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建构

2018-02-23 19:32钱翠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

摘 要:“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思政课”分类教学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坚持系统完整与优化供给相统一、统一管理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教学对象的分类为基点,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类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评价分类为着力点,构建分类教学体系。同时,建立校级层面的宏观政策支持系统和协调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思政课”分类教学有效运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47-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分类教学是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主体及其发展目标为依据进行分类,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开展教学评价,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教學范式[1]。分类教学模式得以运行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分类教学体系是分类教学过程诸如教学主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建构“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要坚持系统完整与优化供给相统一、统一管理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教学要素为中心,既贯彻分类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反映分类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也要落实意识形态要求,体现“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

一是坚持系统完整与优化供给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建构“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四门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向学生系统完整讲授四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学生兴趣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分类教学”体系;以时代特点和青年人接受模式为依据,重构“思政课”课堂教学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二是坚持统一管理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建构“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将四门课程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统一规划课程教学,制定分类教学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对课程教学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的多元性实际出发,将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分类设置教学班级,根据教学班级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规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及考试考核方法,因材施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2],使理论内化于心。

三是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建构“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分类教学的理念、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础条件、教学主客体、教学资源、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出发,充分考虑分类教学实践的条件性,构建程序合理、易于操作、成本最优的教学运行体系,以保证分类教学体系能够付诸实施,有效运行。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建构逻辑与架构

教学活动是由教学主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诸要素构成的教学主客体之间及其与各要素互动的过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类是“思政课”分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与此相对应的分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分类教学运行的关键环节。构建分类教学体系,必须以教学对象分类为基点,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类为核心,以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为着力点。

1.以教学对象分类为基点,构建“思政课”分类教学对象体系

根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源多元性、学生所学专业以及自我发展目标的差异性,从三个层次对“思政课”教学对象进行分类,即:第一个层次是依据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将教学对象分成就业型、国内升学型、出国留学型三大类型;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分类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对象的生源特点,将就业型教学对象分成普招生、对口单招生和中外合作办学三类;第三个层次是依据教学对象的专业特性,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将三类教学对象分别分成两类,即:普招生的理工科专业类和人文社科专业类、对口单招生的理工科专业类和人文社科专业类,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工科专业类和人文社科专业类,由此构成分类教学对象“类”体系(见图1)。

2.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类为核心,构建“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

从“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核心要求出发,遵循“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分成理论和实践两类教学模块。在理论教学模块中,设置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拓展性理论教学两大类模块;在实践教学模块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教学两大类模块,并对四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和规划。由此构成两大类四个模块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分类体系(如图2)。在分类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班级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类”型,在理论教学的两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两个实践必选模块中选择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从而构成该班级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endprint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各校的特点和基础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和规划(如常州工学院就给学生规划和设计多元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卓越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应用型三大类型)。因此,在构建“思政课”分类教学目标时,就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类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学目的出发,将“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与具体“类”教学对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构建“思政课”分类教学目标体系。“思政课”总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思维水平、道德品质,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指导下,设计基于各类不同发展目标学生的“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课(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拓展教学)、实践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具体教学目标,将“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要求寓于具体教学目标之中,形成基于就业类、国内升学类、出国留学类教学对象的各门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思政课”分类教学目标体系。

3.以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分类为着力点,构建“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

“教育应当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3]“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均有较大的不同,只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类”的多元性而多元化。在分类教学的理论教学中,采取讲授式教学、学习指导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小组教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构建专题讲座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及线上网络虚拟课堂教学与线下实体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理论拓展教学方法;在分类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构建研读经典、项目研究、社会调研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法庭旁听、实践基地参观等为主的现场教学方法;以辩论赛、演讲赛等为主的活动教学方法;以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为主的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分类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类”特点,灵活选择与之最适配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在分类教学的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中,一方面,根据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型特征,设计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考试考核方法,如在考试形式上,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网络平台考试与线下实体课堂试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上,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主体上,将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小组考核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考评评价;另一方面,从教学对象的“类”特征出发,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整体效果、学生学习的质量等多方面作为评价内容,以学生、教师同行、学校督导等作为评价主体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一个对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多元一体分类教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基本架构。在建立评价体系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建立相应的分类教学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不同“类”学生理论课学业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习过程考核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终结性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及学生实践课学业多元化评价标準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不同“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思政课”分类教学多元一体考核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的运行

任何教学实践活动,都会受到实践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推动“思政课”分类教学从理论建构层面进入到实践运作层面,使分类教学体系得以正常运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保障体制和机制。

1.从宏观层面看,“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运行需要建立校级层面的政策支持系统和协调机制。比如在教学班级设置上,允许依据生源特点分类设置“思政课”教学班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班级;在教学上,允许教师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类别、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具体教学目标,依据不同教学目标开展分类教学;在课程安排上,打破同一课程、同一学期、同一年级同时开课的惯例,允许多门课程同时开课,允许学生按类别跨专业、跨年级自由选课,达到开班条件即可开课;在教学评价上,打破单一考核评价模式,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分类考核与评价,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分类教学良性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

2.从微观层面上看,“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运行需要建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建立由首席教师负责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建立首席教师负责的教学团队,首席教师按照课程分类情况设立,采取竞聘方式产生,教学团队成员由教师自主选择与首席遴选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组成志趣相投、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在分类教学过程中的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互助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分类设置教学班级、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为了便于操作与管理、降低教学运行成本,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大部分学生发展目标分类设置“思政课”四门课程的教学班级,按照班级类型制定相应类型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及要求。再次,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的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各门课程的首席教师集体统筹课程分类、分类教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任课教师与班级的配置、学生学业分类考核的总体设计;各门课程中的各“类”首席教师,在“类”课程内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分享,以及各类课程间的工作协调等。任课教师全权负责教学班级的“思政课”教学具体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管理、作业设计与批阅、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以及学业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钱翠玉.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7(5):35.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3]钟志贤.大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0.

[4]王臣申.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