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场”中

2018-04-09 02:34梅庆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材生活

梅庆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反映和服务生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出发,课堂应与生活相融。我们要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归树林自由飞翔,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

一、课堂环境——贴近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传统的课堂教法单调、呆板,教师传授,学生听讲,秩序井然……体现出的是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紧张氛围。这种课堂环境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环境及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生活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激情。因此,我们要提倡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环境。

为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环境,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室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春天,有和煦的阳光、碧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夏天,有茂密的树林、美丽的荷花、可爱的青蛙;秋天,有金色的稻田、成熟的瓜果、沁人的桂香;冬天,有洁白的雪花、可爱的雪人以及新年的祝福。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室里开设了“植物天地”“动物乐园”,让他们种花养草,照顾小动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农贸市场、小公园……这样的课堂环境,到处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个性张扬的主体。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二、挖掘资源——捕捉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课标也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广泛的,教材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内容。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而是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以生活为依托重组教材,开发教材,挖掘资源,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诚实与信任》就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将文中发生的故事引进课堂。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交流,因而学生口中倾诉的、笔端流淌的不仅是对小红车主人的钦佩之情,更是学生自我的真实感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以生活为线索,打破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将后面《练习六》中一个关于生活中讲诚信的小故事和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直接安排在本课后进行教学。这样的教材重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最后,联系生活,我又对教材进行了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除了诚实与信任,还有什么比金钱更重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友情、友爱、时间、平安、健康、幸福、和谐……此刻,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三、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课堂是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阵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把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由于城市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多媒体教学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缺陷。如,《海底世界》一文中描述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形状各异,学生单凭想象,很难体会到海底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情景展示,形象直观。学生被海底植物的色彩、形态所震撼,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走进生活,现场教学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我们应顺其自然,让儿童回归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及周边有利的资源,将单一课堂学习变成现场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想想做做”时,我要求学生先说说校园里有哪些树、哪些花,注意名称和特点,再填写书上表格。这时,我发现几名学生不断向窗外张望。这一小小的动作提醒了我,于是,我索性让学生走出教室,带着问题去校园里观察、探究。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尽情享受着生活语文的快乐。

3.生活化活动,体验文本

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材内容回归生活实际。教学中,生活化的体验活动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可以是观察、表演、实验、辩论、采访等。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交流,体验、揣摩、感悟文本内容,从而受到启迪,做生活的主人。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我重点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入情入境,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特点的理解。表演结束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文中的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做法对吗?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受到了启示:评价一个人,不能片面,要做到客观全面。

四、学习延伸——深入生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无限延展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有多大。不要把语文教学限制在40分钟的课堂内或者一本语文书上,五彩斑斓的生活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把社会、自然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这一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走,我们去植树》一文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形,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本课教学结束后,为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拓展学习,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一,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主题植树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至少植一棵树,注意观察,并将植树的过程、感受、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第二,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调查植树造林的好处,并完成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第三,以个人或班级的名义向自己身边的人提出倡议——“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并张贴倡议书。这些活动,真正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自然去学习,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推向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因生活而充满活力,生活因语文而更加多彩。我们应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与生活脱离的窘境,优化语文教学,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材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