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如何借助加涅九段教学法突破《三圈环流》

2018-02-23 19:59唐洁
西藏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气压

◆唐洁

《三圈环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的知识点集中体现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能否理解并运用三圈环流模式图,关系着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的学习。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械地死记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无法理解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习题训练时,错误率较高。鉴于《三圈环流》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笔者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得出应该关注的教学细节,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从学生角度说:首先,只关注学习结果,忽视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例,大多数学生记住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高压属性和分部的纬度,但却不明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空气垂直运动状况以及对天气带来的影响;其次,学生的空间观念不足。只重视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不顾及高空中的气流变化及原因;再次,不熟悉《三圈环流》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不理解和《三圈环流》息息相关的热力环流,因而在学习新知识时,倍感吃力;最后,过分地强调死记硬背,而不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例如,部分学生按照模式图死记气压带、风带,结果考试时因写错一行而导致整体解题错误。

从教学角度说:首先,《三圈环流》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要求有较高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与学生习惯的直观思维有很大的差异;其次,鉴于高一地理的课时限制,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强化记忆并加深训练;再次,该内容涉及了高二的世界地图且教材中对应的文字较多,这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然后,该内容强调对空间立体图像的理解。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立体思维严重不足,学习难度较大。最后,该部分内容的习题较多,部分题目为综合性的难题,严重脱离了我区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教师未提前筛选习题,容易出现在老师讲解后学生仍无法弄懂的尴尬情况,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重讲解,轻动手。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多采用多媒体直观讲解,却忽视学生亲自动手过程。部分学生虽然听懂了,但缺乏动手绘图的体验,遗忘速度特别快。其次,重原理的理解,轻归纳总结。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地分析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结果,但缺乏系统地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的环节。即使给学生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仍无法理顺思路,并通过正确的思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通过类比方式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知识要点。然后,教师在讲授时重强化记忆,缺乏传授记忆的技巧。教师要求学生对部分内容进行背诵默写、强化记忆,但缺乏技巧的使用,这不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讲授较高难度的知识点时,教师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将给学生讲明白、讲清楚作为目标,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传递了有效的知识,并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每个学生知识结构不相同,认知水平自然存在明显差异,千篇一律地讲解,缺乏有针对性的认知目标,使得本来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长篇的讲解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吸收、内化。老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具体问题中,了解各个学生的问题和认识层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这部分内容该如何突破?首先了解一下加涅的理论。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

其次结合加涅九段教学法,谈谈笔者对该部分内容教学处理的反思:

第一,引起学生的注意。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如果没有真实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笔者选择的是二战时期日本利用释放气球炸弹攻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案例,在举例时还补充了日本释放气球与美国所处的纬度位置,让学生找出对应的风向,这样就更简单明了,降低了学习难度。

第二,提示教学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选择性注意。教参要求学生能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并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本人将目标更加具体化,例如根据南北半球对称的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推理南半球。大气运动的规律包括内容该更明确,具体为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和规律、对天气的影响。结合我区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特意简化中纬度高空西风的形成,并将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放在下一课时,此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各内容的讲授时间。

第三,唤起先前经验。提取长时记忆中与当前所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至短时记忆。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务必让学生先理解热力环流、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近地面高空中风的成因,进而分析单圈环流,通过追加条件过渡到三圈环流。回顾方式是群体提问、完成习题、翻书记忆强化,通过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回顾旧知识过程中,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第四,呈现教学内容。突出选择性信息的特征及作用,使学习者易于获取感觉信息并形成选择性知觉。呈现方式是通过边讲边画图、图文结合,在多媒体演示下由局部到整体:由单圈环流过渡到低纬大气循环,由北半球大气三圈环流再到全球大气环流。整个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大气环流的内容和特点,设计若干问题,采用单独对学生提问或分组讨论汇报方式,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学生拿纸和老师一起绘画并及时纠错,并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绘画,引导学生完成认知的形成。

第五,提供教学指导,使学习者能较快地建构新信息的意义。本人采用归纳、分类、重复等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加深理解。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具体如下:A三圈:各个大气环流分布纬度、组成、垂直气流状况及成因。B七个气压带:各个气压带的分布纬度、垂直气流运行状况、气候特点、两侧风带(极地高气压带为一侧),最后归纳气压带的成因分类和对应天气特点。C六个风带:各个气压带的分布纬度、水平气流运行状况,归纳风向共同成因,分析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归纳理顺知识点及其相关性,加深对该部分理解,方便学生记忆。

第六,展现学习行为。检验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否成功。通过小组讨论、绘图检查、单独提问、学习内容对比记忆、以及课堂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笔者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切忌贪多求全、掩饰作秀,争取做到覆盖大多数学生、知识点不重复,争取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争取不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第七,适时给予反馈。如果建构不成功,则给予矫正反馈,使学习者重新建构该信息的意义;如果建构成功,则给予鼓励反馈。在教学中,本人多采用鼓励方法,强化学生成功意识。在发现问题时,不搞模糊化,尽量落实到学生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仅指出错误、改正错误,更要让学生反思错误的根源,最好能反思到自身的具体行为和习惯及相应的知识漏洞,力争从根本解决问题,并且要及时检查学生订正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八,评定学习成果。通过成绩评定学习成果,并加以建构和强化。本人认为教师在进行评定、筛选练习题或考试题时,一定不要脱离本区学生汉语水平薄弱、理解能力差的实际。高一强化双基培养为主,高三可以适当加强综合性。但都不能直接套用内地题目,一定要有所删减改动,争取做到“讲什么,考什么”,及时反应学生学习状况,公平地评价学生学习。

第九,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帮助学习者把新建构的意义(新概念、新知识)进行归类、重组,以促进知识的保持与迁移。笔者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记忆方法,比如:四字句归纳风带气压带总规律:“零三六九、七压六风、四高三低、南北对称、相间排列”;特色记忆法:凡是气压带带“副”字的都是动力原因;形象记忆法:六个风带分别是“北撇南捺”;对比记忆法:“同一半球信风带和西风带正好相反,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60°-90°极地东风带: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寒冷干燥,30°-60°盛行西风带: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温暖湿润”“低压控制下的气流易变冷,成云致雨(上升、遇冷),反之,晴朗干燥(下降、遇热)”让知识有趣起来,加深学生印象。

任何教学法都存在局限性,但可以给予教师以启迪的机会。笔者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尝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加涅九段教学法分析、解构自己教学过程,突破三圈环流的重难点,力争让学生和教师收获更多。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气压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看不见的气压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一种风电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