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伦理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培养路径

2018-02-23 19:30韩雄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韩雄飞

摘 要: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具有区别于成人文学素养的内涵特质,一方面体现在以“成人”视角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体现在以儿童视角解读成人文学作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包含科学的儿童观、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正确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个层次。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依靠职前教育、职后培训、教师自主的文本阅读和实际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合力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36-04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就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儿童文学素养是其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以善为美”、注重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等艺术特质,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更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竭动力。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素材,也是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路径。但无法回避的是,当下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存在着教学模式化、应试化的现象,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对语言文字的识记,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并不高,常混同在文学素养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文学素养≠儿童文学素养

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上位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文学自然涵盖着儿童文学,文学素养也理应包含着儿童文学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将文学简单地归结为成人文学,忽视儿童文学,甚至认为是“小儿科”,不具有經典性,造成文学素养与儿童文学素养的现实悖论。实质上,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立而存在的。从文化意义上讲,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拥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价值判断,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而非“匆匆走向成人目标的赶路者”(朱自强语)。儿童文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更非是成人教育儿童的道德样板,“儿童文学本质上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进行生命交流的一种方式和过程”[1],是“可以与成人文学比肩而立的有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写的文学”[2]。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与成人共有的精神富矿。所以,教师的文学素养也不应简单地默认为“成人”文学素养,这本身就是对文学内涵的窄化和单一化。

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体现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视角解读。所谓的“成人”视角是指理性的、分析式的作品解读,以区别于儿童的感性的、情感式的阅读。如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对于儿童而言,阅读的乐趣在于站在明眼人的位置观看童话中人物的狡诈和愚蠢,但对于教师而言,这则童话所蕴含的内涵则极为丰富。语文教师徐仲奇认为,《皇帝的新装》展现了荒诞世界中的真实,“虽是童话,却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用‘荒诞来透视皇帝、大臣与众人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虚荣、自私、盲从和自欺欺人。”并通过孩子的视角透视“成人世界浓重的悲哀”,追寻生命的真相与价值意义[3]。语文教师汪洋认为:“《皇帝的新装》是在讽刺昏庸无耻的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人性的虚伪、自私等弱点,但讽刺的深处是悲悯——悲悯专制制度下人类的生存状况,悲悯专制制度下上至利令智昏的皇帝、阿谀可鄙的大臣,下至胆小可怜的普通百姓,悲悯专制制度下所有的人都可恶、可鄙和可怜。”[4]语文教师詹丹认为:“在《皇帝的新装》中,由于骗子在情节的前提中已经把(新装)有和无的问题转换成见和不见的关键问题。这样,对于身处其间的每个人来说‘我看见什么的问题就转变成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说,让别人知道“我”看见了什么。直观的视觉问题同样转变成叙述的听觉问题。……‘新装的真相则在语言的反复指涉中,反倒被层层遮蔽起来。”“当小孩对真相的揭穿让‘新装之无的真相瞬间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曾经用语言编织起的‘新装又被语言消解了”,而“两个骗子虽然因中饱私囊而为人所不齿,但就其利用人性的弱点或者伪饰来达成目的而言,他们的行动不过是人性弱点与伪饰的助推器,骗子以近乎荒诞的行为,把童话中人物自身的荒诞性推向了逻辑的极致,也为童话外部世界的读者(这构成特定意义上的‘新装的围观者)反思自身可能有的荒诞提供了基本的依托。”[5]这样多义而深层次的文学解读,单靠儿童自身的阅读经验恐怕很难实现,因此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儿童文学,尤其是经典的儿童文学,表面上看虽然是故事性的、趣味性的、平白质朴的、老少咸宜的,但其作品的内核却往往是直捣人性的,是一种形象化的哲理阐释或直观性的生命箴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揣度儿童的心理,找到恰当的分析作品的切入点,也需要回归成人视角,理性地分析作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体悟作品。

同时,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应单纯地局限于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应体现在对成人文学作品以儿童视角解读。如针对鲁迅的经典文本《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如果从成人文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将之提升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在发展过程之中的,人的成长也是缓慢的、曲折的。童年的梦都是美的,成年人的发展则是受到社会人生的严重制约的。每个人都必须获得物质生活的保证,但物质利益随时都可以把大量的社会成员变成一些不讲道德、没有感情、狭隘自私、损人利己的人,他们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成为腐化社会、破坏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力量,而人与人的社会竞争又会把社会不平等的关系保持下来,压抑广大社会群众的生存意志和奋斗意志,使之成为像成年闰土那样精神麻木的木偶人。”[6]那么,“我”对童年的真诚回忆就在这样的解读中演化成了遥远的背景,意在对照着现实的残酷与麻木,充满了对时代、对社会的控诉。但如果从儿童文学的视角解读,“我”与闰土童年的趣味生活便反过来从现实的重压下凸显出来,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如捕鸟、看瓜等),在儿童的眼中都幻化出色彩斑斓的光晕,与成人斑驳沉重的日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散发着儿童超越性的生命力。正如鲁迅在散文中所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7]这是符合儿童共同的生命体验的,鲁迅的童年经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他笔下的浙东农村生活本身就具有着破败陈旧、尖刻愚昧与牧歌田园、美好纯真的双重特点,而后者更多的是从儿童视角展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与成人所感的世界是有差别的,儿童更易发现成人不宜察觉的生命之美好。所以,教学中一味地坦言成人的生存困境,浙东乡村的破败、落后,学生是很难感知的,最后只能演化成亦步亦趋的课堂笔记。但儿童间的游戏和纯真的友谊却不会时移世易,童年时“我”与闰土的故事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抓住文本中的童年回忆解读《故乡》,引申至成人世界的变迁,并追溯其社会根源,也许更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教师的心灵对话。endprint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多角度审视文本才有利于找到最佳的解读路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文学素养,理应是成人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素养的合称,是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

不得不说,素养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无法量化,更多的是一种“内涵”的外化。《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素养”一词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8]。那么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即可理解為语文教师平日里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教学积累内化而成的一种“内涵”和能力,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科学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基本认识和定位。教师的儿童观不仅左右对文本的解读,更影响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相处。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在《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一文中提出要重新建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要“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2]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儿童逐步从被教育的对象走向与成人一样具有主体价值的人。面对学生,一味的道德教训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不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语文教师更不能把对文本的解析,简化成一个个道德训诫的寓言故事。儿童观是语文教师解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真正走进儿童的生命空间,感知儿童的生存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视儿童为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存在,是语文教师读懂儿童文学的先决条件。

2.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

儿童文学绝不是“小儿科”,也不是学生识文断字的工具文本,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儿童文学的学科知识不单局限于儿童文学史、名家名作,更涉猎到与儿童心理学、儿童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能够为教师提供解读文本的路径。如对童话的解读,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在艺术特质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民间童话因为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更具有口语的讲述性,人物多以“扁形人物”为主,个性特征比较单一,如《女娲补天》《渔夫的故事》等;而创作童话则更具作家的个性化表现,蕴含了作家的人生感悟,语言也较有诗的质感,如嵇鸿的《雪孩子》、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等。具有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一方面能够为语文教师提供广博的学科视野,进行联系性的、比较性的文本解读;一方面也能够高屋建瓴地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引领儿童谋求生命的健全成长和发展。

同时,专业知识也能为教师在浩如烟海、鲜花与杂草共生的儿童文学园地中,分辨作品的优劣提供重要支撑。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极为有限,单纯地推荐经典作品供学生阅读,自然是一种妥善的方法,但也忽略了文学的时代感,拉大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窄化了儿童的阅读范围。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有敏锐的儿童文学嗅觉,但这种“嗅觉”不是教师的天性,需要丰富完整的学科知识涵育而成。因此,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是语文教师具备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3.正确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最主要的外化方式是通过课堂展现的。一个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课堂的教学过程最能衡量。儿童文学评论家侯颖在她的论著《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中,列举了秦文君小说《十六岁少女》中的一个例子:

那是一堂语文课,罗老师教着“春天”。

“莘莘,”罗老师提问道,“你最喜欢春天还是夏天、秋天、冬天?”

莘莘立正,答道,“我最喜欢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问你最喜欢!只能选出其中最喜欢的一个。”罗老师指点着,“是春天吧?”

“那我不能告诉你。”莘莘瞪着清亮的眼睛说。

罗老师愕然:“为什么?”

莘莘大声答道:“因为我喜欢春天、夏天、秋天、冬天。”[9]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并不了解儿童心理,同时,也不具备较好的儿童文学素养。解读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进入“儿童”状态,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心理揣摩现实。一味地站在成人“本位”立场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固化地注重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只会偏离航向,削减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教师需要具备以“成人”视角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和以儿童视角解读成人文学作品的双重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抓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因此,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最直观的体现。

4.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

谈及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要求教师具备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表面上看是强人所难,尽管确有语文教师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先例,如叶圣陶、杨红樱等,但更多的语文教师并没有成为作家。那为什么还要提及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创作能力呢?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其目的还是为了课堂教学,为了能更好地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改变教师的读者、批评者身份,真正回归“儿童状态”,拉近与学生的精神距离,以儿童的文化视角感知文学的巨大魅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儿童文学创作经验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路径

王泉根教授等人合著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提及,语文教师加强儿童文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但就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关乎国家大计,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1.在职前教育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

就目前的学科体系而言,儿童文学在我国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边缘位置,从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三级学科。很多高校(包括师范类高校)长久以来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儿童文学课程,这使得大部分在职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儿童文学素养的养成不能单靠自主摸索,系统的、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必不可少。因此,不能固守在成人本位立场上看待儿童文学的课程设置是否必要,更不能指望通过对成人文学的阅读、赏析培养提升儿童文学素养。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教授曾在《文艺报》上发出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热切呼吁:“希望全国师范院校和文科专业都能把儿童文学列为选修或必修,借以提高全国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利于年幼一代能在具有儿童文学高素养的老师熏陶下茁壮成长,也有利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推进。”[10]272的确,在职前教育中加入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在校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提升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最行之有效,也最影响深远的方法,亟待从学科层面予以落实。endprint

2.在职后培训中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红红火火地搞了30多年,当下教育部又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当然涉及到招生、考试,地区教育公平等宏观层面,但也不应忽视教师素质、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儿童文学可能是很多教師教学的短板。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五年一轮训的继续教育。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学校也经常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交流活动。既然,当下很多语文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学习,那么在职后培训中儿童文学就应该被纳入进来,并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先天的多元教育功能,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0]271儿童文学不只是语文教师的授课素材,更是中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一个有效路径。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职后培训中儿童文学的比重,充分发挥培训的现实效用,切实通过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3.在文本阅读中涵育儿童文学素养

如果说职前的儿童文学课程学习和职后的儿童文学专题培训都是通过外部涉入的方式认知儿童文学,那么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正是从内部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素养的提升都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通过一篇篇的童话故事,一首首的儿歌、儿童诗涵育而来。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仅呈现在课堂上,也应该呈现在生活中,呈现在生命里。感知作者的童心童趣,体会文本中的生命热望和儿童情怀,了悟儿童生命与成人生命的共通和迥异,不能依靠他人的讲述,更需要个人的揣摩和领悟。因此,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涵育儿童文学素养的有效路径。

4.在教学相长中发展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落脚点在儿童文学,理解儿童文学的关键是理解儿童。教师的教学过程正是与儿童交流思想、碰撞思想的过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言说自由,让学生表达对于文本的真实理解,往往能激发教师的文学灵感。通过学生的眼睛,教师也许能看到文本的另外一面。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教学,是作家、文本、教师、学生的集体互动,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科学知识、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共同体悟生命的过程,其本身也是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过程。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包含了多层内涵,不能简单地混同在文学素养中,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不仅要在职前开设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还应在职后进行儿童文学的专题培训。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加大对儿童文学文本的阅读力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文本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以儿童文学中蕴含的生命之美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8.

[2]朱自强.论儿童文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37.

[3]徐仲奇.荒诞·幽默·真相[J].教育教学论坛,2011(6):77—78.

[4]汪洋.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59.

[5]詹丹.“新装”的不见与所见——解读《皇帝的新装》的另一种思路[J].语文学习,2015(6):50—53.

[6]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0(Z4):32—33.

[7]鲁迅.鲁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59—6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86.

[9]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2.

[10]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