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8-02-23 19:40王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王兰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和思路入手,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困境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来实现需求对供给的推动和引领,供给对需求的回应和引导的良性互动,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92-03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其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入手,侧重于供给侧的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发展动力的全新改革视角和思路,对于走出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困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和思路

1.改革视角: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关系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视角是基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端而进行的动态调整,需求端的现实需求和变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直接影响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所以,供给侧改革是既侧重加强供给管理,又注重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结合起来,强调两者之间协同激发活力,共同推动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从而由单一的需求侧改革切换到供需双轮驱动改革模式,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结构调整优化。

从供需的辩证关系入手,强调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制约,又相互配合统一的改革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要求。因此,教育主体要避免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只单方面强调供给侧的改革,造成供给失衡和供給失灵。这样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2.改革思路: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其改革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此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主要是由需求侧来拉动,这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进行的改革,靠需求变动引导和引领供给。而今,需求侧刺激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因此我们将改革的重点转向供给侧,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注重有效供给对需求的回应和引导。这是有效解决供需关系矛盾,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源头入手,着重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来拉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改革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改革的入手点和着重点。教育主体不应将教育效果弱化的症结一味地指向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教育对象的主观因素,而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供给侧方面寻找问题症结和解决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质量和受教育主体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的症候分析

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和思路出发,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容乐观的现实。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即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错位和供给的失灵。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据此寻找解决的出路和方向,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关键。

1.需求侧:对主体需求研究不足,改革效果欠佳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我们从单方面强调理论灌输到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在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目的是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被动“填鸭式”的单一性和强制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但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过于迎合学生,进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导向性和引导性。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对主体需求变化的研究不够充分,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当下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只是在浅层次上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的案例和内容,采取一些旨在激发主体性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只注重外在,而且仅停留在教辅手段层面来进行的方式方法改革,并未触动和适应需求侧的内在需求和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没有适应大学生已经变化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大学生的交流、学习和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开放、高效、共享、互动的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1]。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不与时俱进,依旧采用教师主导的讲授制和单向灌输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思考、学习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的需求。

另一方面,没有动态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一种教育效果是否取得实效,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密切相关。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取决于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需求的契合程度和满足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不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规律,忽视或没有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发展需求,就做不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很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难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既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改变不了大家对课程枯燥、无用的评价。

2.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引导乏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从根本上说其是做人的工作,主要目的是让教育对象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外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社会实践,解决教育对象与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规范要求差距的矛盾。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要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供给端入手,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减少或避免低端的、重复性的无用供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endprint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多年来我们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教材体系及时修订,适时更新和补充最新理论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革创新,其中教学方法改革最活跃、成果最丰硕,实现了多种理论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数字化、互联网、微技术等教学手段也逐渐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和加强。经过多年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需求端对供给端的热情和评价与供给端的改革力度依旧存在一定的落差,供给失灵现象依旧存在。从供给侧来看,主要源于以下这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由于对大学生主体需求认知方面的不足,没有满足和激发主体需求活力,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即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生需求的供给内容和方式方法的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滞后,未能有机地整合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教学资源。所以,供给侧的诸多改革,多是作为教学媒介和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机理性地影响到教学。因此,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不足,深层变革乏力,达不到启迪、引导和吸引的目的,更起不到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教育效果的优劣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互动状态,良性的互动必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供需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有机互动,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给失衡和供给失灵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供给侧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达到有效供给对需求的回应和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2]。因此,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入手,向教育对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领需求。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事物发展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从供给侧来讲,重点是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教育理念来引导的。教育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成效。同样,教学模式也是比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深层,更能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根本性问题的改革。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指出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因此,改革只有触动教育的机理层即理念和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采取更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供给无效的现实。

其次,教育内容要回应和引导教育对象的需求。“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忽视或缺少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回应,只是从现成的原理和结论出发,没有明确的“所指”,没有问题意识,没有以问题为导向,把理论思辨化和抽象化,只能使理论变得空洞、教条和无用,必然出现“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因此,教育内容不能脱离需求,要以回应和引导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我们要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立体化的供给格局和育人模式。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从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彼此之间要形成系统效应,并肩同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加强主体需求研究,注重需求对供给侧的推动和引领

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引领需求。有效供给的前提是回应和引领大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忽视和缺少对大学生主体需求的动态研究和把握,无的放矢,终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使供给失效。

首先,要关注并引导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动力。”[4]“只有当主体的欲求状态与相应的客观对象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需要。”[5]所以,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育內容科学、教育者素质高之外,还取决于对教育对象需求的尊重和满足程度。教育对象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内化程度,也决定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激发程度,进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沟通,关注并加强对大学生主体需求的研究,引导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符合社会需要,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关注人的社会性,过于注重服务于社会需要,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体需要的误区,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其次,需求要推动和引领供给侧改革。判断事物对对象的有用性,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它的主体的需要[6]。因此,我们对大学生需求的时代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要有清晰的认知和把握,要针对大学生主体需求状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目标,探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由需求来拉动和引领改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主体活力,发挥主体能动性,收到良好的改革效果,才能避免出现改革预期和改革效果“两层皮”的现象。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实效。因此,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错位和供给失灵的现实,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入手,注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供需失衡和供给失灵现状,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得到有效传播和弘扬,为培养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婀娜,闫星辰.当教育基于互联网之后—学习方式的“数字海啸”正在到来[N].人民日报,2013-08-01(18).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7.

[6]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63—65.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