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特征与培养策略

2018-02-23 19:34杨通知田海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含义培养策略

杨通知+田海洋

摘 要: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素质教育迈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阶段。理解和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对推动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审美性与创造性、阶段性与终身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工作者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把握好语文学科逻辑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那么语文教学水平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含义;特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56-03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时代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即在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上,更关注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赋予了素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

国外研究核心素养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委员会,这两个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二者的核心素养框架均旨在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前者核心素养框架的总名称为“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后者的核心素养框架则是建立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其名称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因而核心素养也被称为“21世纪素养”[1]。它突出的是解决知识经济、信息化的21世纪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个体的成功和社会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素养。

国内对核心素养含义的界定,基本上达成了一种共识。林崇德教授应教育部委托,主持研究的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2]及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均相应地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综合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绝不仅是指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一种包括相关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在内的具有整体性和综合化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它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通常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语文情趣与思维等方面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它的培养需要以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因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初步的语文素养,成为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4]。这个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递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框架语文核心素养相对应素质语文基础知识音 形 义 字 词 句 段 篇语文基本技能解读文本 交流表达 语感学习习惯 思维方式 审美语文综合素养爱国 感恩 人文情怀 健全人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不是对“三维目标”的翻版,而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者个体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的整体性和综合化。

语文核心素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内涵与学生的专业成长的有机统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化的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指“三维目标”所表述的语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具体语文素养,而是对“三维目标”的抽象化、整体化和综合化的结果。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养成终身发展及解决未来复杂情境问题的一种综合化的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但不是具体化的语文素养,也不是互相割裂的语文素养,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关联性。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紧密相关,对于探究语文学科的内涵与意义、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构成有如下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语文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5]新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与实践性,也突出强调了审美性与创造性。

语文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也是极具生活化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很多教育教学内容都是生活的缩影,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语文核心素养通过生活表现出来,体现为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可它的含义和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综合性更强。

综上,结合核心素养的含义,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初步的语文素养,面对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与其他课程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综合化的、为个人适应未来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必備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形成基本语文素养,因而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核心素养亦具有此特征。endprint

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是对三维目标的肢解,而是多项内容组成且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三维目标进行整体化的综合。例如要欣赏一篇文章的内容,仅仅识字断句是不够的,还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的眼光。又如语文基本素养是学生对语文文本审美的前提条件,而语文文本的阅读解读力的提高又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再如,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知道文学的类型和特点,还需要知道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了解文学的创作背景等。

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通过聆听、感受、练习等一系列实践训练和不断培养语文能力来实现。它的基础是语文素养,主要包括思维与操作能力和审美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练习与训练,不断参加各种有关语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最终把它们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工具性与人文性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点,学习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从而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种特性。

工具性从概念上来说,它是指事物本身具有的并能为人们所用的属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无处不运用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交流中的表达能力,阅读中的语言感受力,写作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等。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语文素养的基础,因而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工具性。

人文性指的是在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人对周围环境或事物主观能动反应的属性。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培养学生美的人文情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让学生加强对生与死的思考;鲁迅的《呐喊》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的脊梁,等。这些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它们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和人格的形成,直到走出校门,甚至影响他们一生。

3.审美性与创造性

语文核心素养是审美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语文即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审美的属性。而把不同的音和字组成一句话,写成一篇文章,编成一个故事,使其具有欣赏价值,则需要创造。审美和创造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精髓化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因而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

审美性主要体现为一种发现美和欣赏美的素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类型的文章,其中也不乏很多美文,如朱自清的《背影》、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欣赏美的过程。另外,语文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需要运用审美素养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创造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不局限于一般化的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经验是不一样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应是不同的。同样的一个主题,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不尽相同。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创造。

4.阶段性与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亦是阶段性和终身性的统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主要是通过对不同阶段语文学科内容的学习来实现的,而语文学科内容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来安排的。每一阶段形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以及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教学亦有阶段性,因而语文的教学具有阶段性,语文素养的形成亦有阶段性。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具有阶段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先天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培养的。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都不会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终点,下一个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将会更加丰满[6]。

语文核心素养的终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只要从出生开始,语文的学习就无处不在。一个语音、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而形成语文素养,并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二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它体现时代对人终身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情境,因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对人来说具有终身性。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深入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框架,学界基本上已有了普适性的界定。而对于具体到每门学科核心素养,目前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和特征,丁文静、韦冬余[6]、赵莹莹[4]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可是,语文核心素养涉及面广,贯穿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人的一生,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和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及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衔接,这些问题仍然需要专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

2.树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

教育理念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贯彻落实,而教师本人具有的语文素养及语文核心素养的程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创意、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树立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时刻提醒自己,自觉、理性地把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文学科内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面对的语文学科内容是不同的。学科内容不同,学科教学目标也会不一样。但总的来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发现问题,辩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与不同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致。

4.重视语文教学实践的情境创设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有五种: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观念情境、虚实情境[7]。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呈现问题——阅读思考——合作探讨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而,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5.构建多维度的学生素养评价体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目前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首先,从理论上看,目前学界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其次,即使有了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标准,面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众多而不同的教育对象,操作起来也相当困难。它首先要求教师把这一标准烂熟于心。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是很难用量化的方法来准确地评价,我们只能尽量做到客观、全面。探究语文核心素养外显化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可量化的易操作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4]趙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2016(6).

[7]张华.论学科探究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含义培养策略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