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古代的学校初考

2018-02-25 01:11王雪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义学学宫通志

王雪梅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第一中学 云南普洱 666501)

镇沅地域,古代为永昌郡徼外地。唐南诏时,银生节度在今日按板的“老城”设置“柳追和城”。元末,改案板寨。1400年设置镇沅州,“镇沅”作为御赐的地名,沿用至今。

镇沅于1406年升为土府,至1727年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镇沅古代的学校才见诸于史志。本人多方查找考证,略述如下:

一、学宫

学宫,又称庙学,是古代地方官府举办的学校。根据雍正《云南通志》记载,镇沅过去没有庙学,1732年,云南巡抚张允随题准建庙设学,镇沅府庙学设在府城(今按板镇老城),但没有建校,是借公房教学还是租房教学,不得而知!1741年,知府姚应鹤创建于东门外创建镇沅府学宫。1770年,改府为州,庙学仍存。咸丰、同治间,农民起义中烧毁。光绪初年,士绅及民众集资改建在旧府署后,建大殿三楹。

恩乐于1727年设县,1732年,云南巡抚张允随题准建庙,地址在县治西关外碧松山麓(今大寺庙遗址)。1740年,知县张明创建庙学,第二年竣工。时任镇沅府知府姚应鹤为之作记,名为《恩乐县创建学宫碑记》,今残碑收藏于镇沅档案馆。1769年,知县萧思濬重修。1782年,知县袁嘉保、典史徐锦堂增修。1812年,知县成斌捐修大成殿、崇圣祠。1822年,知县谭纶、教谕周英率绅士捐修东西两庑、大成门、灵星门、道德二坊。1826年知县徐炳虎倡捐修理,焕然一新。1841年,裁县为经历,庙学仍存。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学宫折毁殆尽。1882年,同知修朝元号召士绅及民众集资,修建了大成门、东西庑、照壁、垣墙。据田国学、李文贵先生考证,1928年,恩乐学宫被烧毁,今遗址尚存。

二、学额

清顺治十八年(1661)题准,云南省土司中应承袭土司官职的子弟,命令各该学立课教训,使他们知道礼义,等待他们的父亲、兄长去世之日,回原籍承袭官职。其余子弟一并接受教育。关于镇沅土司及者乐甸长官司(恩乐县前身)的子弟学习情况,未见记载。

1732年议准,镇沅府及恩乐县新经改土归流,均照规模较小的府县学额惯例,录取童生八名,分定土著、寄籍各四名。其设立癝、增、岀贡的年份,等待人文充盛之日,题请再议。

根据《清会典事例》记载,1748年议准:镇沅县及恩乐府均设学已久,文风日盛,镇沅府学准设癝、增各十名,恩乐县学准设癝、增各八名,新设之癝生俟十二年后岀贡。1760年议准:恩乐县学于乾隆十三年(1748)开设癝、增各八名,镇沅府亦于是年(1748)开设癝、增各十名,原议俟十二年后准其起贡,今届起贡之期,准照昭通、东川二府属岀贡之例,四年一贡。1771年议准:镇沅府原额文生十名,内有威远同知拨入二名、武生八名,今改府为直隶州,威远改归普洱府,应将镇沅直隶州学额改为文生八名,其武生八名及癝、增数额数,岀贡年份,俱毋庸议改。《学政全书》记载,镇沅厅学额:进十六名,癝生十八名,增生十八名,四年一贡。光绪《云南通志》记载,1840年奏准:改镇沅为厅,裁恩乐县知县为经历,学额拨归镇沅。

三、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镇沅古代的书院,有碧松书院和文明书院两个。

碧松书院。光绪《云南通志》记载,碧松书院在镇沅厅治西关外(今老城)。旧由茂帕井每年筹银八十两作办院费用,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后荒废。1875年,禀准年给一半。今茂帕井已并归按板井,其办院费用仍归按板井筹发。办院时间无考。

文明书院。光绪《云南通志》记载,文明书院在城西关外(今大寺庙遗址)。1765年,知县萧思濬捐建。1787年,知县刘浔改建于万寿亭。《恩乐县志》记载,1789年,署县李荣陛率士民仍建今地。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后倒塌。

镇沅档案馆所藏的《育材书院义学序文碑》,提到“是岁壬申冬,邀同志悟道子及课灶等捐资鼎建。俾当时,后世子弟就义学以成材焉”。这说明同治年间,镇沅还开办有育材书院。另据《镇沅教育志》记载,1911年,镇沅还开办过按板书院,办院时间较短。

四、义学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陈宏谋《义学汇记》记载,清乾隆初年,镇沅府直属的义学,共10馆。 一在城南,一在新抚,一在按板井,一在恩耕井,一在恩耕里,一在新村,一在蛮糯,一在慢达赛,俱署知府章元佐设立。清乾隆元年(1736),知府张坦同士民公建书舍。每年束脩银各一十二两。以上八馆。……共银九十七两一钱九分七厘。分给八馆,永供束脩。余银一两一钱九分,作奖赏夷馆书纸笔墨之费。一在边猛,一在嵩恩里东山丙布,俱清乾隆元年(1736)署府章元佐、知府张坦设立,士民公建书舍,每年束脩银各一十一两七分。以上二馆。署府章元佐查出本城、嵩恩、大造、明德、安连、新抚、坝郎等七里,每年于额征外浮余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又本城、嵩恩、大造、明德、安连、新抚、坝郎、平寨等八里,每年于额征外浮余米一十石三斗八升,每石价银一两,共银一十两三钱八分。二共银二十二两一钱四分,分给二馆,永供束脩。

道光《云南通志》记载,道光年间仍然开办的义学,仅剩下2馆。一在恩耕井,一在按板井,俱灶户捐设,每年束脩银各二十两。到了光绪年间,光绪《云南通志》说:“以上学馆俱废,今惟按板井一馆仍延师课读,年由按板井大使捐廉四十金作束脩之费。”

镇沅府所属的恩乐县义学,雍正《云南通志》记载,最早的为1727年在城内梓潼阁设立的义学,这是改土归流后镇沅境内的第一所义学,为知县宫尔劝、署县梅予摶先后设。

陈宏谋《义学汇记》记载,1734年,恩乐知县汤涵捐设6馆:一在城北二十里蛮赖村,一在城北六十里蛮邦村,一在城东六十八里蛮奴村,一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者法寨,一在城南八里托写村,土府旧房改建,每年束脩京斗谷各三十石。以上六馆。知县汤涵详动存修道署银一十五两五钱,威远、抱香二井秤头盐余银六十五两七钱二分,并捐银二两七钱四分二厘,买田三分……以上田亩除完纳条粮外,年收京斗谷一百八十石。分给六馆,永供束脩。根据光绪《云南通志》记载,以上学馆光绪年间荒废。

除此之外,镇沅档案馆所藏的《育材书院 义学序文碑》,还记载了松贞子与廖新景、王安仁一起创办育材书院义学的经过。这说明,镇沅同治年间还开办的育材书院,书院还附设了义学。

猜你喜欢
义学学宫通志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讲台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研究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漳南书院的由来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