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味”课堂,追求小学数学的本真

2018-10-29 11:17张金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味小学数学课堂

张金华

摘 要:课堂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形式多样,但仍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属性。“三味”即“数学味”“生活味”“人文味”,小学数学课堂必须突出这三种味道,同时要注意调好三种味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对数学课堂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挖掘和教材内容的精细整合,形成高品质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味”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沉寂被打破了,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片面理解,以及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反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一些本质属性被掩盖,甚至被丢弃,小学数学课的味道正在发生着改变。不少一线老师心生疑惑,被这些热闹的课堂搞得不知何去何从,更有甚者直呼“都不会上课了”。

小学数学课堂究竟要承载着什么?如果将它比作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那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味道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至少要有“数学味”“生活味”“人文味”这三种,同时要注意调好这三种味的比例,使得他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数学味”——小学数学课堂的核心追求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因此浓浓的“数学味”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料。离开这一主料,数学课堂必然寡味,学生也将营养不良。怎样才能把一节数学课上出浓浓的数学味呢?

1. 把握本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味”不错的选择。要实现这一点,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必比可少。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探索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笔者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简单地提供两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而是提供几组底和高不同规格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一组进行验证。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孩子们面对多种选择的考验,不得不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观察,需要比较,需要调整,即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面前的材料。孩子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探究的潜能得到开发。果然有的孩子就发现底面积与高分别相等的一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比较明显。通过尝试,最终筛选出较为合适的一组,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锥与圆柱之间体积关系铺平道路。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又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渗透方法,触及数学思想内涵

数学思想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渗透与积累的过程。力求做到“在意但不刻意”,達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和的奇偶性》的活动课中,该课一开始笔者就设置了这样一道题:“2+5+8+9+12+17+22+35”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经过一番计算后孩子们报出了答案,笔者又追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孩子们这时沉默不语进入了思考状态。这时笔者提出能不能找一找和的奇偶性规律,孩子们在笔者的引导下自主举例验证。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弄清和的奇偶性规律,笔者并没有满足举几个例子验证,而是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例子是举不完的,有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呢?在笔者的启发下,孩子们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用(O O)表示偶数,用(O O)O表示奇数。当(O O)与(O O)O合并时,显然多出来一个,则和为奇数;当(O O)与(O O)合并时,都是成双的,和显然是偶数;当(O O)O与(O O)O合并时,余下的两个单的又正好合并成一个双的,和也是偶数。孩子们只要记住这幅图,就能快速地说出和的奇偶性规律,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其实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数形结合、极限等数学思想的种子已悄悄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了。

二、“生活味”——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在保留数学核心的同时,将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1. 数学情境创设,沟通生活

实践证明,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篮球队要在备选的4名队员中挑选一名队员作为篮球队的正式队员,要求是投篮准。体育老师提供了一份4名队员训练投篮的数据表。想请我们班同学帮忙分析一下,谁的投篮准些?(见表1)

这个生活情境,离学生很近,他们有自己的实际体验,所以参与度很高。有的选张华,理由是他投进的个数多;有的选蒋何,理由是他虽然投进的不是最多,但投的次数少……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笔者指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依据,不能空口说白话。这时笔者适时地让学生将表2补充完整。

并引导展开对百分数的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求知的欲望被调动,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笔者以为,在孩子的心中“数学来自生活”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2. 核心问题引领,剥离生活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认为:核心问题是指基于课时核心知识及学生认知水平、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引领探究活动的情境性问题。在《怎样围最大》一课中,老师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王爷爷养了4只羊,他买了20米的栅栏,围了一个长8米,宽2米的长方形羊圈。每只羊的活动面积正好不少于4平方米。后来,他又买来2只羊,这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接着教师提出:能不能不买栅栏,也能解决问题?引导孩子们变换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们脑洞大开,有的提出把原有的栅栏重新围成正方形,不仅每只羊活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还多出了1平方米。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探究:为什么不需要买栅栏反而围的面积变大了?渐渐剥离生活情境的表象,深入到数学内部,展开对周长不变,围成正方形面积较大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探究,从本质上真正理解了“怎样围最大”的道理。以至于在后面的拓展中,老师提出“又买了一只羊”之后,孩子们能够活学活用,想到围成圆形,想到靠墙围的不同策略。核心问题引领,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正内涵将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三、“人文味”——小学数学课堂的理性光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的课堂要以人为本,“人文味”十足。

1. “自由”“平等”贯穿课堂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数学,它姓“小”。要遵从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看成有个性、有感情、有创造力、有尊严的人,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数学课堂不应被简单地当作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自主建构的场所,成为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放飞心灵的舞台。让“自由”“平等”的民主氛围贯穿整个课堂。

2. “多元评价”融入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打破了以往单凭分数的评价方式,更具人性化,也更科学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美国“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能准确理解新课程评价理念,转变观念,在课堂中用恰当的方式评价每个孩子的表现,使课堂处处散发着迷人的理性光辉。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三味”追求的不是“数学味”“生活味”“人文味”的简单堆砌,而是对数学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挖掘和教材内容的精细整合。追求的不是情境、问题、思想文化等的“大杂烩”,而是以“数学味”为主线,融入“生活味”,渗透“人文味”的高品质课堂。

猜你喜欢
三味小学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