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8-04-19 02:31鄢涛
当代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鄢涛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介入诊疗科,江西 上饶 334000)

脑血管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患者的临床病死率水平仅次于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类疾病,且一些经过治疗后能够存活的患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后遗症,不但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整个社会和患者的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1-3]。本文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利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58.3±7.1)岁;发病时间1~17 h,平均(5.2±0.6)h;治疗组中男23例,女16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8.6±7.8)岁;发病时间1~15 h,平均(5.7±0.9)h。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检查后实施介入治疗;治疗组利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实施介入治疗,具体措施包括。

(1)DSA图像测量:选直径水平为10 mm的圆形不锈钢球、硬币等作为检测操作的参照物,应用系统自带的软件,对患者的脑部正常生理状态血管和发生狭窄病变的血管情况进行测量。将参照物尽可能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较为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所得到的数值能够非常的精确;对于颅外段发生的狭窄病变,则可以利用带有标准刻度的导管作为参照物进行测量。狭窄百分比=[(1-Ds/Dn)]×100,Ds为最狭窄位置血管的直径水平;Dn为近端位置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的直径水平。

(2)介入治疗:①术前3 d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年1次;②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利用相应的引导图将导管置于位于颈总动脉远端位置的锁骨下动脉处,给予3 000 U左右的肝素,将规格为0.014的微导丝送过发生狭窄的病变;③将过滤保护伞经过微导管导丝,通过发生狭窄病变的节段,直至患者颈内动脉颅外垂直的节段,然后对其进行释放顺着导丝的实际走向将球囊送至狭窄病变发生的位置,以缓慢的速度进行扩张处理;④以较快的速度抽瘪球囊,并依据狭窄病变发生的位置和具体严重程度,对支架进行选择,将其送至发生狭窄病变的部位,使支架能够将动脉发生狭窄的位置完全的覆盖,然后以较为缓慢的速度准确将其释放,并撤出推送器;⑤对动脉正侧位实施DSA造影复查,对颅内动脉显影的实际效果和动脉形态表现进行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肢体活动和意识恢复情况进行了解,对血压水平进行严密监测,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出现;⑥在确认治疗效果之后,可以对动脉鞘实施固定,术后6 h可以将其拔除,术后至少应该进行24 h的监护,主要监测心率和血压水平;⑦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为期3 d左右的系统性抗凝治疗,并给予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天1次,持续治疗3个月,还可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每天1次。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期间影像学检查所得图像的质量、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3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优:层次感十分清晰,颗粒的分布状态较为均匀,无伪影,脑白质和灰质均得到良好的显示,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良:层次感较清晰,颗粒分布均匀,伪影较少或无,脑白质和灰质均得到较好显示,基本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差:层次感不清晰,颗粒质地较为粗大,伪影严重,脑白质和灰质均较模糊,不能够满足临床应用要求[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期间影像学检查所得图像的质量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期间影像学检查所得图像的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9.3%和92.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仅出现1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在临床上主要被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占该病患者总人数的80%左右,且以老年人为发病的主要人群,脑动脉出现狭窄是导致其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存在该问题的患者一旦血压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导致出现一过性甚至永久性缺血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加大,最终病情就会发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DSA图像测量,能够对对患者脑血管的实际形态结构、循环时间、动脉管腔发生狭窄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清晰、准确、真实的显示,对动脉发生狭窄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进行充分的明确。除此之外,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可以依据图像的具体表现,对动脉粥样斑块表面是否发生钙化和溃疡等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解,进一步判断颅内外脑血管的代偿变化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的最终确定和合理化选择,可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判断的金标准[5-8]。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利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实施介入治疗,可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使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1]刘锋,张艳,陈洋,等.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46-47.

[2]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803-804.

[3]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63-464.

[4]石向群,张志强,尹榕,等.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5):449-450.

[5]徐明昌,黄丽娜,戚纪胜.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和DSA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38-39.

[6]黄建敏,简崇东,唐雄林,等.DSA对老年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应用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5):527-528.

[7]周瑞芹,王亚蕊,马晨旭,等.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测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90-91.

[8]夏章勇,杨华,曲怀谦,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与再狭窄的相关研[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5):452-45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