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路径研究

2018-07-17 00:41
观察与思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李 玉 良

思想建设是党固本强基、铸魂补钙、行久致远的基础工程,更是党凝心聚力、精神滋养、价值引领的灵魂工程。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伟大精神力量支撑,一个政党的兴盛需要伟大思想引领。思想引领力展现一个政党的软实力,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拥护度、支持度。一个党如果缺乏科学的思想武装和引领,必然丧失先进性,导致前途渺茫甚至中途夭折。因此,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不仅对国家、对人民,而且会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一次又一次有力证明了增强马克主义思想引领力的重要性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任何思想成果的创造,决不是偶然的、随心所欲的,它取决于当时社会实践需求。思想是时代之母,思想是时代之帆,而一旦科学思想和先进理论成果应时而生,必然会对社会产生正面、深入和持久的影响力,必然会引领时代的大踏步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自创立以来,不断引领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新胜利。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悲壮结局,进一步凸显出用先进思想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体现的伟大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出的号召振聋发聩:“让统治阶级在无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锁,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它有力地指导了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运动,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随后在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思想之光,迸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共产党的建设,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巨变,极大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展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魅力。这一切有力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引领和指导全世界劳苦大众摆脱悲惨命运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好行动指南。

(二)不断创新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永久引领力的关键所在。自马克思创立到今天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思想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飞跃,从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和一国实现,到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如何在贫穷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飞跃都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进程,都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展现了思想创新的永恒魅力。正如列宁指出的:“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特别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接续了高举理论创新的大旗,再次证明了真理的力量,更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三)忽视、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必然引发严重后果。历史不堪回首,历史警示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20世纪末,创建70多年的苏共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进而引发一系列国际连锁反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忽视意识形态,淡化理论武装,甚至部分党员干部“完全西化”,别有动机,倡导所谓“新思维”改革,推行所谓“民主”、“公开”,放弃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并逐渐占领阵地,致使人民大众思想混乱、信仰缺失,最终酿成历史悲剧。历史再一次证明:什么时候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组织就会涣散甚至土崩瓦解,党就可能被历史所淘汰。但我们相信,只要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正在缓慢而持续地向前发展”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始终紧抓思想引领力建设这一灵魂工程是分不开的

党的历史一再证明,党的斗争、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的斗争、发展史。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依靠科学思想的正确引领。思想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只要紧紧抓住思想引领力建设这一灵魂,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动员各方力量,把各项事业推向胜利的彼岸。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展现出思想引领力的巨大力量。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是我国近代以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尽管当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指出: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任务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阶级斗争结束、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这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救国主张,完全区别于旧的革命形式,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1922年7月举行的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中国引发了极大轰动,广大热血青年纷纷向党靠拢。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动员、引领社会各界力量,尽管当时力量弱小,但由于思想引领力的强大,在旧中国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巨浪,领导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也随之壮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威力和持久生命力。

(二)始终紧抓思想引领力建设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自革命开始不但一刻没有放松、停止过,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面对“八一”南昌起义后和井冈山时期,红军内部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党及时召开了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开创了新型人民军队;到达延安后,面对全面抗日的任务和党内存在的党风、学风和文风问题,党及时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彻底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等问题,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为夺取全国最后胜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两个务必”,走好了“进京赶考”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强化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全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四个自信”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并深入人心,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和服务力极大增强,党正以踏实的步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口的突破,每一次伟大历史转折的开启,都是始终紧抓思想引领力这一灵魂,不断引发思想解放、不断激发活力的过程。

(三)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因时代而兴,理论为国家而强,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推动实践。任何时候必须始终高举思想建党、兴党的伟大旗帜,不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牢牢抓紧思想引领这一灵魂。什么时候抓牢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松手了,我们的事业就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甚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思想引领力是党增强自身免疫力、永葆肌体健康、不断净化政治生态的灵丹妙药,是确保党实现目标、赢得群众支持信任、迸发群众无穷活力的关键所在,是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的制胜法宝。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创新,是永葆党的生命力和先进性的唯一途径。

三、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着的许多新任务、新课题是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使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

(一)意识形态面临新问题。意识形态是事关党和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安全、重大战略实施的重大问题,并对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影响。自党成立以来,意识形态争夺战就从来也没有停息过。近几年来各种错误思潮又沉渣泛起,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极大挑战,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历史虚无主义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杜撰历史,以历史碎片编造历史进程;甚至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揭露历史内幕为幌子,杜撰历史故事、歪曲历史事件、戏说历史人物、颠倒历史黑白,制造历史迷雾,怀疑一切,甚至制造集体历史失忆。在传播途径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广泛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视频网站等进行传播,且传播内容碎片化、娱乐化明显,充分发挥“眼球效应”,引发不同群体的关注,对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危害极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指导思想、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忘记自己的历史,否定今天的成就,淡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削弱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瓦解多年来所形成的凝聚力、战斗力,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达到引发思想混乱、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偏向、行为失范的目的。习近平同志严厉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11月30日。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时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是事关人民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和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民主、正义、公平、环保、安全、文化、教育等诉求日益增强,差异化、多样化现象突出,追求个性化生活的愿望迫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造成阵痛不可避免。同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最终没有形成,在许多领域、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与新时代要求极不适应的地方,广大人民群众还不满意不理解,甚至存在侥幸、抵触和逆反心理。加之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个性化、多元化、杂糅化、差异化、功利化不断增强,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突出,各种社会关系在不断进行重构,各种人格异化、行为异常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期。特别是全面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区,势必要打破利益藩篱,进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势必会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人们思想分化问题突出,思想统一难度加大,这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新的课题。

(三)“中国崛起”面临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制造”异军突起,“科技强军”一日千里,“文化强国”全面开花,“一带一路”如日中天,“共享发展”享誉全球;“中国力量”、“中国影响”、“中国舞台”开始形成;“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达成广泛国际共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得到世界各国高度赞誉;“人类共同体”倡议写入联合国宪章,中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3月28日。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却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认为是对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挑战、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对中国充满了偏见、歧视和敌视,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污蔑中国、打压中国,甚至评头品足、借题发挥、毫无底线地大肆渲染、编造“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渗透论”等谎言,到处煽风点火,制造事端。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借机插手国内事务,指手画脚,横加指责,蓄意制造各种矛盾和冲突,唯恐天下不乱,激发民众不满情绪,引发思想混乱,妄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阻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影响。因此,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练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培养“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从容心态,团结一致,专注自己的事情,是面临的又一个时代课题。

四、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路径探析

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激浊扬清、扶正祛邪。

(一)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根本

信仰是人的最高精神追求,指导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是一个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动员全社会力量的根本保证。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其强大生命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习近平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5页。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广大共产党员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才能够在革命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义无反顾,甚至牺牲生命,最终带来了革命的胜利。而到了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却屡屡遭受危机,人民群众思想分化不断加速,多元思想乘虚而入,党的形象和威信不断受到挑战,党员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因此,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治本之策。

1.要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制高点,紧紧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铺天盖地,事事引发社会围观,人人成为事件主角,各种猎奇、各种表态、各种情绪、各种评判接二连三、五花八门,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而我们传统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单一、单调,在纷繁芜杂的新兴媒体面前有点力不从心、应接不暇,导致反应缓慢,跟进不及时。在一些事关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发声不及时、表态不充分,造成了一些被动局面。新涌现的阵地不能完全掌控、占领,传统阵地面临着挑战、甚至丢失的危险,各种非主流思想到处泛滥。因此,意识形态要适应新时代的思想传播规律,多点发力,及时、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车间、进农村、进田间,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创新活化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努力做到全程无缝、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入脑入心。要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并发挥主导作用,做到关键时候及时反映、快速跟进、有效应对,做到不失责、不失察、不失向、不失声、不失守。要不断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软实力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

2.要传承“红色基因”,防止“基因变异”。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红色基因密码”,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利的武器。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如果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实践中,必然会导致思想“总开关”松动、失效,出现思想的“跑冒滴漏”,甚至出现“滑坡”、“塌方”,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行为上各种出轨、越界就在所难免,甚至会发生“基因突变”。因此,要始终加强共产党员自我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自身免疫力,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3.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在面临多元价值冲突中,如何选择合理的价值“准星”,帮助引领每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冲突中健康共生,并发挥引领作用,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归依。”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其核心和灵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因此,要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为人们最高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这从根本上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反之,淡化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淡化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是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关键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伟大时代,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辉煌。

1.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展现理论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伟大”,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主题,并以其为最高遵循,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牢根基,掌握方法,在学懂、悟透的基础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转化成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2.努力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四个自信”是当前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首要问题。“四个自信”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和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四个自信”是事关政治站位、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对每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就是在实践中相信、支持和拥护“四个自信”,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坚决与不良言论和思潮作斗争。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强化理想信念,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新时代加强思想引领力的必然要求,是检验思想是否统一的根本标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自觉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党的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把个人事业融入党的事业中去;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增强思想的统一性和行动的一致性。要让“四个意识”始终成为引领价值的标杆,指导行为的准则,检验统一思想的“试金石”。

(三)持之以恒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时代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增强党思想引领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保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思想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1. 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首先通过带领人民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确保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如果忽视党的领导甚至是削弱党的领导,必然导致中国一盘散沙,甚至四分五裂。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归根到底还是依靠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依靠党中央的举旗定向、掌舵领航,这是确保思想引领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动摇党的领导的言行必须坚决抵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拥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前提。

2.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就是形象,作风能检验一个党的纯洁度和先进度,检验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和拥护度。党风正,则心气顺,党就有权威,人民群众就愿意跟党走;党风不正,则人心乱,党的权威就受到挑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6月18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自身坚强有力,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是一个堡垒,党的形象无关大小,小事不小,“凡事起于微渐”,必须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作风建设。凡是如此,我们的党才能始终在人民当中保持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才能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号召力。

3.持续开展理论创新。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理论跟不上实践发展,理论就会僵化,就会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我们党每取得一次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理论创新。面对新时代的中国,我们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始终扛起理论创新的大旗,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让创新的理论赋予丰厚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效应对新常态、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的思想始终与时俱进,才能永葆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永远充满青春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