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用20年从“看见分数”到“看见儿童”

2018-07-11 02:30邹雪平蒲公英教育智库
新校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巴蜀律动学科

文/邹雪平(蒲公英教育智库)

案例学校:重庆巴蜀小学

一个冬天的傍晚,放学很久了,一个小女孩还在巴蜀小学校门后边看书边等家长。又过了近半小时,孩子母亲才匆忙赶到学校。女孩向保安叔叔道别,准备离开。保安叫住她,掏出一枚“巴蜀榜样章”标贴贴到孩子的上衣口袋处,并告诉女孩:“表扬你能安静地等候家长,不乱跑。”

“巴蜀榜样章”是巴蜀小学2006年推出的“养成一个好习惯”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工具。刚开始是纸质标贴,老师、保洁员、食堂送餐师傅发现有良好习惯的同学,都可以颁发“巴蜀榜样章”,并告知理由。

之后,学校推出“巴蜀榜样徽章”手机应用程序,老师打开APP即可查找对应学生颁发徽章,附带理由或上传照片,完成一次行为记录和塑造,家长则能通过APP了解孩子的得章情况。

“巴蜀榜样徽章”的演变,其实是巴蜀小学评价改革的缩影。学校对评价的研究已持续20余年,构建起了“学力、活力、潜力”的学生律动评价体系。

律动课程 律动评价

“三力”学生律动评价体系与巴蜀小学的课程体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为了让“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落地生根,巴蜀小学构建了“333律动课程体系”。

第一个“3”指“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三类课程。“基础学力”课程以各学科为载体,以学科内综合为实施途径,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生活实践”课程,聚焦儿童日常生活,以“道德与法治”德育课程群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课程链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潜能开发”课程以儿童兴趣为基础,以“专业队、学生社团”为单位,以个别定制、项目式学习为实施途径,旨在发现人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毫无疑问,这三项内容与“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有着呼应关系。不过“三力”评价不只与三类课程对应,还与整个“333律动课程体系”契合。“三力”相互关联,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落地,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1.学力评价:聚焦学科关键素养

为使学力评价切实落地,巴蜀小学以理清学科关键素养为龙头,开发评价工具,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性评价方式。具体又分为:凝练学科素养,明晰价值导向;细化评价指标,研发评价工具;创新学科评价方式,形成学科特色等三个步骤。

巴蜀学生律动评价框架图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科组确定语文的关键素养为“一爱三会”:爱母语、会阅读、会思考、会表达。学科组又对每一个关键素养进行了细化分解,包括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年段目标描述。这为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基于“一爱三会”的语文核心素养校本化解读,语文组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确定语文学科的“快乐小书虫”“小小书法家”“超级演讲家”,以及能力达标(一至三年级)、期末考试(四至六年级)等综合测评途径。

“快乐小书虫”包括“阅读习惯、阅读总量、背诵优秀诗文”三个方面,“阅读习惯”细化为“阅读兴趣、阅读交流、爱惜书籍”,每个评价点都会对赋分标准进行说明。

“小小书法家”则从“书写准确”“书写端正”“书写整洁”“姿势正确”进行评价,通过班级书写大赛、平常作业书写质量、特色作业等来实施。

“超级演讲家”从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普通话是否标准、内容表达是否到位进行评价,一般通过学校的自主八分钟活动或课前三分钟演讲来实施。

根据年段不同,各评价指标也有侧重。比如一年级下期的“快乐小书虫”报告单中,阅读总量一栏,优秀标准是课外阅读量累积1.5万字以上,而在四年级下期的评价手册上,优秀标准则是累积25万字。

2.活力评价:关注身心素养及习惯养成

活力评价,主要依托生活实践课程实施,重点关注学生在各个教育生活场景中的精气神,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巴蜀小学的生活实践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大德育,但是进行了课程化和厘清,分成了“德育课程群”和“环境课程链”两大领域。

生活实践课程以道德与法治、班队和综合共育为主要途径,着力以浸润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活力,其具体实施以日、周、月以及节日为时间轴,实施形态则可以分为班级小课堂(如班队课)、学校中课堂(如校会课程)和社会大课堂(如毕业研学课程)。相应地,活力评价就通过考查学生在这些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完成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评定。

“巴蜀榜样徽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程性评价工作量较大的问题,用科技手段完成对每一位学生参与表现的即时记录。教师们通过数据分析与个人观察,形成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力评价。

3.潜力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潜力评价主要依托“潜能开发”课程实施,“潜能开发”课程包括个别定制课程和项目学习课程两大序列。前者下分院团课程、晚间选修、课程辅助活动及其他特长学习等。其中,项目式学习和课程辅助活动属于人人必学的课程,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以及作品水平进行过程性评价,不进行终结性评价。

现在一至六年级每学期都会开展为期约一周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评价量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工具。教师在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时,相应的评价量规也会一同出炉:项目确立阶段,明确学生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项目探究阶段,又需要完成哪些事项及对应的标准……同时,这些量规也会在活动开始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参与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除了项目过程的评价,对项目作品、参与者表现等,都会有对应的评价量规。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也包含其中。

在个性定制课程中,学生专业发展水平则由专业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级评价。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学校把学生潜能发展的水平分为启明星、律动星、希望星、未来星等四个等级,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潜在兴趣发展成为特长,并鼓励学生把特长应用于学科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参与各类竞赛,展现个人风采,促进潜能发展。

针对“三力评价”,学校奉行“一致目标,个性途径”原则,即年级、学校会制定评价标准,提供评价工具,老师也可以个性化创造,探索适合本班的评价方式。

当初,数学组对如何评测学生的“善思”素养不得其法,看到李方红老师班上的“每日说书”的过程性评价活动后很受启发,在年级乃至全校推广,成为低段“灵动思考”的通用评价项目。

“‘每日说书’一开始是我在一年级教学时启动的活动,让学生以微信小视频来讲述当天所学知识。”李方红介绍,恰逢推动评价建设工作,他发现通过说书,学生的思维会外显,因此将其拓展成过程性评价。

现在“每日说书”已经升级,从单纯的课外说书延展为课内、课外两条线:课内,利用下午的课程辅助活动进行“大话数学”,每周2次师生共同评价;课外则坚持微信视频说书,家长评价被纳入其中。

巴蜀经验

对巴蜀小学而言,律动评价体系建构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学校整体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从考试走向了评价。

2009年,马宏接任巴蜀小学校长。虽然学校在评价方面有好的基础,但她并没有刻意突出评价,作为任期内的“标签”或者“旗帜”来经营。

2009年至今,巴蜀小学先后启动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反思期,马宏率队主攻国家科研课题——“生活教育研究”,分项突破课堂上学生行为素质、思维素质、情感素质等评价瓶颈,结合“巴蜀榜样”过程性评价,强化了兴趣、习惯和方法习得的评价。

2012年,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主攻方向是把评价本身作为课程的研究,与课程现场改革协同研究,通过选点突破逐步推进。2013年初,学校从一年级选点研究取消期末考试,实行“乐评嘉年华”主题情境表现性评价,并推广到二、三年级;2014年,以四年级为试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学业素质评价诊断,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数据支持。

2015年启动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锁定与“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实施”配套的“律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2017年,全面总结、梳理过去的评价历程,围绕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研究,从结构和系统上研制“三力评价”,为学生评价“整体瘦身”。

可以看出,学校采用的是“系统规划,整体实施,选点突破”的方式。每次做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层一直是“心中有‘评价’”,但直到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之前,都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攻克内容,而是结合其他方面系统开启,放到各个点去研究实践。等各环节探索初具雏形,再来总结提炼。不管是老师们评价观念的转变,还是评价体系的建立,基本都是水到渠成。

1.从一个人、一群人,到所有人

在学生评价体系的研发上,学校采用“从一个人做、一些人做,到一群人做”的方式,兼顾项目组形式,循序渐进推进。

为了推进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学校确立了研发和执行两条管道,通过研发确定标准和方法,再推到老师中去执行,实践以后反馈意见。

“三力评价”都有各自的核心负责人。学力评价主要由学科组梳理推进;活力评价由班品综团队牵头实施;潜力评价由各校区负责人牵头实施,形成“大部制统整,小学校(学科组)落根”的管理体系。

“在核心工作上,一定是核心团队先做研发,而不是一开始就让所有老师没有目标、方向地参与进来。”马宏说。

2.走出去取经,请进来诊断

在评价探索中,老师会自发进行学术研究,积极链接外部资源。英语老师李小兰和体育老师夏武深有体会。

在为学校评价峰会筹备“学生评价结果运用与实践研究”工作坊时,两人都差点“崩溃”。因为一边要梳理学校现场经验,一边要学习相关理论,困难重重。学校邀请专家来审核方案,他们的汇报第一轮就被打回。

两人不甘心,查询大量研究资料,梳理文献综述,找到校长室、课程部,追问工作坊的定位和学校期待;通过电话和网络,或到办公室当面请专家,明晰选题;与高校专家对话,学习、梳理学术研究方法,提出内容框架;与研究机构专家对话,寻找工作坊一线老师最喜欢的内容形式……工作坊任务单的设计,从第一稿到最后定稿,前前后后修改13次,但挺过来后,二人收获很多,就像突破了天花板,豁然开朗。

3.评价倒逼改革

对于课改,巴蜀小学有特别的心得,就是“以评价为抓手切入课程改革,是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路径”。以前课程建设很多是从理念切入,容易陷入“空对空”。改为从评价切入后,课程建设路径非常清晰。

用结果反推过程是一种智慧。在巴蜀,评价作为工具,还在更多方面“倒逼”学校进步。

首先是“倒逼全员对学生的关注”,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人群”,强化教育的价值回归。学校通过多元评价达到“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孩子”的目的。

其次是“倒逼管理方式转变”。以前是模糊化管理,更多靠层级指示推进工作,现在变成基于目标的量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马宏坦陈,现在的评价体系仍面临均衡性、反馈的个性化、操作的便捷性等挑战,但她对未来有信心。“教育是做的哲学,评价虽是世界性难题,但只要循序渐进地做起来,就有希望。”

猜你喜欢
巴蜀律动学科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学科新书导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