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导学在数学课堂中走向深入

2018-10-29 11:17许忠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生小学数学

许忠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创设适合小学生自身发展学习规律的教学氛围,来帮助学生进步。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问题导学是当前教学模式下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本文将着重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问题导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上,单纯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往往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和热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导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发展智力水平。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导在新知迁移点,为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整个教学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知识的顺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这节课的内容时,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决定以整数的加减法作为新知的迁移点,现提出整数加减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如75+89,1089-211,438+219等。从训练中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加法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减法中不够减时,就从前一位退,退几当几十。回顾完旧知识之后,教师顺势导入小数加减法的内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重点需要掌握的是,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道习题,以3.4+4.75为例,在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说,3.4中的“4”对应4.75中的“7”,然后从低位算起,求出结果8.15。

许多数学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教师在对新知识开展问题导学时,可以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思考新知识的重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导在知识发展点,以生活为例积累经验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数学知识或规律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问题导学时,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以实际生活案例作为导入点,开展教学。

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和学习《升与毫升》时,利用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开展了导学,如题:同学们,今天请你们帮老师们解决一个小问题。老师和冯老师比赛喝水,冯老师用粉色杯子,老师用蓝色杯子,她说她喝的多,老师说自己喝的多。(两个颜色的杯子形状、高度各不相同,肉眼无法直接分辨盛水的容量)请同学们帮帮我们吧,到底谁喝的多?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聪明的学生们说拿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分别把两个杯子的水交差倒进去,就能比较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水的容量进行思考,装水的容器可以分大小,那么水这种液体该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呢?从此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计量液体的容量,我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升和毫升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利用。从生活之处出发导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导在思维延伸点,利用游戏思考新知识

当前教育任务不仅要求我们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素质教育的实施,利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主动探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两张动画片的截图,并引导学生找出这两张图片里的不同之处。短暂的游戏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没有玩过瘾,此时教师以课本上的图形内容作为找不同的载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相同。经过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与其他图形不相同。师:三角形与其他的图形不同,咱们把它去掉,来观察剩下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剩下的图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我们把它叫作四边形。随后,教师展开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找出两种四边形的异同之处,并带领学生一同验证。

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的内容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为数学教学做好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

四、导在自学关键点,引导其关注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经常会以一些练习题作为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关注并理解典型例题的关键点。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对例题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以和倍问题为例,如题: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三数各是多少?对于这类问题,有这样几个公式: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再看这道例题,在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并找出题中对应的关系。乙丙两数都与甲数有直接关系,因此把甲数作为1倍量。因为乙比甲的2倍少4,所以给乙加上4,乙数就变成甲数的2倍;又因为丙比甲的3倍多6,所以丙数减去6就变为甲数的3倍;这时(170+4-6)就相当于甲数的(1+2+3)倍。那么,甲数=(170+4-6)÷(1+2+3)=28;乙数=28×2-4=52;丙数=28×3+6=90。答:甲数是28,乙数是52,丙数是90。

科学合理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思考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五、导在理解盲点处,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时难以消化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时,要注意重点对学生的理解盲点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厘清思路,真正走进教材,理解数学。

很多学生对方程问题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以实际问题进行导学,向学生仔细讲解具体的做法。如题: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在解题时,有四个基本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答语。针对这道题,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弄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由题可知,我们可以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90-x)人。根据等量关系可得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列出方程式90-x=2x-30,解方程得x=40,从而知90-x=50。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甲班的表达式写成(2x-30)人,这样的话,方程式为(2x-30)+x=90。两种解法虽然方程式不同,但是得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x=40,也就是说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重点讲解学生的理解盲点,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化盲点为理解,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在看到问题时,心中有思路,知道从哪里下手。

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着眼于使学生看懂教材,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相信學生一定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小学生小学数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