、学生的深度融合,挖掘援藏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引领示范作用。

规范“组团式”援藏教师的选派标准,规范管理,待遇统一,明确援藏属性,充分调动援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援藏教师的管理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民族团结能力,推动西藏教育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四)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断增加农牧民大中专毕业生收入,让农牧民家庭摆脱贫困。

到2020年,拟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等职业教育专项招生计划5000人;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拟开展各类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做到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和新增初中毕业生掌握1门致富技能或实用技能。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各级教育单位设置临时性工作岗位,增加农牧民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

注释:

①文中数据均来自西藏自治区有关公开文件。

猜你喜欢
农牧区贫困家庭农牧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内蒙古包头地区(城市、农牧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转移农牧民是保护生态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