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走进童心
——以“微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例

2018-08-03 06:27
好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手幼儿活动

文 张 平

“微主题”是指小的主题活动,即生成式主题活动,它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幼儿喜欢的课程形式。在“微主题”活动中,幼儿能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一定的发展。下面结合“微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我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一、找准切入点,开启“微主题”之旅

“微主题”活动的开启与预设主题的开启方式有所不同。以往的主题有固定的内容,如:“季节”“动物”“交通工具”等,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微主题”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随机性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在一日生活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找准活动的切入点。

(一)以近期主题内容为线索

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中,幼儿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微主题”活动“树叶总动员”就应运而生了。

(二)以幼儿近期关注点为线索

例如,“微主题”活动“热热闹闹过新年”,源自新年的到来,“置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等等引发幼儿对新年风俗习惯的关注。

(三)以幼儿的探索需要为线索

例如,“微主题”活动“管子的秘密”就是基于幼儿看到健康教育馆的那面水管墙,对水管的长短、粗细、声音、用途等产生了研究的欲望。

(四)以幼儿的生活需要为线索

例如,班上的高老师生病请假了,幼儿非常想念她。于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念”“如何关心身边的人”便成为“微主题”活动“高老师,我们想你啦”的贯穿线索。

二、把握关键点,推进““微主题””进程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深入挖掘尊重的内涵。从“固定主题活动模式”到“多元化的“微主题””,从“我要教什么”到“幼儿要什么”,从“注重引导”到“仔细观察,适当地分析”。教师蹲下身子与幼儿平视,倾听他们的想法,据此选择、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开展““微主题””。

(一)谈话活动——引发“微主题”

例如,在看到健康教育馆的大手门时,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呀?”“我觉得这只手像爸爸的手。”“它也有五个手指哦!”回到班级后,教师立刻组织了相关的谈话。

师:刚才的大手门,你觉得是左手还是右手?为什么?

幼1:我觉得是右手,因为我用自己的右手比了一下,是一样的。

幼2:我也觉得是右手,因为大手门的大拇指也是在左边。

师:哦,是吗?那请小朋友们都拿出自己的右手看看,是不是大拇指都是在左边的?于是,“神奇的小手”这个“微主题”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二)弹性计划——生成课程

“弹性计划”是指教师事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不制定每一项的具体目标。我们常态下的主题活动,习惯了先预设好目标再进行活动,这样的思维定势也就抑制了主题活动的多元与开放。瑞吉欧教育提出:“不预先设定每一项活动的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或程序的规划,而是考虑到幼儿可能的想法、假设和象征,及他们可以引导的方向后,对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如果教师有1000个假设,那么他才容易接受来自幼儿的第 1001个到2000 个不同的反应。只有当教师自己设想过足够的可能性时,才更容易接受未知的想法,对新的想法才更具包容性。因此,在”微主题“的实施研究中,教师细致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反应中敏感地捕获有探究价值的学习内容,由幼儿和教师共同促成课程的生成。

(三)案例——中班“微主题”活动“神奇的小手”

1.活动目标

(1)认识小手,了解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对身体器官产生探索兴趣。

(2)知道手很能干,感知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能主动地运用小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3)在实践活动中大胆表达对手的认知。

(4)了解保护手的方法,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5)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并能和同伴一起创造性地进行有关手的游戏活动。

2.预设活动

“小手的秘密”“能干的小手”“爸爸的手”“我爱小手”等。

3.在研究活动中,幼儿随着兴趣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1)我们的手指有指纹,小动物是不是也有呢?

(2)妈妈的指甲上有漂亮的花纹,我们可以开个美甲店吗?

(3)留长指甲好吗?指甲油我们能用吗?

(4)手也有影子呢,看看像什么?

于是,幼儿的问题随着他们的发现逐渐复杂,教师的预设计划也在不断调整。

(四)赋予权利——凸显真实

在“微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按自己想法做事的条件和空间,也就是要提供更具开放性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自由使用。例如,幼儿对美甲店感兴趣后,会思考美甲店开在哪里比较合适。幼儿一致同意将“美食屋”和“烧烤店”合并,将原来的美食屋重新装修改造成美甲店。美甲店取什么名字呢?“店名竞选”(见图一、图二)“工具、材料的投放和收集”等活动由此而生。教师只需要关注材料、空间,并尝试更多地投放结构材料,还给幼儿按自己想法做事的权利,让幼儿自由使用。通过这些更具开放性的游戏,教师看到了真实、主动的幼儿,看到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图一

图二

三、挖掘隐藏点,拓展“微主题”活动的方向

“微主题”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在相关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就认为可以结束了。其实,“微主题”活动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存在大量的循环和反复,并且在反复的过程中,会引发一些个性的问题,这种潜藏在个性问题背后的共性问题,往往会成为教研的方向。例如,“微主题”活动“高老师,我们想你啦”中,幼儿提出要给高老师制作礼物,有的要做花,有的要做礼物盒等等,但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对制作花就失去了兴趣。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相对简单的材料会让他们觉得没有难度,容易失去挑战性;对动手能力差的幼儿来讲,屡次失败又会让他们不愿再试。因此,教师在增添材料的同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将自己的创意花朵的制作步骤图画下来,给不会的同伴提供帮助。这样,游戏又有了新的玩法,创意花朵的步骤图越来越多,教师看到了更多幼儿的坚持、专注、协商的学习品质,正如《指南》中提出的四个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品质。“微主题”活动并不一定要强调从个性化的问题挖掘出共性的问题,但若能如此,“微主题”活动的开展将更具意义。

四、梳理知识点,凸显“微主题”的脉络

整个主题活动中,教师会以照片、图画、实物、录音、录像、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记录幼儿在每一阶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贯穿“微主题”活动的始终,同时在活动结束后继续延续活动。

例如,“微主题”活动“大六和小六的故事”是由大(六)班幼儿发起的活动,前后共开展了两次活动,并且活动仍在延续。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系统记录,有力地支持了主题活动的过程。

一次午后的邂逅拉近了他们和弟弟妹妹的距离,从此,“大(六)班和小(六)班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也引发了第一次的系列活动。

第二次活动,幼儿针对第一次活动带来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觉得要带弟弟妹妹喜欢玩的玩具,如:手枪、电动玩具以及“娃娃家”“小医院”的游戏材料等等,而这些玩具又适合在什么场地上玩呢?教师发放了关于场地大调查的记录表请家长记录下幼儿的想法,并在班级和幼儿一起交流、统计。

追随幼儿的脚步,走进童心世界,做适合幼儿的真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微主题”研究让我们重新思考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重新审视教师的观念与行为,重新看待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让我们在《指南》引领下,以“微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幼儿的教育研究,成为新理念的践行者,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让玩变得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小手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为小手点赞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胖乎乎的小手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大手牵小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手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