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人和分离的身份
——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些思考

2018-03-29 09:29李晨
视听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触觉异化虚拟现实

李晨

一、从岩壁洞穴到网络空间: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溯源

人类记录和传播虚拟现实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法国韦泽尔峡谷岩洞中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壁画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尚塞拉德人将粉末颜料与油脂调配后,使用骨管吹喷到岩面上记录日常狩猎和舞蹈场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早的虚拟现实作品。在这一时期,人类通过与自身的感官生理构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一切,而早期自然洞穴的岩石壁画“大多是对原始的、真实的物理世界的直接呈现”。[1]进入孕育工业革命的19世纪后,人类通过媒介建构虚拟现实的手段得到了极大提升。照相机以及电话、电报等放大人的感官的媒介技术的发明与普及,让人类进一步摆脱了身体的禁锢与束缚,将人的感官延伸并扩展至远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美国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VR头盔的“立体视镜”,通过观看镜中立体图片,便能迅速从眼前环境切换到遥远的地方,比如进入古老的遗迹中。正如美国作家奥利佛·霍尔姆斯在1859年所描述的那般神奇,“立体眼镜”将“人的感官经历到一种梦幻般的狂喜,在这种狂喜中,我们似乎扔掉了身体,驶离岸边而进入到一个接一个奇妙的场景中,像脱离了肉体的灵魂”。[2]

如今我们提到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老话题。新在哪?新在它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媒介产物。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虚拟现实技术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杰伦·拉尼尔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只不过那时互联网技术尚未发展完善,虚拟现实技术的缺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这项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大量科学家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中,并越来越多地将其应用到教育、医疗、媒体等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提供用户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3]“虚拟现实技术的目标是利用集成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去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一个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以及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仿真环境。”[4]与19世纪的虚拟现实有所不同,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不单单是人类某个器官的延伸,它几乎转移到了整个人身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趣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出来的浸润式体验是不能通过手持摄影摄像设备去记录的,你必须亲自在场,才能获得那种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5]。

二、消失的边界: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的感官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自身及其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虚拟现实技术与人身体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甚至走向消失。当人沉浸在虚拟空间时,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真实感官系统与虚拟的幻象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时两者将合而为一。于是,人类在安装上虚拟现实这副强大的“义肢”后,逐渐成为感官的超人。由此,“一个装载着人格信息化身为主体”[6]的崭新形象出现在人类视野。

(一)视觉与听觉表现技术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信息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感知来源”[7]。在人的感官构造中,只有视觉和听觉这两大系统需要依靠中介物进行感知,即光波和声波。换句话说,人能观看到大千世界的奇妙状态,主要是因为人借助可见光发生光化学反应,由此产生“明亮”的效应;同理,人通过声波震动使耳膜震动,从而传入神经系统来感知声音。而需要中介物传递的感官系统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模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目前虚拟现实产品中,以视听系统为主的感官体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虚拟现实技术中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大多依靠人这两大系统完成。例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传媒行业而逐渐兴起的VR新闻或将给新闻界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VR新闻是一种主要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报道方式,它将新闻信息以三维立体图形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并辅助一定的现场声音或背景音乐,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受众沉浸在其中。这种360度的全景视角所产生的强烈包围感,给人一种置身于新闻现场的幻象与错觉。

(二)触觉表现技术

毫无疑问,视觉和听觉提供给人的都是非接触性的感知信息,而“提供虚拟对象的接触性感知信息则能够更直接地增强用户的真实感、沉浸感,扩大VR的应用领域”。[8]作为与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感知,触觉需要借助压力或温度等外部条件进行激活,触觉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使用户在与虚拟对象进行接触性交互时能够获得逼真的触觉感受。在虚拟现实空间中,触觉体验的产品正在逐步开发中。前不久,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EXOS的支持触觉反馈的VR手套,其采用力反馈来实现沉浸式环境内的物理感知,对用户的动作提供反作用力,让人真实地感受到虚拟物体。EXOS手套由电机组合模拟用户触碰到虚拟对象的感觉。例如,当挤压虚拟球形物体以产生触摸错觉时,马达可在拇指和手指之间产生阻力。根据该厂商介绍,当用户触摸不同的虚拟对象,并做出抓取、推拉等动作时,EXOS触觉反馈手套则通过内置的组合马达产生阻力,从而为用户带来逼真的VR触觉反馈。[9]科学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触觉领域的研究与介入,将更好地引领虚拟现实技术朝着完备的方向发展,因为缺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个感知中的任何一项,都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虚拟现实。

(三)嗅觉与味觉表现技术

嗅觉是人的重要感知,轻微的气味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行为以及决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嗅觉研究提上日程。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嗅觉感知是让用户在模拟的环境中闻到真实的气味。早在2004年日本奈良的大学教授千原国宏领导的研究小组就曾开发了一款嗅觉模拟器,只要用户佩戴好装备,在虚拟空间中点击想要闻的水果味,装置便会在鼻尖处放出水果的香味。虚拟嗅觉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增强虚拟现实系统的感知性和构想性。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如果借助虚拟嗅觉技术模拟战争中的硝烟以及血腥等气味,增强现场感,便可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味觉与化学物质、触觉和声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很难表现出逼真的味觉体验。因此,在已有虚拟现实技术中,仍以视听体验为主,很少有以味觉为主的表现技术,它们被称为“虚拟现实的最后战线”。[10]

三、“无肉身的人”:虚拟现实技术是否越来越接近人的感官?

在麦克卢汉看来,所有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铁路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使得人的身体获得了空间上的极大延伸,电子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广泛延伸。借助麦克卢汉理论,我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延伸,更是人意识上的延伸,然而这种延伸终究打破了人类生理结构的平衡,挑战了人身体的实存,以心理上的满足感代替真实的客观存在。这样的虚幻技术究竟会带给人类怎样的影响?是拉近了技术与人身体之间的距离吗?我想引用《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一书中某一章节的标题作为阐释,那就是“无肉身的人和分离的身份”。

作为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人,对大千世界的奇妙感知能力是任何冷冰冰的技术无法取代的。正如黑勒斯所主张的,“很明显到了20世纪末,我们仍需强调众所周知的一点:我们都是肉身”[11]。这句话在当时的用意是对抗那些将新技术与人躯体过分融为一体的言论。我认为这句话在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问题上依然适用。纵然虚拟现实技术让人的躯干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人的视野得到无限扩展,但由此带来人的异化现象不容忽视,而异化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人体感官灵敏度的逐渐衰退。这是因为人类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如果两个神经元被同时激活,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反之就会减弱”[12],而虚拟现实技术切断了大脑皮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因此人体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就会逐步减弱。“虚拟技术会恶化这种危险的无肉身化或非躯体化,各种程度的心理崩溃是新技术和永无止境的信息带来的根绝和泛滥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并非越来越接近人的感官。

人的欲望和感官是无限贪婪的,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技术在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的异化,它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对社会、对自我的批判能力”。在这里想借马尔库塞的观点谈一下虚拟现实技术给人带来的异化问题。“异化”一词最早是在宗教神学范围内使用,后来卢梭在他的学说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异化的内涵。进入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现代,“异化”一词更大程度上指的是人成为技术的附庸,从而背叛了人的本性。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虚拟异化指的是人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忘却了记忆,忘却了自身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机器设备有了扭曲人类自身的机会,让人们与内心世界失去联系,人体成了这些装备移植的‘肉’”[13],存在虚拟异化的倾向,成为“他者”。

由以上观点继续推理不难发现,技术发展带来的异化问题是不可控制的。这里依旧引用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理论进行论述。人类通过自身智慧建立起来的机器和技术产物却成为了人的主人,控制和支配着人体的感官及行动,进而凌驾于人类之上,引人深思。马尔库塞认为,在以技术为控制工具的社会里,人们被物化了,失去了自主权,人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被掩埋。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赫胥黎所著《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所描绘的:在未来世界里,科技和物质高度发达,人们过着统一且标准化的生活,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在机器文明时代并没有感官、情感、思想可言,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人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社会里,可悲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浑然不知其中的危害。从虚拟现实技术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一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满足,便会对这种虚假的空间产生依赖,进而对真实存在的世界产生抵触心理。从悲观且更为极端的角度试想,如果赫胥黎笔下麻木的机器社会应用于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空间,这将是一幅怎样可悲可恨的景象呢?人类丧失主体意识,不再能支配自己,还何谈虚拟现实与人体感官距离远近之说呢?因此,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四、结语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完备,人类所感知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Paul Milgram和Fumio Kishino创造了“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这一术语来描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区域。[14]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为了弥补自身身体的局限性,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以便最大限度地感知世界,不断创造新的媒介技术,扩展自身视野,这正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技术的发明终究逃不过人类道德及生理习惯的底线。虚拟现实这项顺应互联网技术而逐渐兴起的崭新媒介,因其打破了人类感官的平衡而备受学者的争议和瞩目。过分沉浸在虚拟空间中的人有可能丧失其主体性,人类在虚拟空间中能享受到上帝般的优厚待遇,在客观世界得不到的事物便能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于是人开始变得无限贪婪,并渴望在虚拟空间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人类不再遵守客观世界的制约与规则,而这一切一旦被打破,便很难回到最初状态。

技术与人类或人性之间始终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矛盾体,正如柏拉图所言,“最高层的思考是将所有事物视为一个完整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的领悟”[15]。人类与这些新技术之间不该处于分离状态,而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目前发展来看,人类在其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客观世界所不可能的东西,但只是实现物理上的不可能,而非逻辑上的不可能。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之上的虚拟现实技术无法超越数字逻辑的制约。即便虚拟空间已经将真实世界模拟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没有任何一项手段可以复制出现实世界的所有细节。虚拟现实技术给人类提供一种悲观的可能,则更能加强人类对于现实空间的理解。人类进入虚拟现实空间能走多远而依然保持本真不变?有待时间的检验。

注释:

[1] [14] 周逵.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3(35).

[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34.

[3]黄婕.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J].科技传播,2016(8):174.

[4]汪成为.灵境(虚拟现实)是建立人机和谐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1995(4):17.

[5]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5):46.

[6]刘昊君.人的感官生理结构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循环影响关系[J].新媒体与社会,2016(16):132.

[7][8][10]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2009(1).

[9]罗锦莉.日本厂商推出触觉反馈VR手套,佩戴可感受真实触觉[J].金融科技时代,2017(3):86.

[11]N.Katherine Hayles, Imersed in Technology:Art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Mary Anne Moser with Douglas MacLeod,Cambridge,Mass.And London:MIT Press,1993:3.

[12] [15] 索尔所,麦克林.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73.

猜你喜欢
触觉异化虚拟现实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船内船外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