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2018-08-03 06:27赵立玲
好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娃娃小班经验

文 赵立玲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言语和活动,利用真实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角色游戏对幼儿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往往有些无所适从。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尤为重要。

一、小班角色游戏的现状

(一)生活经验的缺乏

很多小班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环境而创设的,如:“娃娃家”“小厨房”“超市”“公交车”等,这些都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但是当真正地投入游戏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有些幼儿不知道该怎样游戏。例如,游戏“公交车”中,很多幼儿只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就连“司机”也是这样。游戏评价环节里,我对幼儿进行了解后发现,他们眼中坐公交车就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这才出现了游戏中的情况。为此,我带幼儿参加了一次坐公交的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公交车上会发生好多事情,比如:给别人让座、帮助老人拎东西、询问别人何时下车等等。这次活动后,幼儿在“公交车”活动里明显活跃了很多。

(二)角色意识的薄弱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缺乏坚持性,意志也比较薄弱,并且不善于控制自己,受外界干扰而容易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在游戏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角色意识不稳定,喜欢随心所欲地变换角色,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角色概念。他们往往只是充当了角色,但并不十分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例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一直在用手拍。我便引导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吧?多么可爱的孩子,你这个‘妈妈’还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从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比如,一个当“司机”的幼儿不坚守岗位而到处乱跑,我便提醒他:“司机师傅,你可不能离开公交车呀!不然车子要出车祸啦!”有时我也直接给幼儿提供角色,让幼儿自主选择,比如:“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这样可以提醒幼儿明确角色含义以及所要承担的义务。

(三)整理能力的缺乏

角色游戏后,我们经常会看见乱糟糟的一片:娃娃被扔在垫子上,餐具也是东一个西一个。在多次观察后,我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全在幼儿的身上。有些幼儿也想要整理好,但是经常会放错位置,如:将餐具放到了微波炉中。这也许和教师的隐性指导不够明确有关,在设计环境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最清晰、最明确的环境指示。但也有一些幼儿是不愿意去整理的,这也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幼儿在家中已经形成了自己整理的习惯,那么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就会比较突出;有的幼儿在家穿衣、吃饭还是要靠大人的帮助,那么他在整理方面的能力就会薄弱很多。因此,为了提高幼儿的整理技能,我们通过家园合作,让幼儿试着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整理工作,如:收拾家门口的鞋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

(一)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和前提,能够全面地了解幼儿的需要以及其发展水平,同时,对游戏的观察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创设区角“化妆屋”的初期,我发现幼儿习惯性地将区角里的服装披在身上,而不是如我设想中的那样练习拉拉链、扣纽扣、将衣服穿戴整齐。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发现,幼儿有时会尝试拉拉链、扣纽扣,但却很费力,最后不得不放弃。于是,我在“化妆屋”的旁边创设了一个生活区,投放了许多用来练习扣纽扣和拉拉链的材料,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正是通过观察,我了解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了角色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问题,而后及时地进行了修正与改进。

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在角色游戏中,他们主要依赖玩具材料,通常是区角里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小班幼儿不像中、大班幼儿可以凭借想象,进行无实物表演,一旦离开了玩具,他们的游戏也就停止了。在对他们的角色游戏进行观察后,我发现他们专注于操纵摆弄物品,对于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目的往往会自动忽视,他们对物品的需求比较大,看到别人手上有了什么,自己也跟着要什么,因此,往往在投放材料时会出现矛盾与冲突。于是,我为他们投放了一些形状相似、数量充足的玩具,避免他们因为玩具而发生争吵,进而影响游戏的进行。在刚开始进行“娃娃家”游戏时,我们班幼儿往往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我现在是谁,我现在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上,而更多地是将好玩的东西拿在手上,甚至是藏到柜子里,不让别人拿。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明确地知道,在“娃娃家”里,他们就是主人,他们拥有处理一切事物的权利。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幼儿渐渐懂得了“娃娃家”就是自己的家,家里的东西都是家人共有的。

(二)自由发展,适当指导

1.通过一日生活,丰富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时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很欠缺,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安排了一些情节简单、主题单一的游戏。首先,教师要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吃完午饭教师擦桌子时,可以问:“你们玩‘娃娃家’的时候,吃完饭有没有把小桌子擦干净呢?”在保健老师来为生病的幼儿喂药的时候,问一问他们:“你们的‘宝宝’生病的时候,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耐心地给他们喂药啊?”在平时开展活动时,教师也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环节,比如:刷牙、吃饭、看电视、剪头发、买东西等等,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事情的细节。通过强化,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使得角色游戏能够丰富而顺利地开展。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参观、访问、谈话、游戏等多种途径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认识厨房间的阿姨时,可以观察阿姨是如何洗菜、切菜的;认识保健老师的同时,可以观察她是如何给幼儿晨检、吃药、打针的。随着幼儿生活的丰富和眼界的扩宽,幼儿游戏的内容也会逐渐丰富。

2.借助观察,参与指导

小班幼儿刚参与角色游戏时,会经历一个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游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借助观察,参与指导。观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只有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指导,才能真正对幼儿的游戏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娃娃家”游戏时,幼儿都专注于摆弄桌上的茶杯、茶壶,而需要他们这些“爸爸妈妈”照顾的“娃娃”却被丢弃在一边。看到这个现象,我扮演成邻居阿姨敲了敲门,进门后,我抱起娃娃说:“囡囡,你怎么啦?一个人闷啦?你的爸爸妈妈在帮你倒水呢,等一下他们就来了哦。”幼儿发现冷落了娃娃之后,很快重新进入爸爸妈妈的角色。教师在发现幼儿缺乏游戏目标时,不应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去更改目标,而是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游戏,并借助一些提示性语言帮助他们明确游戏的规则,厘清头绪。

3.谈话讨论,建构指导

建构指导是指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关于游戏的问题,帮助其建构游戏经验体系的方法。小班幼儿游戏后的谈话以再现式为主。对此,可以借助游戏现场的照片,培养幼儿的角色责任感。例如,出示幼儿将菜放在桌上的照片,引导幼儿讨论:“菜做好了应该怎么办”“妈妈可以怎样介绍这些菜?”这样一来,游戏中的交流自然就多了起来。谈话的重点应结合游戏的内容,谈幼儿对同伴、玩具和常规的态度等。谈话时,最好以角色的身份,多用游戏的口吻,吸引幼儿参与到谈话中来。谈话讨论可以发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抒发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建构一个游戏的经验体系。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矛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往往觉得委屈了就会使劲地哭。为了帮助幼儿抒解这些因游戏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我们可以在游戏后利用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到底是哪些地方出了错,而不是一发生问题教师就去直接介入解决,这样对于幼儿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角色游戏对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幼儿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的发展。通过角色游戏,幼儿有了初步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观察、勤思考,以幼儿为中心,用幼儿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帮助他们能更好地在角色游戏中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娃娃小班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