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

2018-12-18 07:30陈小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枢性造影影像学

安 升, 陈小剑, 马 海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医院 神经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16)

孤立性眩晕是由前庭神经炎、小脑梗死、偏头痛、梅尼埃病等引起的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性眩晕,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紊乱,但不涉及意识、感觉、运动等神经系统体征[1]。孤立性眩晕多为无明显征兆下突然发生,发作时间可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且反复发作的频率较高[2]。导致孤立性眩晕发作的原因较多,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主要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3]。脑血管造影术(DSA)能够显示患者从颈部到脑部的全部血管,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以期为后续孤立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96例,经检验科与影像科检查,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4]将患者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周围性眩晕组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47~78岁,平均(61.36±5.39)岁; 中枢性眩晕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9~77岁,平均(60.97±5.04)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无伴发神经系统体征。排除标准: 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对比剂过敏者; 眩晕发作时合并感觉、意识及运动障碍的患者;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 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合并恶性肿瘤者; 颅内占位性疾病者; 近期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者; 不同意本研究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 观察指标

1.2.1 临床特征观察: 统计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对2组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进行观察。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轻度(眩晕未反复发作或者对日常生活无影响)、中度(眩晕发作时,日常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发作后患者对日常生活大部分均能独立完成)、重度(眩晕发作后不能独立完成大部分或全部的日常生活,需要帮助)。

1.2.2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的DSA检查及影像学观察: 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经术前准备及相关检查后,使用血管造影机(UNIQ FD20,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行DSA。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将5F动脉鞘置入后,沿5F动脉鞘放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并进行血管造影,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动静态观察造影血管,对可能发生病变的血管进行多角度造影后观察。根据造影结果,观察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闭塞,并对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进行统计,血管病变发生部位包括颈动脉(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C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PCA)和后动脉(ACA)。血管狭窄率的计算方法参照吴怀国等[5]的研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既往病史分析

分析既往病史,中枢性眩晕组患者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糖尿病、颈椎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特征分析

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 2组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和眩晕程度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既往病史分析[n(%)]

2.3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中枢性眩晕组34例患者中,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再次复发。中枢与周围性眩晕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n(%)]

性眩晕组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44%)占比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36.51%), 基底动脉(1.59%)和大脑前动脉(1.59%)均较低;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75%)和非自然扭曲(31.75%)占比最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22%), 发育不良(14.29%)最低。见表3。

表3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观察[n(%)]

3 讨 论

孤立性眩晕多由周围性眩晕引起,其中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孤立性眩晕占3%~7%[6]。孤立性眩晕主要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由脑梗死、心律失常、偏头痛、前庭神经炎等多种因素引发[6]。孤立性眩晕的发病部位一般位于小脑小结、前庭神经核和第八神经入颅处等部位[7]。由中枢神经系统中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孤立性眩晕,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对患者的危害较重,有时可危及生命[8]。研究[9]表明,孤立性眩晕的发生与患者远期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有关,但由于孤立性眩晕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在诊断中常会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发生混淆。研究[10]发现,孤立性眩晕的发生过程中同时伴随血清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含量的变化,但是其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尚未明确。有研究[11]使用ABCD2评分表对孤立性眩晕的发病原因进行诊断,发现诊断敏感度达83.90%。

本研究对两种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发现2组患者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包括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既往病史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方面,中枢性眩晕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这与邱鸿凯等[12]的研究略有差异,其认为眼震及眼偏斜试验是中枢性孤立性眩晕的典型症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选择有关,应加大样本量进行相关研究。因此,临床诊断时,仅根据临床症状往往不能对孤立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应结合既往病史及危险因素分层,对卒中发病风险进行准确分析,必要时可结合影像学诊断结果分析。

ICA属于前循环血管, VA属于后循环血管,本研究表明,在中枢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中, VA处发生血管病变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为ICA, 且不同异常结构的血管均有可能参与到孤立性眩晕发生中。这与赵丹丹等[13]的研究相似,其发现VA病变的发生率最高,这说明中枢性孤立性眩晕主要为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其次为以ICA为主的前循环供血不足引起。有研究[14]表明,相关动脉血管狭窄是孤立性眩晕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狭窄程度与病情危险程度相关。也有研究[15]表明,小脑梗死所致孤立性眩晕中VA狭窄为最常见病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堵塞血管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
中枢性造影影像学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