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大茶树

2018-10-26 03:34孙前兰锡国张雅琪虞富莲
中国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崇州无毛大坪

孙前,兰锡国,张雅琪,虞富莲

1.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西南茶文化中心,611731;2.四川省荥泰茶业有限公司,625200;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荥经是处在雅安市腹地的茶叶主产县之一;崇州,原称崇庆,古称蜀州,现是成都市管辖的县级市。荥经和崇州两地均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为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类型,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物种有65科300余种,其中珍贵稀有树种有珙桐(鸽子花)、红豆树、罗汉松等。在两县丘陵地生长着特有的乔木型大叶茶——“枇杷茶”[1]。近年来笔者对两地的典型茶树作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并由此对茶树原产地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大茶树形态特征

1.太阳大茶树1号

太阳大茶树1号(图1)产荥经县新添乡太阳村,当地海拔1 060 m。栽培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7.5 m,树幅3.3 m,基部干径27.1 cm。芽叶绿色,毛稀少。超特大叶,叶长宽19.6 cm×8.4 cm,最大叶长宽22.5 cm×8.2 cm,叶椭圆形,叶色淡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尾尖,最大叶尖长2.0 cm,叶脉8~10对,叶齿锐、稀、中,叶齿不明显,齿距1.2~1.7 cm,叶片特厚如枇杷叶,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多毛,萼片大小0.8 cm×0.7 cm。花冠直径4.0~4.3 cm,花瓣7~8枚,花瓣白色,花瓣长2.7 cm、宽2.4 cm、质地薄,子房3室、无毛,花柱先端3裂,花柱长1.5~2.0 cm。干果皮厚1.8~2.1 mm。种径1.4~1.9 cm,种子如蓖麻籽、棕褐色、百粒质量160 g。2018年测干茶样,含水浸出物49.40%、茶多酚22.80%、儿茶素总量12.88%(其中EGCG 9.75%)、氨基酸3.41%、咖啡碱5.10%。该树特点叶片超特大,叶尖特长,叶如枇杷叶;种子如蓖麻籽;春茶水浸出物、EGCG和咖啡碱含量高。

图1 太阳大茶树1号

2.太阳大茶树7号

太阳大茶树7号(图2)产地同太阳大树茶1号。栽培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约8 m,树幅3.7 m,基部干径25.3 cm。芽叶绿色,毛稀少。特大叶,叶长宽15.3 cm×7.9 cm,叶卵圆形,叶色淡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尾尖,最大叶尖长1.8 cm,叶脉7~8对,叶齿锐、稀、深,叶片厚如枇杷叶,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多毛。2018年测干茶样,含水浸出物49.6%、茶多酚23.6%、儿茶素总量13.26%(其中EGCG 9.75%)、氨基酸3.3%、咖啡碱4.9%。该树特点叶厚如枇杷叶;春茶水浸出物、EGCG和咖啡碱含量高。

图2 太阳大茶树7号

3.太阳大茶树11号

太阳大茶树11号(图3),产地同太阳大树茶1号。栽培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8 m,树幅7.5 m,基部干径30.3 cm。芽叶绿色,毛稀少。特大叶,叶长宽15.9 cm×6.3 cm,叶椭圆形,叶色淡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尾尖,最大叶尖长1.8 cm,叶脉8~9对,叶齿锐、稀、中,齿距0.8~1.1 cm,叶片厚,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缘有毛。花冠直径3.7~4.1 cm,花瓣8~10枚,花瓣白色、质地薄,子房3室、无毛,花柱先端3裂,花柱长1.3~1.4 cm。果径2.2~2.3 cm,干果皮厚1.2~2.0 cm。种径1.0~1.4 cm,种皮光滑、棕褐色。该树特点叶片厚、叶齿距大、叶脉不明显。

图3 太阳大茶树11号及其叶片

4.崃麓大茶树

崃麓大茶树(图4)产荥经县安靖乡崃麓村,当地海拔1 190 m。栽培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12.5 m,树幅6.6 m,基部干径25.5 cm。芽叶绿色,毛稀少。超特大叶,叶长宽18.4 cm×6.6 cm,最大叶长宽19.4 cm×6.7 cm,叶成梭形(强披针形),叶色绿,叶身平,叶面稍隆起,叶基狭长,叶尖尾尖,叶尖长1.5~1.8 cm,叶脉8~9对,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有毛。花冠直径3.6~3.8 cm,花瓣10枚,花瓣白色、质地薄,子房3室、无毛,花柱先端3裂,花柱长1.9~2.2 cm。果径2.4~2.6 cm,干果皮厚1.8~2.2 mm。种径1.7~2.4 cm,种皮褐色、光滑,种子百粒质量183 g。

图4 崃麓大茶树及其叶片

5.大同大茶树

大同大茶树(图5)产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同村,当地海拔875 m。栽培型。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约6.0 m,树幅约4.0 m,干径20.7 cm,最低分枝高度1.5 m。芽叶绿色。特大叶,叶长宽18.1 cm×6.8 cm,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尾尖、少数渐尖,叶脉8~9对,叶齿中、中、浅,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有毛。花冠直径3.9~4.2 cm,花瓣7~8枚,花瓣白色、质地薄,花瓣大,花瓣长2.8 cm、宽1.8 cm,子房3室、无毛,花柱先端3裂,花柱长1.5~1.8 cm。

图5 大同大茶树

6.大坪大茶树2号

大坪大茶树2号产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当地海拔905 m。栽培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约7.0 m,树幅约3.0 m,干径26.1 cm,最低分枝高度1.6 m。芽叶绿色、多毛。特大叶,叶长宽17.0 cm×7.0 cm,叶椭圆形,叶色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尾尖、少数渐尖,叶脉8~10对,叶齿锐、中、浅,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有毛。花冠直径3.8~4.0 cm,花瓣6~7枚,花瓣白色、质地薄,花瓣大,花瓣长2.4 cm、宽2.0 cm,子房3室、无毛,花柱先端3裂,花柱长1.5~1.6 cm。

7.大坪大茶树3号

大坪大茶树3号(图6)产地同大坪大茶树2号。栽培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约7.0 m,树幅3.5 m,干径20.7 cm,最低分枝高度2.2 m。芽叶绿色、多毛。超特大叶,叶长宽18.6 cm×8.6 cm,最大叶长宽22.1 cm×9.8 cm,叶椭圆形,叶色绿,叶身平,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少数尾尖,叶脉8~9对,叶齿中、稀、中,最大齿距0.8 cm,叶柄、叶背主脉无毛,叶厚如枇杷叶。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有毛。花冠直径3.6~3.8 cm,花瓣7~8枚,花瓣白色、质地薄,花瓣大,花瓣长2.5 cm、宽2.0 cm,子房3(2)室、无毛,花柱先端60%为3裂、40%为2裂,花柱长1.3~1.6 cm、细。该树特点超特大叶;花柱40%为2裂。

图6 大坪大茶树3号

8.大坪大茶树4号

大坪大茶树4号(图7)产地同大坪大茶树2号。栽培型。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约8.0 m,树幅3.3 m,干径23.8 cm,最低分枝高度1.7 m。大叶,叶长宽13.6 cm×3.6 cm,叶椭圆形,叶色绿,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少数尾尖,叶脉7~9对,叶齿锐、中、浅,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花梗无毛,萼片5片、外无毛、内有毛。花冠直径3.6~3.9 cm,花瓣7~8枚,花瓣白色、质地薄,花瓣大,花瓣长2.2 cm、宽1.7 cm,子房2(3)室、无毛,花柱先端2裂为主,个别3裂,花柱长1.1~1.6 cm。该树特点花柱以2裂为主,很是罕见。

图7 大坪大茶树4号

二、大茶树主要特点分析

1.树型和叶片形态

(1)树型多为典型的乔木直立型,分枝部位高,在北纬30°附近有这样高分枝部位的典型乔木茶树,全国仅在于此,即使在云南也多是生长在原始林中的野生茶树才具有这样的特征。

(2)从叶片看,平均叶长宽为17.1 cm×6.9 cm,最大叶长宽为22.1 cm×9.8 cm,属于超特大叶。这种超特大叶也只有在云南南部才有,在北纬30°附近的我国其他地方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茶树是没有的,如杭州(30°15′N)的灌木型茶树是叶长8~10 cm、叶宽3~4 cm的中小叶,恩施(30°16′N)的灌木型茶树是叶长10~13 cm、叶宽4~6 cm的大中叶。

(3)叶片厚软,叶色淡绿,叶面隆起,似枇杷叶,故俗称“枇杷茶”。

(4)叶尖多数是尾尖,尖长1.5~1.8 cm,最长达2.0 cm,亦是少见;叶齿较稀疏,齿距一般在1.0 cm左右,最大达1.7 cm。这些都是“枇杷茶”的重要特征之一。

2.花器官形态

(1)子房全是秃房,分类上都属于秃房茶(C.gymnogyna),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雷波、宜宾、古蔺等地大茶树同属一个种。据此表明,四川盆地的西部和南部边缘是秃房茶的主要分布区之一[2]。

(2)子房3室为主,但崇州大坪大茶树3号和4号有2室,且占多数,这在其他大茶树中很少见到。

(3)花冠平均直径3.7~4.0 cm,在正常值范围,但花瓣大,平均长2.5 cm、宽2.0 cm,最大长2.7 cm、宽2.4 cm,属于中等花冠大花瓣。

三、小结和讨论

1.大茶树生态型特点

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叶特大、叶质厚,叶色淡绿、叶尖长,叶齿稀疏,叶形似枇杷叶;子房秃房,花瓣大。属于中亚热带乔木大叶型茶树,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立生态型种群[2]。

2.是纬度最北的乔木大茶树大叶茶

荥经、崇州和杭州同处于30°N附近(崇州比杭州偏北15′以上),海拔分别比杭州高720 m和518 m,相对杭州而言,两地属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然而,荥经、崇州出现了只有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才有的典型乔木特大叶茶树,这在全球同纬度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荥经、崇州和杭州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表1看,降水量、无霜期和年活动积温三地差异不大,惟杭州的最高和最低温极值远远大于荥经、崇州,尤其是最低温度可能是造成杭州(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能生长乔木大叶茶的主要原因。长期的自然选择,只能让一批抗寒、抗旱力强的灌木中小叶茶适应了下来。

表1 荥经、崇州和杭州三地经纬度和气象条件比较

3.与蒙顶山茶、邛崃花楸茶是不同的生态型

同属于川西盆地边缘的雅安名山区蒙顶山茶和邛崃县花楸茶都是典型的灌木中小叶茶树,统称“川茶”,这些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也是当地的主栽品种。虽与上述乔木大叶茶树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自然条件,但两者特征特性显著不同,表明川西大茶树与蒙顶山茶和邛崃花楸茶是两个不同的生态型。据推测“川茶”很可能是从外地引进的茶种。据查,蒙顶山茶已有2 000多年栽培史(相传为吴理真所栽),花楸茶种植也有1 000多年了,长期以来,这些茶树的遗传性状都未发生改变,所以它们与“枇杷茶”不存在进化和亲缘关系。

4.茶树不只是一个原产地

茶树原产地已争论了1个多世纪,有原产中国说、原产印度说、原产东南亚说、二元说等。其中以印度尼西亚Stuart为代表的二元说认为,大叶茶原产于西藏高原的东南部,包括越南、缅甸、泰国和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小叶茶即现今广为栽培的小乔木和灌木型茶树,原产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和李得铢研究组,采用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研究结果也表明,小叶茶、大叶茶很可能是在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起源的,并推测云南西部和南部很可能是大叶茶的栽培驯化中心,中国东部和南部有可能是小叶茶的栽培驯化中心[3]。

笔者根据川西大茶树的分布范围和特点,以及与灌木中小叶茶互不依存的关系,认为川西的大茶树不可能从大家认为的原产地云南南部扩散或演变而来,它们应该是独立进化的物种。再如,海南的五指山和台湾的眉原山野生茶树,很可能是“原生种”,因在远古时代,茶树不可能跨过海峡从原产地自然扩散到两个岛的大山深处,即使先民引种也不会种植在交通极不便的深山老林中。所以茶树的某一个物种或种群不一定是由一个原产地向外扩散或演化的,而是多个地方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喻之为“满天星”。不同地方的物种相互间并不存在着进化关系,只是由于所处条件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类型(生态型),正像川西的“枇杷茶”与云南的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完全是两个不同生态型的茶树[4]。据此认为茶树有多个原产地,即“满天星论”或“散生论”。

猜你喜欢
崇州无毛大坪
中国梦 航空梦
基因编辑帮助无毛小鼠长出头发
系4. 心叶翠雀花系 Ser. Calthifolia
贵州杜鹃花科植物黔中杜鹃的补充描述
陶珊珊作品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后牛栏江(下大坪子段)影像图
庚寅冬游崇州怀放翁
放翁逝世八百年崇州致祭有怀(外二首)
崇州陆游长逝八百周年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